以生为本 减负增效

2024-09-30 00:00:00吴香芳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切实把握数学教学的实质,构建自然、生态、高效的课堂。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根据“双减”政策,教师要落实以生为本和减负增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积极地探索建构和落实新授课课堂模式、习题课课堂模式以及复习课课堂模式。

一、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辅助课前自主学习

基于以生为本和减负增效理念,在“双减”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提前进行全面备课,认真研究数学教材,熟悉其中的重难点内容,还要分析学情,以此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准备各类数字教材和配套资源,设计教案、课件、微视频、预学单等,并将预学单等提前发放给学生,辅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体现以生为本,帮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打好学习基础,减轻课上学习负担,从而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相关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基于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合适的词汇描绘物体所在位置;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给定的方向辨认其他方向。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空间想象力较弱,教师以此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基于具体情境认识四个方向,学会辨识方向,培养方向意识,并发展空间观念;能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方向;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准备本课的数字教材,如学校平面图、大雁南飞图、北极星图等,将其制作成各类教学资源和预学案,并在预学案上加入预习任务,如熟悉例1内容,完成“做一做”,从生活中找出更多位置和方向的实例。基于此,学生可以初步熟悉本课内容,留下一些问题,以此打好学习本课的基础。

教师要根据课程主题和学情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课前学习资源,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课堂增效打好基础。

二、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高效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数学课堂的导入,转变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借助微视频与电子课件等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吸引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作答。这样能够落实以生为本、减负增效的理念,高效导入新课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课主题,提前准备好一些生活化的图文课件资源。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展示挂蓝牌的燃油汽车与挂绿牌的新能源汽车,并提问:“我们看到马路上的绿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再引入某汽车销售门店2017—2021年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表,前者数量分别是2364,2222,2210,2192,2035,后者数量分别是55,100,116,150,398,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想法作答,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借助交互白板进行说明,以此引入复式统计表的概念,从而以生为本、减负增效地导入本课教学。

教师要明确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前准备好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用智慧教育平台创设生活情境,提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从而高效地开展新课程教学。

三、借助新型工具讲解,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数字化资源和智慧教育平台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教育教学环节,创新了许多教学方式。基于“双减”背景,结合以生为本和减负增效的要求,教师还要借助新型工具讲解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实施师生互动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图文内容,先用动画展现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摆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每行摆5个、摆3行能摆成长方形,以此提问:“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能很容易答出“5×3=15(平方厘米)”。教师继续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能否这样计算呢?”要求学生利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填写课本表格。教师提问:“你能看出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是什么关系吗?”学生通过课本能很容易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得到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交互白板演示1—5号长方形拼摆的过程,让学生借助动态图形,通过抽象思考逐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图文内容,提前准备数字教材、动画资料等,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动手操作,促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生成过程,加强师生互动,以此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

四、引入合作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还要引入合作学习任务,引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探究,在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和直观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一课教学中,教师用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智慧平台,借助实际案例讲解“小数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认真审读例5,从中总结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并讲解“做一做”。各组学生分工合作,观察这些小数,分析数据,运用所学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经历知识探究过程。然后,教师让各组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再根据情况进行点评,分别说明如何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及数学课程主题内容引入合作探究任务,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在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从而落实以生为本和减负增效的理念。

五、分组展现探究成果,完善知识内容

教师引领学生参与课堂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与运用数学思想,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当各小组学生完成合作探究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展现探究成果,借助智慧平台补充知识内容,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符合以生为本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减负增效。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展现本课探究成果,大部分学生通过口述和动手演示的方式进行展现,共同指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借助动画资源与智慧平台,用多个案例说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再借助图文总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以此让学生系统掌握三角形知识。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绘制思维导图,运用图片加文字的方式写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推导过程,以全面掌握本课概念。也可以让两三名学生上台演示,再根据他们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补充一些未涉及的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展现探究成果,为学生创造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展示的学生梳理思路,倾听的学生对比自己的探究过程,查缺补漏、提出建议、完善知识,体现了以生为本,达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

六、引入课堂检测习题,及时巩固课程知识

基于“双减”政策,结合以生为本的理念,为了减少课后作业数量,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的负担,教师要将部分课后作业转移到课堂,根据课程主题、教学目标和学生反馈,适当引入课堂检测习题,要求学生限时作答,从而及时巩固课程知识。教师还要根据学校情况,直接要求学生在纸面或智慧平台上做题,根据做题情况进行批改与反馈,讲解易错点,总结做题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中,当完成本课教学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混合运算方法,具备基础的运算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做一做”以及练习十八的1—3题,在10分钟内完成。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确保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做题。当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让小组内互相批阅,每组上报错题,明确学生出现的错误有:未加小数点、进位错误、小数位颠倒或缺失。根据这些问题,教师重新在交互白板上演示演算过程,强调易错点,如在“5.7—0.81—1.29”的计算中,要将数位对齐后再计算。同时,教师据此总结小数混合运算方法,编成一些容易记忆的口诀,让学生后续学习更加便利,从而更好地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引入针对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限时作答,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巩固算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运算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七、引领复习课堂内容,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在小学数学复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引入一些复习资源,引领学生复习课堂内容。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建构基础的知识体系;其次渗透数学思想,建立解题模型,提升复习效果,符合以生为本的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课内容,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借助图文课件与智慧平台,带领学生复习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总结绘制统计图的基本步骤,分析制作统计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渗透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等数学相关核心素养,让学生明确在做这类题目时应根据数据适当推理,按照一定的模型做题,才能提高解题效果。根据学生数学思想薄弱的情况,教师基于本课主题,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统计相关方法,让学生明确只有综合运用统计图表,才能更好地解题。

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教师运用新型工具引入复习内容,落实从易到难的原则,先带领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再讲解一些数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八、综合课堂教学情况,科学评价个性反馈

新课标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和结果。以此为背景,结合“双减”下以生为本、减负增效的要求,教师还要综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科学实施评价,有效进行个性反馈。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这项综合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借助智慧教育平台记录下来,还要关注学生的午餐搭配情况,根据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和小组互评,再综合探究成果明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总结性的评价,给予表现出色的学生表扬,给予表现一般的学生鼓励,同时为其提供课后学习资源,如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总结,让学生基于所学参与课后实践,解决问题。

自评、互评、总评融合的评价方案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课后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解决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九、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双减”政策背景,分析新时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探究落实以生为本和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以此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打造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减负增效。

注:本文系202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福建教育学院资助;项目编号:JSZJ2316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