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语文与德法整合教学策略

2024-09-30 00:00:00周章美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关注,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希望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的探究为广大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环,而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小学语文教材中同样包含了很多德育素材,无论是古代文化还是现代诗歌,都能让学生学习到一些道理。因此,将语文教学和德法教学进行融合,为德育的渗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并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使用,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而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生字词,会背课文或古诗词,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塑造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等待着教育者为他们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人生图景,而德育正是这幅图景中最为重要的一笔,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明确价值,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其次,德育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法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故事、寓言、诗歌等载体,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善恶、美丑、是非的清晰认知,这种认知会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自觉行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维护法治秩序。最后,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相互融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德育的加入则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游戏,而是成为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情感、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极大提升,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与德法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小学语文和德法教学融合的基本原则就是适度性,也就是说在课堂上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引入应当恰如其分,既不过多也不过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把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其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尤其是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将语文课堂变成单纯的德育或法治课堂,而忽视语文学科的本质,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长篇大论地讲解德法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只有适度地渗透与整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熏陶,实现知识与道德的双重提升。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整合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确保德育与法治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都符合学科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注重德育与法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其在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中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和延伸。只有遵循科学性原则,才能确保小学语文与德法的整合教学获得实效。

(三)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小学语文与德法整合教学的关键指导原则之一,这一原则着重强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实际应用性,要求整合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环境紧密相连,教师不仅要传授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还要注重这些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和法治要求,从而真正发挥小学语文与德法整合教学的实际效用。

(四)趣味性原则

在整合小学语文与德法教育的过程中,趣味性原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导方针,小学生天性好奇、活泼,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趣味性,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道德与法治的严肃话题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快乐中学习,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与德法教育的有效整合。

三、小学语文与德法的整合教学策略

(一)挖掘文本德育元素,实现跨学科整合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这些元素以文字为载体,传递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和法治精神,无论是语言凝练、含蓄的古诗词,还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和现代文,在这些内容中都可以看到德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德育元素,将其与语文知识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德法学习中感悟语言之美、文化之美,从而实现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现德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语文和德法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文本,找到合适的契机进行融合。比如,在教学《海滨小城》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融合德法教材中的《感受家乡文化,关注家乡发展》相关内容,首先,《海滨小城》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的课文,通过对海滨小城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感受家乡文化,关注家乡发展》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他们的家乡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去感受家乡的文化气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与宁静。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向学生介绍海滨小城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其次,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感受家乡文化,关注家乡发展》这一单元的内容与《海滨小城》有机结合,让学生以《海滨小城》为背景,开展一次关于家乡文化的调查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访谈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等信息,并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调查研究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以《海滨小城》为蓝本,创作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报告和作文内容,进行一次关于家乡文化保护的主题讨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实现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两个学科的深度融合。

(二)创设情境体验活动,促进学生情感内化

教师要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和价值,从而达到情感内化、道德升华的目的。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主观参与和情感体验,使他们在仿真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道德准则和法治精神的认识。情景体验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为此,在语文和德法融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景体验”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以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信息万花筒》这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单元与语文教学中的《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在身边》等课文之间找到融合契机,共同构建一个关于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德育的跨学科教学场景。《信息万花筒》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时代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学会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而《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在身边》等课文则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向学生展示了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活应用中的广泛影响。为了实现这两个学科的融合教学,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体验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其次,教师可以结合《信息万花筒》中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设计一次模拟网络社交的情境体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网友、网络骗子、网络安全专家等,通过模拟聊天、发布信息、识别诈骗等环节,亲身体验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教师还可以将《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在身边》等课文中的科普知识与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例如,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恐龙和纳米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信息技术在古生物研究和纳米科技领域的应用。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信息素养。在这样的融合教学中,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对信息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在情感层面也实现了内化,他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懂得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充满好奇,愿意积极探索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教师期待看到的——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与情感的升华。

(三)组织讨论辩论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思辨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讨论与辩论活动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桥梁,更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组织讨论辩论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思考。讨论与辩论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或观点进行深入思考,搜集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他们需要学会分析问题、归纳观点、推理判断,从而形成有逻辑、有深度的思考。同时,讨论与辩论还要求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无疑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讨论与辩论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讨论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辩论中,学生则需要学会竞争,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这种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会沟通与交流》来进行融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孩子在不同评价下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不同评价方式背后的含义,以及这些评价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而《学会沟通与交流》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冲突的技巧。为了实现这两个内容的融合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场以“如何正确面对他人的评价”为主题的讨论辩论活动。首先,让学生回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父母的不同评价,孩子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些评价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其次,教师可以引入《学会沟通与交流》这一单元中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在面对他人的评价时,如何运用沟通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何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因评价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再次,在辩论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就“是否应该完全接受他人的评价”这一话题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完全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助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反方认为完全接受他人的评价会丧失自我判断和自信心。通过辩论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讨论辩论中的收获,并强调在面对他人的评价时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既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自信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应积极拥抱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不断探索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创设生动的情境体验、组织富有挑战性的讨论辩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应巧妙地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