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动感课堂”教学实践

2024-09-30 00:00:00孙宗金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当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动感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当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融合现实生活场景,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本文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动感课堂”的组织原则,探索了课堂活动开展路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应当通过课程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中心,片面重视“教”,轻视了学生的“学”,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有待提升,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悖。“动感课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学的个性化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政治认同是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情感;道德修养是学生个人成长的根本,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基础;法治观念是学生个人行为的约束和指引;健全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责任意识是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担当民族重任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指向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内容,还包含支持学生学习的系统化的指导体系,能够对学生提出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引。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固化的知识点,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动感课堂”的组织原则

(一)趣味化原则

小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理论性的知识不感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遵循趣味化原则,为学生提供鲜活有趣的学习资料,组织充满趣味的活动,打造“动感课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小组游戏,让学生期待课堂活动。为了顺应学生的爱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活动中融入电影、动画片等,展示一些趣味化的图片,将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学习资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想要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参与性原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遵循参与性原则,所有的课堂活动都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强化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将学科知识应用于现实中,才能充分发挥“动感课堂”的作用。在参与性原则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与学生展开交流,用自身参与来调动学生的参与,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活动的教育价值。例如,很多教师习惯开展课堂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知识,但是很多学生放不开,难以沉浸到角色当中,此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合作,共同表演,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在其他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可以设计查找资料、开展调查、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生活化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源于现实生活,浓缩了生活现象、社会规则、法治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应当遵循生活化原则,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生活素材,创建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同伴交往、生活消费、家乡文化、环境保护、生活习惯、班级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所有内容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需要将课本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真谛,培养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知行合一。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动感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路径

(一)引入经典电影,强化政治认同

“动感课堂”是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运用更广泛的教学资源,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小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历史,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师可以引入经典电影,在课堂上组织观影活动。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观影活动,为学生播放《建国大业》《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电影中包含特效、音乐、画面,能够将学生代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的触动,使课堂充满“动感”与活力。完成观影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论自己的感受,并撰写一段影评张贴在教室里。电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和画面的帮助下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适当引入影视素材,拓宽学生视野,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育道德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班级、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习惯,主动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教学中,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会爱护公物,主动维护公共卫生,充分考虑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学习“大家排好队”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情境,播放漫画,并搭配音频讲解。

情境一:班主任为大家准备了元旦礼物,念到名字的同学可以到讲台上领一份小礼物,某同学等不及老师念名字,直接冲到讲台上,其他同学见状也挤上前去,教室里纪律混乱,老师急得不行,只能暂停发放礼物。

情境二:最后一班公交车停在车站,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前挤,其中一个人被挤倒,在拥挤的人群中受伤。

在创设生活化情境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两个场景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场面会变得不受控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经验提出建议,针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能够联想到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包括插队、随地吐痰、说脏话等,并思考这些不文明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改正缺点,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组建“小法庭”,增强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充分应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建“小法庭”,开展模拟活动,通过新奇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法庭上的诉讼程序规则、证据规则,介绍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等身份,让学生认识到法庭是公平公正的,具有审判、执行、教育、宣传、调解等作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法律法规,自主构建庭审过程,经历“沉浸式”的庭审体验。在模拟“小法庭”中,学生可以发出“模拟传票”,邀请部分同学参加“诉讼”,“审判长”要宣布开庭,敲响法槌,然后对案件内容进行审查,明确案件事实,并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审判。模拟“小法庭”是一种类似于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表现进行指导,结合案件特点提供相关的法律知识,确保模拟“小法庭”顺利开展。“小法庭”既是普法平台,又是锻炼学生的平台,在“动感课堂”中,教师要多组织这类模拟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体验感。

(四)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干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沟通交流”教学中,沟通和交流是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如果学生不会沟通,不懂得倾诉自己的烦恼,积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话题,如“某同学考试失利,放学回家后,妈妈批评了他,他走进自己房间,锁上了门。”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教师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接下来,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学会沟通的技巧。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平日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引导其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困扰,帮助他们调节情绪。除了引导学生正确沟通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乐趣,避免学生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从而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烦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创建“动感课堂”,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话题引导学生发言,强化生生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敞开心扉。

(五)组织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意识

“动感课堂”的创建不仅要做到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还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为此,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内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中,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从生活实践入手,制作调查表,总结调查报告。在调查表中,学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废旧电池应当如何处理?你多久点一次外卖?你是否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并在班级内开展调查活动,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

除了调查环境保护相关内容以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变废为宝”,利用废旧物品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让废旧物品成为生活中可利用的物品,帮助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保护环境。课堂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未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素材,丰富活动内容,全面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实践。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不断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学习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