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为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指明了全新的方向,并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提升学生的素养,使学生获得更多元的发展。而在高中地理工作中,一些教师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教学,这不仅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也影响了教学品质的提升。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师,应立足新课标理念,积极探寻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步伐,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学生更好地汲取学科知识。
一、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也就是说教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难进行知识的灵活迁移与运用,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对当前的地理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教学指向,要求教师更加侧重于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
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首先,将知识与技能并重。在实践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强化学生的识图、绘图及用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实践能力,这都是地理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重视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培养。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生要想学好、学精,必须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也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掌握案例分析、地图解读,以及实地考察等方法,以此提升学习技能。再次,应重视实践与调查能力的强化。高中地理是一门有着较强综合实践性的学科,仅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难达到高质量教学的目的,教师应综合教材中提到的社会调查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散思维,获得成长。最后,应注重地理思维与情感态度的培养。高中地理涵盖知识面广泛,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站在地理的视角看待问题,对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
二、新课标背景下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价值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局限于“讲授、倾听”的模式,被动式地“听”、回答式地“说”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样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参与学习的兴致并不高。而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立足高中生的学情积极优化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点燃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点燃,其学习主动性和效率均能得到显著提高。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上不断地基于教材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是高中地理教师实施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也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脱节。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倡导教师重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时优化地理教学方法正好适应这一要求,立足教材与学生学情组织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从全局出发,对学生展开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积极践行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既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于学生来说其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提升,也能有效启迪思维,强化协作、表达等多元综合能力,从而获得全面成长。
(四)有利于适应新时期的教育要求
时代在进步,教育行业也在发展,教师只有积极顺应新时期的教育潮流,紧跟发展步伐,才能与时俱进,打造更符合学生成长的课堂。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依照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指示优化教学方法,就是对新课标理念的一种积极践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元素,掌握实践技能,深入探究地理知识,还能有效把握新时期高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培养与时代接轨的新型人才。
三、新课标背景下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路径
(一)立足新课标,搭设教学情境,升华学生学习体验
高中地理知识呈现显著的抽象性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畏难情绪,这时如果教师仍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实施教学,势必会削弱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在教学中搭设情境,将知识真实地还原呈现,能够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感知,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把握情境教学的育人价值,为学生营造活力满满的学习课堂。
1.做好课堂导入的情境创设。
课堂导入一直是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第一步,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思绪快速带入课堂,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姿态投入课堂,从而为高效地获取知识打下基础。教师应改变以往口语化的课堂导入方式,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情境导入。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中的“寒潮灾害”这一知识点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切实了解寒潮的灾害现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之力,为学生动态呈现与寒潮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感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使其对寒潮的定义、成因与危害有一个基础了解,从而为课堂教学工作更深入地开展埋好“伏笔”。
2.丰富课堂情境创设的类型。
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内容与学生学情丰富情境的创设方式,能够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收获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地理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节奏,为学生搭设多样化的情境,使教学工作能更高效地进行。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中的“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搭设实物情境,准备好沙土及黑土等土壤标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更真切地进行认知,强化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搭设活动情境,这样的情境搭设方式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呈现,来锻炼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并未按部就班地进行文字描述,而是在向学生简单介绍教学内容后,搭设了实验活动情境,用沙土堆和水流进行实验展示,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对侵蚀和沉积作用有了充分理解,有效启迪了学生的思想。这种多样化情境搭设教学的方式为地理课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也为学生更有兴趣深入地理解知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立足新课标背景,关联生活教学,深化学生知识运用
生活教育理念越来越被学科教师重视。对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其有着显著的与生活相关联的特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基于新课标开展教学工作时,应抓住教育契机,有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全新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悟知识的生活“气息”,以此有效深化知识的运用。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掌握太阳的特征、外部结构以及能量来源等知识。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教师直接进行文字概述,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关联生活,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如“太阳为什么每天东升西落?”“太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答案各有千秋。教师可以挑选几名学生回答,认真倾听,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并适时引出本课的重点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综合地理学科的特征来看,教师不仅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还应在作业上下足功夫,有效地为学生布置联系生活的作业,以改变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实现帮助学生高效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走访实践的作业,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去感受乡村与城镇地理位置的区别,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调查,让学生对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进行进一步了解。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作业既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水平的作用,也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立足新课标背景,组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认知
在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策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积极表达自身所思所想。而以往的合作学习往往只停留于教学表面,未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深度,这使得课堂教学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育人要求。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时,教师还应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进行合作创新教学,以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组织角色扮演活动。
合作学习并不只是简单地交流探讨,而是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角色扮演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能够让学生切实投入学习状态,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获得学习品质的提升。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内容教学时,本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的组成及特征,如果教师仅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即便当时记住了,之后也会很快忘记。为了助力学生构建深度的学习认知,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依照学生学情,将其划分为势均力敌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再进行角色划分,如有的扮演水圈,有的扮演大气圈,有的扮演生物圈,在扮演活动中诉说各自为地球所做的贡献,从而构建高质量的课堂,使每个学生的知识面都能得到扩充。
2.组织辩论合作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思想的火花与智慧的碰撞能够激发无限的活力,而辩论活动就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其不仅是对话的艺术,更是逻辑思维的较量。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身的思辨能力与语言魅力,形成从多个视角看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构建高效的学习课堂,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地理教师还可以组织有意义的辩论活动,强化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与思考力。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并出示辩论主题,即“内蒙古地区可否对大牧场放牧业进行发展”,学生充分收集资料,组织辩语,在课堂中展开激烈的辩论,进行思想与智慧的碰撞,从而丰富知识结构,高效实现教育目标。
(四)立足新课标背景,重视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差异尤其凸显,如果教师不能切实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展开目的明确的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愈发明显。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师在优化教学方案时,应本着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高效开展分层教学工作。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教学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教师应设计梯度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增强学习自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其学习目标应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能解决基本的地理问题,如让学生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缺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培养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如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原理,以及具体影响等知识。这种梯度式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中“促进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的要求,也能切实促进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要想为课堂增色添彩,助力学生高效地汲取地理知识,教师必须懂改变、重创新,积极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课堂,通过搭设教学情境、关联实际生活、组织合作学习以及实施梯度教学的方式,有效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品质,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