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9-29 00:00韩涵
天津教育·中 2024年8期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科学中的重点,加强对该教育活动的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基于阅读篇目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活动,以阅读为基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质疑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提出“思维目标”“思维导图”“问题支架”“结构解析”等教育举措,以促进学生探究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项能力的发展。

一、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思维培养方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多个路径,为了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从学生当下的思维水平出发,为其制定具体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案,以确定思维培养的具体方向。在阅读教学的构思中,教师要结合阅读材料分析本班学生的发展阶段,确定学生当下的思维水平,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活动,达成理想中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课教学中,本篇课文是一首充满童真、稚趣的儿童诗,诗歌讲述了小朋友用彩色铅笔画画时丰富的想象,同时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只能理解一些较为具体、形象的语文知识,对抽象的文本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分析阅读材料和学生学情后,教师可以科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首先,针对二年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设计目标。本首诗歌共分为4个诗词小节,从“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延伸到“彩色画笔”,直至“彩色梦境”,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歌所讲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彩色铅笔画出的梦。其次,基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围绕“概括性思维”为学生设计目标。如在阅读完整篇诗歌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用简洁的语言讲一讲梦的内容”,鼓励学生说出“碧绿的草坪、鲜红的野花、湛蓝的天空”等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对本首诗歌的概括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对本课的解读,设计“抽象逻辑思维”目标。诗歌围绕着“梦”展开,在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便可以设置学习任务:运用拟人手法将自己的想象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这一目标的设计,学生在总结文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抽象意识,在运用阅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中“梦”这一概念,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巧用阅读思维导图,阅读思维可视化

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针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思维发展的过程。近年来,思维导图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获取教师的一致好评,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以直观形象的思维脉络实现“阅读思维可视化”,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思维变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教学中,本课共分为29个自然段,通过对时间的排序,先后记录了四天中裁缝与顾客的对话。在阅读中,“急性子顾客”由于性子很急,对“慢性子裁缝”多次提出要求,而“慢性子裁缝”面对种种要求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清晰地串联了整个故事,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章。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教师可以基于“叙事性阅读”带领学生全面分析本篇课文。比如,在思维导图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开端、多次修改、说服客户做衣服、结局”四个部分,要求学生完成各项阅读内容。比如,在“开端”部分,延伸出“时间——冬天”“地点——裁缝店”“人物——顾客与老板”等分支,初步总结阅读重点;在“多次修改”中,延伸出“第一次——改成夹袄;第二次——改成短袖衬衫;第三次——改成春装”等分支,以此类推。随着阅读的深入,师生共同完成了整个思维导图,学生也会更直观地看到思维的发展过程,其思维能力也随着学习活动得到了有效锻炼。

三、搭建阅读问题支架,促进探究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予以学生科学的指导,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具有年龄小、理解层次浅的问题,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阅读问题,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层次探究。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基于阅读材料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探究问题,通过“递进式”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深层次探索,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探究思维的发展,落实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一课教学中,作者以“月”抒情,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五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蕴含的真实情感,以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比如,在阅读初期,教师可以基于文章基本内容提出问题:“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引导学生初步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随后,教师便可以基于课文的细节部分,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如“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出“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等关键词;“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学生结合文本表达出“单调、空旷”等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以问题强化学生的探究思维,实现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发。

四、基于课文特点,发展语文创造思维

创造能力是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考核要求之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让学生形成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是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基本路径。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思维,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元素,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与发现中大胆想象、大胆构思,以阅读学习落实教育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性文本,教师可以基于此类课文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续写或改写,实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描写景物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或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写。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中,本单元包括《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课文,习作活动为“我和 过一天”,主要围绕“神话故事”主题编排,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充分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如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精卫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性格;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等都跃然纸上,为学生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基于本单元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与单元习作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选择令人深刻的角色,完成习作活动“我和 过一天”。有的学生选择了“女娲”这一角色,教师可以引导其大胆想象:“你要和女娲说什么悄悄话?你想和女娲学什么?你要给女娲带什么礼物?”鼓励学生基于阅读经验大胆地构思文本,将阅读经验融入写作活动,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解读课文结构,强化语文逻辑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文章中心思想,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带领学生解读课文结构,通过分段学习和分层总结感知阅读材料讲述的内容,是强化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对此,为了促进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弱化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以强化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为主,让学生自主分段、独立总结,在解读课文结构中达成教学目标,落实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计划。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教学中,本课是经典的散文,作者围绕“丁香结”展开描写,由“景”入“情”,通过对雨中丁香的观察,讲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并表达了作者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本课呈现“递进式”的结构,作者从“浅”到“深”,通过对丁香花的描写,借助美好的事物抒发感情。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本课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对文章进行简要划分,并说出划分理由”。学生主动阅读课文,解读文章层次,确定本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为1—3自然段,作者将重点放在对“眼前”及“印象”中的丁香花的描写上,流露出对丁香花的浓烈情感与喜爱之情;本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为4—6自然段,作者通过对雨中丁香的观察,将“人生愁怨”与“不顺心”作为比喻,引出“生命需要‘结’”这一关键句,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随着对文章层次的划分,教师围绕文章结构提出问题:“本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阅读结构呈现什么样的模式?应如何总结阅读结构?”学生总结经验,通过两个部分的融合发现文章的情感基调愈发浓厚,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讲述人生态度,从而说出“递进式”这一文章结构。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对本篇课文的分析,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六、结合阅读话题辩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让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事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阅读内容的解读,围绕课程话题设计具有辩论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对此,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基于阅读话题提出具有辩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分析角色形象和人物特点,从而在问题解读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达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教学中,本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故事中提及了两个关键性的人物,分别为蔺相如与廉颇,从其个性品质出发,学生得知蔺相如具有“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特点,廉颇则具有“知错就改”的特点。总结三个小故事不难发现,两个角色形象虽然身份不同、代表的角色不同,但其共性品质相似。对此,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基于人物形象提出辩证性的问题:“廉颇与蔺相如性格上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同之处?”让学生在问题辩证中对人物形象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角色人物“共性品质”分析结束后,教师继续提出辩论性的问题:“综合三个故事,蔺相如和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如果廉颇没有去‘负荆请罪’,历史会不会发生变化?”学生结合具体事件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学会预测与假设,从而在讨论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促进辩证思维的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结合教材资源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文学体裁,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无限契机。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阅读材料的解读,基于阅读主题科学设计教学活动,通过问题引导、话题讨论、单元学习、语文要素等多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探究、辩证、逻辑等思维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基于阅读教学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解读,让学生实现多元思维的发展,从而为其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