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2024-09-30 00:00:00王燕红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立德树人是指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素质、有担当的人。立德树人既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也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展开探讨,并结合统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原则

(一)以德育为根本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首要原则是以德育为根本。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将德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设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创设生动的德育情境,采用创新、高效的德育方法,组织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并坚持以身作则,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以学生为主体

立德树人的“人”即指学生,学生是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根本培养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根据选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有效组织各种有趣的德育活动,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保证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知识、道德、情感等多个维度的学习体验,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三)以生活为基础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最终指向。生活化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领域的重点要求之一,这意味着教师应基于立德树人视域,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理解并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以实践为导向

“立德树人”最终需要落实到真正的道德实践上,学生只有基于实践情境掌握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才能切实养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参观、实地考察、实地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道德与法治学科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型课程。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即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突出问题导向,正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学习过程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道德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秩序观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道德品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还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文明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际经历,如在超市购物时是否有人不遵守公共秩序,将挑选完的商品随意摆放;在医院就医或者餐厅就餐时,是否有人不按顺序排队,而是随意插队;在图书馆读书或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是否有人大声喧哗或者吃气味明显的食物,影响他人正常活动;在过马路时,是否有行人或者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抢行或者险行,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历展开思考,学生能够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不遵守公共秩序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和谐的生活体验,甚至会危害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健康。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遵守公共秩序,这不仅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提供便利,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历展开教学,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公共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践行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成为社会公共秩序与文明法治的建设者、实践者和捍卫者。

(二)注重情境创设,营造积极的德育氛围

情境创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德育氛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有效支持。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PPT课件等,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具象化,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巩固道德认知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基于问题教学创设互动讨论与合作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就相关道德与法治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促使其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及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为例,本课知识基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风尚”这一大的教学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风文化的内涵,自觉弘扬优秀家风,与家人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获得德育熏陶。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优秀的家风文化,如《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包拯家训》等;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下问题展开交流,如“你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家风?”“你认为家风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你认为良好的家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基于问题情境展开互动,在讨论中有效深化对家风文化的认知,充分认识家庭生活中德育的价值;最后,教师鼓励每组成员选择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带领其他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形成勤劳节俭、自立自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知恩善报等良好的家风意识与个人品质。

总之,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道德认知基础,提升道德判断能力。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情境和问题互动情境营造积极的德育氛围,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情境创设过程有助于充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与合作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实现学生个性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树立良好榜样,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教材中基本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还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以发挥正面榜样的积极引领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念和严谨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搭建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班干部集体,从而为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树立优秀模范,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为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明确班委会的职责和班级的选举程序,树立“班级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了解商定班级事务的公平公正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民主观念,引导学生共同选举,产生班委会,协商决定班级事务。同时,注重对班干部的培养与鼓励,引导班干部在班级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形象,做到严于律己、知行合一、勇当先锋、文明礼貌,坚决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在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认真负责,在决策班级事务中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教师还要加强对班级日常活动的关注,选择具有良好道德表现的学生作为“道德标兵”,引导其他学生学习其时刻遵守班级秩序、自觉维护班级荣誉、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等优秀的道德品质。

通过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积极的道德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学会合理解决自身或者集体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与监督,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身言行,提高道德修养,优化道德表现,从而为身边的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更多人提升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统一的道德环境。

(四)重视实践教学,提升道德实践素养

立德树人理念强调以德育为根本途径,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尚未完善,仅凭教材的学习往往只能实现对知识的表层理解,而从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可以产生更加直观、深刻的教学效果。由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多元、趣味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知、丰富道德经验、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品质。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例,学生需要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包括奇妙传神的汉字文化、伟大神奇的科技发明,以及影响深远的传统美德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实践活动,有效引领学生深化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书法比赛,学习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天文馆、医学馆、农学展览馆等,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培养其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立己达人、热爱祖国等精神素养,鼓励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坚韧不拔、律己助人,为国家和社会积极做出贡献。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学生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生动、深刻的直观经验,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意志,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身践行积极的道德行为准则奠定基础。

(五)注重学科融合,全面落实以德育人

“立德树人”中的“德”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根基,更是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前提。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应该积极注重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落实以德育人的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语文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古代圣贤思想的过程中汲取道德智慧;教师还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灿烂的发展史中感受民族精神,培养道德情怀。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例,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历史,了解中国人民从全面觉醒到胜利崛起,再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艰辛历程,从而培养热爱祖国、为祖国而自豪、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融合历史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全面回顾历史,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奋勇不屈的过往,深刻了解百年征程中一个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以及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英雄人物,学习他们身上无所畏惧、敢于牺牲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树立为完成“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目标,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师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道德文化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拓宽学生的道德视野,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素养、全面落实以德育人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拓展跨学科学习资源,不断深化道德认知,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积极交流,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增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成长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和学习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与价值,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提供良好的互动交流与实践平台,从而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