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生活 情感

2024-09-30 00:00:00冯敏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学生全面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高效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与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时期。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考查他们是否通过课程内容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主要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参考,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并不应全然依赖其内容,以防教学变得过于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实施高效的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有效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案例式讨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护航

(一)深度剖析案例,在案例中提升品质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聚焦于理论知识,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因此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这无疑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这一问题。教师选取一些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这不仅能够鼓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更深入地解析案例。

例如,在《诚实守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优秀品格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历史案例的引入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如“曾子杀猪”的事例,学生深入探讨其中的真理,能够了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引申到生活中?应学习曾子的哪种特质?”然后引领学生进一步剖析案例,增强他们对诚信的认同感。这一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非常有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实施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兴趣。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应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的效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理论知识与教学案例的融合让学生在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时形成独立观点,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在保证学生投入学习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塑造完美的个性。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科学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案例解读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引入身边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种关系,并尝试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设计出生活导向的实例,这样的例子让初中生在反思自身行为的同时,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整理出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其次,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例子或生活片段,进行具体的教学。

以《让家更美好》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入一个实际情境:临近期末考试,明明感觉压力倍增,心理负担较大。周末的时候,他只想好好睡一觉,缓解一下压力,但是父母认为他不够努力,即使周末也要早起学习,不停地催促他投入复习,以取得好成绩。明明对于这无止境的唠叨感到烦躁,原本就沉重的学习压力因此而加剧,进而与父母产生冲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你若是明明,面对父母这样的态度会有何感受?你会如何应对这种情况?“让家更美好”这一主题具体包含哪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利用同理心去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唠叨是出于关心和好意,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更形象,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课堂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助力

(一)引出生活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自主探究欲望。同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还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并在教材设计环节挖掘出生活元素,构建以生活为中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例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教学中,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在群体生活中成长的重要性,包括团结协作和尊重他人的重要价值,并理解法律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班级活动中的被忽视感或小组合作中遇到的不负责任行为,以激发学生的讨论。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班级选举或分工讨论,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集体生活中的冲突,从而深入理解合作的意义和尊重的价值。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文中人物是如何在集体中解决困难、与他人协作的。例如,课文描述了一名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如何协助害羞的同伴,体现了集体支持的力量。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讨论如何制定并执行班规,以及这些规则如何维持班级秩序,保护学生权益。同时,探讨班级中违规行为的处理方式,依据学校的纪律处分规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结合法律法规解读诚信、公平、尊重等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活动,让学生总结集体生活中的成长经历,明确自身责任,思考如何将学到的道德规范和法治知识应用于未来生活。这样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法治意识。讨论实际问题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既生动又具体,有效达成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活用生活资源,扩充教学素材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环境中,教师要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将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资源的支持下进行更高效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构建与生活相关的教学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提问,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去探索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因此,教师要灵活地使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以《中学序曲》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问题,如“与小学生活相比初中阶段,你的变化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比较简单,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使课堂上的问题场景更加生动有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持续的成长中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么对这个阶段你们有何期待呢?”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帮助他们通过努力去实现自我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程资源,这些以生活为引领的资源将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积极思考生活、反思当前学习和生活状态的优质环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活素材的运用,推动教学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三、情感教学法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添彩

(一)强化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做好翔实的教学准备,并在授课过程中注入一些情感元素,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根据课堂教学的真实需求,教师应科学地优化教学设计,以便为情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初期阶段,教师需要对情感教学的使用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前提下合理地解析教材,提炼出其中包含的各种情感元素,让这些元素在课堂教学优化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当情感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便能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成长。

例如,在《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友谊的主题,引导学生深思并交流他们的友谊体验,探索如何维护长久的友情。这是情感教育在法治课程中的一种有效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觉知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认知,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教师过于重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知道,情感往往由特定情境激发并表达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情感教学融入情境设定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绪体验,进而获得优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班级生活的各个瞬间,让他们回忆班级的集体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调动。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在温馨的集体生活中有什么感受?能分享一些在集体生活中让你深受感动的事情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氛围异常浓厚。结合学生的答案,教师引导他们体验集体的归属感,让他们认识到集体荣誉感与个人的紧密关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充满热情地表达观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增强了集体归属感,并认识到集体荣誉与个人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的情境创设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营造感情氛围,强化价值观教育

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有效地结合情感教学和情境教学,是将情感教育整合到课堂中的理想方式。有意义的情境可以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中,同时对学生的知识吸收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构筑这样的情境时,教师要想真正融入情感教学元素,必须全面理解教学目标,并将主要的教学点与情感元素有机融合。在整个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问题,以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爱在家人间》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必须清晰地设定整体目标,这样,学生就能够把握家庭情感的表现方式,找出与父母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并真正学习妥善地处理家庭感情关系的技巧,以及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接着,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例子,展示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比较,由此了解父母对子女的深沉爱意。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融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括许多情感元素,友情、亲情、家国情感等都是极好的教育主题,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元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家的意味》这一课程时,教师应采用情感教学法,积极探索教科书中的情感要素。同时,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深入理解家的内涵,培养他们崇高的孝敬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强化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有效培育,这不仅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益,而且对社会优质人才体系的建设有所助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学理念,积极寻找有效策略,以提升教学效益,使学生更精准地掌握课程内容,从而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