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视角 优化作业设计

2024-09-30 00:00:00赵丽
天津教育·下 2024年8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明确指出,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情、评估教学、调控课堂的关键依据。作业设计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业内容要立足教材,联系生活,融入信息技术,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单元目标,梳理教学重难点,精选与单元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素材,设计富于变化、形式多样的作业,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应用数学。作业难度要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差异性需求,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设计,做到因材施教。这就为校本作业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校本作业的设计与优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单元视角,探讨了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与优化的实践策略,如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校本作业、以素养培养为导向设计多样化校本作业、以学生差异性为抓手设计层次性校本作业等,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重要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由一个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立足单元视角对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进行设计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有利于完善知识体系。单元是组织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能够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单元视角下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目标,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立足单元视角设计作业,可以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加强学生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数学素养的培养。最后,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关联的。单元作业设计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延伸,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乏味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大多沿用“填空、计算”等传统模式,千篇一律的机械重复练习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这类作业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缺乏新意和挑战性,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题海中挣扎,陷入“做题-错题-再做题”的循环,学习热情逐渐被磨灭,厌学情绪日益加重。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数学是抄抄写写做练习”的片面认识,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刷题,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无从培养,这与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

(二)作业缺乏层次性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无论是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被要求完成同样的作业内容,这种做法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对于优等生来说,难度偏低的作业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潜力;对于学困生而言,超出其认知水平的作业又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渐丧失,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三)生活化程度不够

数学源于生活,但是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脱离生活实际,过于强调数学概念和计算技能的训练。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到“太抽象”而难以理解,看不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自然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同时,脱离生活情境的作业无法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在机械刷题中很难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谈不上形成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立足生活实际来设计作业,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与优化的实践策略

(一)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的校本作业

单元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校本作业设计的基石与灵魂。每一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涵盖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教师必须全面领会单元教学目标的丰富内涵,深入把握目标要求,准确提炼重难点,在清晰认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目标细化,使其体现在作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作业内容的选取、题型的设置、问题的表述都要紧紧围绕单元目标展开,做到目标导向明确,确保作业与教学目标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唯有如此,作业才能真正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作业情境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应用数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当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时,学习动力必然倍增。在作业中融入生活化的素材,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素养的过程。生活化作业彰显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实现从“学以致用”到“学以创新”的飞跃。

下面,以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走向军营——方向与位置”为例,阐述如何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校本作业。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够明确描述物体位置,并用“数对”的形式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因此,校本作业设计要紧扣这一目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感悟数学、应用数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作业情境:小明周末与家人去看电影,他们的座位在5排15座,用数对表示为(15,5),请用数对表示以下位置:小明右边相邻的座位;小明正前方的座位;小明左上角的座位。这个作业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还形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生活化作业让单元教学目标“活”了起来,使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工具,让课堂不再局限于方寸之间,而是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于点滴之中育人,于细微之处成才,这正是生活化作业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以素养培养为导向,设计多样化的校本作业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灵魂,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关键。在校本作业设计中,教师必须始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根本遵循,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素养生长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各单元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透过知识的表象看本质,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每一个知识点对学生素养提升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突破传统的“填空”等封闭模式,转而强调开放性和探究性,为学生提供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迁移应用的机会。开放性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品格。在尝试不同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到逻辑的数学化过程,真正领会了数学思想。同时,探究性作业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提问题、做假设、证明猜想,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了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逐步掌握了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方法。可以说,开放性和探究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以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本单元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特征、表面积计算以及展开图等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突破传统的“画图”“计算”等封闭模式,转而设计游戏类、整理类等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游戏类的作业,如“长方体拼拼乐”。教师提供各种尺寸的长方体模型(或者让学生自己裁剪卡纸制作),引导学生通过拼组这些长方体创造出不同的物品。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巩固了长方体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尝试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游戏还可以引入竞争元素,如两人一组,看谁能够用最少的模型拼出最富创意的作品,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美化生活。

其次,整理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如教师布置“学习日记”,要求学生记录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天,不仅要有知识梳理,还要有困惑反思和感悟启发。学生在回顾学习经历的同时,也在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知识树”,以长方体或正方体为主干,将相关概念、公式、应用分别书写在树枝和树叶上,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整理中得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融会贯通能力必然大幅提升。

最后,在开展探究性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存在完美的正方体吗?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展开图?用相同数量的小正方体搭建长方体,如何使表面积最小?”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猜想与验证中发展数学思维,在合作与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论证能力。当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时,那种智慧的快乐和成就的喜悦是对其最好的奖赏。

(三)以学生差异性为抓手,设计层次性校本作业

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合理把握作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学情设计基础型、提高型、拓展型的作业。基础型的作业主要面向学困生,聚焦于单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难度要适中,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型的作业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强调能力提升和知识拓展,难度可以大一些,以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考。拓展型的作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拓展型的作业——探究三角形的外角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层次性的作业设计能够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递进式的发展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以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为例,分数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分数运算的关键节点,在设计校本作业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合理、富有弹性的作业。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着重夯实基本概念和运算技能,可以设计基础型的作业,如1/2×12、2/5×20等分数乘整数的练习。这类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将分数化成整数计算的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和整数的乘法运算,为学习分数乘分数打下基础。

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着眼于其能力提升和思维拓展,适度加大作业难度,可以设计提高型的作业,如3/4×2/5、1/3×5/6等分数乘分数的练习。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已有的计算技能,还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先约分再求积”的运算法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表征运算过程,如列竖式计算、画图表示等,在形象和抽象之间建立联系。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布置开放型的拓展作业,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如引导学生探究“将乘法分配律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即(a+b)×c=a×c+b×c,其中a、b、c都可以是分数。学生可以从特殊到一般,先举几个具体的算例,如(1/2+1/3)×2/5=1/2×2/5+1/3×2/5,然后尝试用字母表示,论证其一般性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算例到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建模过程,逻辑思维和符号表征能力必将得到锻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校本作业是落实新课改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优化作业设计,需要教师立足单元视角,深入把握单元教学内涵,精心设计与单元目标紧密联系、多样生动、层次分明的校本作业。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单元资源,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