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学生指导为核心,学生自主参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多地基于学生经验,建立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是体现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育人方向发生了改变,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的出台,提出减轻学生作业与学习负担,让教育回归本真等要求,强调学生应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课程开发应面向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即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在新时代育人要求下,传统综合实践活动已然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要求,如何做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成为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育人要求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方向
初中阶段的学生会接触各类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形式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提升其实践能力。在新时代育人要求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为此,有必要基于新时代育人要求,从创新领域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确立创新方向,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实施。
(一)提高课程综合性
《方案》提出“原则上,各门课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合理规划和设计学科实践活动”等相关要求。结合《方案》内容来看,更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系统的活动过程,并从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获得情感价值体验。为此,在新时代育人要求下,教师应注重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将多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同步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课程突出多学科育人价值,以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以符合《方案》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要求。
(二)突出课程实践性
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而核心素养更多指向综合学习能力,在这一要求下,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不足以达成育人目标。同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并未亲身参与系统的学习过程,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应以突出课程实践性作为创新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和合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理性认知到感性认知的转化,由此获得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需求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强化课程生成性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压力的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对课程缺乏兴趣,即缺少兴趣的驱动,并且学生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异,统一化、预设式的课程并不能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来看,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生成性特点。生成性强调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是对“接受性”学习活动的一种超越,也是对“预设性”教学活动的补充和修正。为了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效果,教师应重点强化课程的生成性,将每节课视作不可重复的智慧生成过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进行机械操作。同时,把握课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和新的活动中加深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更多的创造性学习火花,以迎合新时代育人要求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
二、新时代育人要求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策略
“双减”政策的出台强调“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生回归校园”。同时,新课标也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而核心素养同样指向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这一背景下,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然无法满足中学生的成长需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来看,其本身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单一的育人方法比较容易影响课程实施效果,违背了新时代育人初衷。为此,本文从创新视角围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制定课程实施策略。
(一)聚焦育人要求,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标注重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应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同时,强调课程开发应面向学生个体和社会生活,涵盖学生完整的世界,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在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确立教学目标,但是教材篇幅始终有限,仅围绕教材内容确立教学方向,难免引起课程教学局限性等问题。在新时代育人背景下,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增加学生的综合实践知识储备成为每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应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结合新时代育人要求确立课程育人目标,打造有助于催生学生想象思维的活动,提高课程内容的“务实”价值,帮助其获得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需求的创新能力,以此迎合新时代育人要求。
新时代育人要求注重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基础,驱动学生结合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要求下,综合实践活动应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一些实质性的积极影响,以发展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帮助其获得可满足于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基于此,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和新时代育人要求,确立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开发“野外生存”这一活动课程,从安全教育视角向学生普及“止血包扎”“担架制作”“心肺复苏”等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此类知识的普及,学生能够逐步获得受用一生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如何应对地震、如何防范火灾、如何快速逃生、如何应对干旱和洪涝、如何避免高空坠物和煤气中毒”等内容,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为目标,将这些内容穿插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从综合性的角度向学生普及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掌握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技能,以逐步实现新时代育人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目标。
(二)整合关联学科,拓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结合传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来看,大多围绕教材主题,但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实现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方案》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出新界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应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其中,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其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指向不同学科需要共同面对的学习对象和学习问题。而社会实践更注重学生通过课程“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在这一新时代育人要求下,单一的教学主题和育人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基于此,教师应整合教材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找到与综合实践课程相关联的学科,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学习兴趣设置活动主题,以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资源为其蓄积学习动力,使其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学习兴趣,由此实现综合发展,同步迎合新时代育人要求。
以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是小小营养师”为例,本课教学主旨在于传递饮食健康思想,调配出更多有营养的膳食,以保障个体走向健康,维持人体生命动力。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分析,为了助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大多会制定富有营养的膳食计划,而学生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了解了一些营养饮食搭配,因此,在面对本课程内容时容易出现兴趣偏低的情况。但是在营养饮食搭配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食物是否安全、是否具有营养依然有待探究。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展示“全国中小学生肥胖情况”的视频数据,提出“如何搭配营养膳食”问题。同时,从数学、信息科技、科学、美术等多学科融合视角,创建“膳食调研员”“数据分析师”“膳食设计师”主题活动,并布置以下任务:利用信息技术调查并汇总同学的饮食标准,经历数据收集过程;分析数据,计算饮食中的营养成分;自主设计一份营养膳食单,并以“宣传大使”的身份制作推广“营养膳食”的海报。上述环节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融合教材内容确立带有探究性的主题,在事实与主题的剖析中增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三)结合项目式学习,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应把握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这一新时代育人要求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要注重课程主题讲解,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怀主题、人类关怀的社会性和科学性等,包括太空探索、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以此达成课程活动的育人目标。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包含诸多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元素,可以从科学科技视角驱动学生展开探究,但实践效果却并未达到理想状态,究其根本原因,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并未经历系统的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活动,这一活动属于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落实项目的同时直面现实问题,并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学习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技能,助力学生综合发展。为此,教师应综合新时代育人要求整合教材资源,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思想确立项目主题,并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
以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植物让我脑洞大开”一课为例,本课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了解植物是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基础。为了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视角展开教学引导,教师除了讲解本课内容以外,还可以引入“植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项目主题,并组织学生以实践活动报告的形式记录项目过程和项目实践成果。在项目实践中,学生需要经历以下实践过程:第一,组建学习小组并梳理项目实践流程,做好实践任务分配。第二,收集项目相关材料,如植物为人类生活带来优化作用,包括公园花坛用植物作为装饰、马路周边种植诸多树木、校园用植物作为绿化材料等。同时,整理植物遭到破坏的相关材料,如部分群体随意践踏草坪等。第三,分析并整理材料内容。材料本身带有多样化的特征,为了强化材料与项目实践成果之间的关系,学生需要从多个主题视角整合材料内容,由此形成更完整的项目实践报告。第四,以书面的形式汇总项目实践成果和相关材料,突出项目实践中小组成员对“植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主题的理解。这一环节能够驱动学生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视角展开思考,使其认识到植物对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维护健康环境起到的作用,真正在推进项目式学习活动实施效果的情况下实现学习主题的升华,进一步达成新时代育人要求,为助力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四)依托差异化教学,满足个体需求
受成长环境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开始出现学习思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学生面对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会产生差异化的学习成果。“双减”政策的出台强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课业压力,使教育回归本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不同的个体需求、如何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是实现“双减”育人目标、满足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核心所在。为此,教师应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引入差异化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能力创设具有不同难度的综合实践课程。同时,引入不同标准的课程评价环节,以全面考查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制定更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的育人计划,为助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种植植物”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的植物,并尝试了解农具的使用方式。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有的学生了解一些简单且常见的农具,而有的学生对农具的认知存在偏差,并不了解其具体的使用方式,为此,教师应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注重实践,轻理论讲解,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一组注重理论讲解,为其普及更多与植物和农具相关的知识。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展开差异化评价,结合学生的实践过程和能力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并引入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环节,以确保评价的精准性,为后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新时代育人要求,而且符合中学生个体发展特点,对接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领域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育人要求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方向发生了改变。为此,教师需结合不同的育人要求,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出发,制定更具体的课程实施方向。此外,聚焦新时代育人要求,确立课程目标;围绕创新方向,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目的,整合关联学科;以驱动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为核心,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落实差异化教学,满足个体需求,以推进新时代育人要求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