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2024-09-29 00:00徐锦秀
天津教育·中 2024年8期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数学不仅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而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缜密性,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较高的要求。计算是支撑整个数学知识的基础,占据着数学教学的重要位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从计算教学遇到的问题出发,分析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义,并针对计算教学遇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时习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扮演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为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讲述,忽略了课堂互动环节,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讲解完计算法则相关知识后,教师侧重于“题海战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不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减弱,而且可能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忽略思维品质的培养

新课标政策明确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在于注重学生思维品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当今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日常计算教学中过于注重讲解计算方法和解题过程,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运用产生固化思想,不具备灵活性与创新性,这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实际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在计算时灵活运用计算技巧,并进行计算方法的自主创新,从而提高计算速度与准确率。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弱,但是具备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教育的适应期,他们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思维,需要教师从兴趣、爱好、特点、思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夯实学习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计算教学是支撑数学知识架构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研究计算的原理与本质,探究计算的规律性,并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对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数学具有工具性与实用性特点,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将数学的工具性与实用性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在面对较难的数学问题时不再产生恐惧感与无助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进行问题的探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难题,形成良好思维方式的同时,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并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进而获得综合发展。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导入兴趣驱动,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兴趣是驱动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核心动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将兴趣驱动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一定的活力,能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关知识时,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并对1-20的数字有了基本认识,此时,教师可以引用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排队进入动物园的情况,并提出问题:“图片显示的9名学生是班级的一部分,其他学生已经进入动物园。已知进入动物园的学生是6名,那么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学生呢?”如果采用直接相加的办法,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数小棒的方式,或者在纸上画圆圈数数的方式进行计算。不仅如此,在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方式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计算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导入兴趣驱动的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对计算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加减法的运算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掌握审题方法,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审题既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学生准确计算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在审题过程中容易出现审题不够仔细的情况,甚至在审题不清的情况下进行运算,这不仅对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一定的影响,还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时应注重教给学生审题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不仅符合数学的严谨性要求,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下册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审题方法方面对学生着重培养。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小东、小杨、小花三位同学在学习评比中获得的小红花数量,其中,小东获得的小红花数量为12朵,小杨获得的小红花数量为9朵,小花获得的小红花数量为7朵。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小东比小花获得的小红花数量多几朵?小花比小杨获得的小红花数量少几朵?小杨比小东获得的小红花数量少几朵?”此时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计算,学生可能会无法理清头绪,甚至由于看错题目中学生的名字而导致计算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思维理解题目,先抓住题目主旨,即涉及的人物有小东、小杨、小花,他们获得的小红花数量分别为12、9、7,再将相关名字及其获得小红花的数量罗列在草稿纸上,然后根据题目依次解答。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列出算式,如“小东比小花获得的小红花数量多几朵”可以列为12-7=5,其他算式以此类推。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变得更加清晰,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指导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品质包括逻辑性、严谨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等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计算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讲解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相关知识时,以35+37为例,如果直接讲解“进位”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将两位数相加需要进位的公式转换为已学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运算方法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小棒的方式来计算35+37,此时学生能够很轻松地算出35+37=72。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35+37进行拆分,即30+30+5+7=60+12=72,这样可以使进位加法转变为不进位加法,从而使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后,教师可以鼓励其自主运用不同的拆分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技巧,加深学生对进位加法的认知。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小组合作,培养探究思维

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带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并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计算方法。同时,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的深层原理,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划分,并布置适合小组探究的任务,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探究思维。

例如,在讲解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相关知识时,教师提出问题:“小红需要买8个日记本,每个日记本的价格为10元,那么小红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呢?”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罗列计算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学生经过小组交流确定了三种方案:一是根据乘法口诀表轻松得出答案;二是将8×10转换为8×1,后面添个零;三是将8×10转换为8×9=72和8×1=8,再计算72+8=80。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15×30进行分解计算。小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而且可以增加学生探究知识的乐趣,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重视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侧重新知识的讲解,容易忽略利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这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应在教授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结合彼此之间的联系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并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其运用直尺,在空白的纸上画出规范的平行四边形,同时沿着平行四边形内侧角的一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直的线,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将该三角形进行裁剪,并与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侧进行拼接,此时学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接成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这样,学生便能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拼接的过程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引用评价机制,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学、评是一套完整的知识培养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模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而评价体系既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又可以运用到课后作业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另外,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从而使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效果,这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评价机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在黑板上列出分数加减算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计算出结果。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巡查的方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并收集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找出不足,及时改正。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意见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进步。教师合理地运用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提升思维品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品质,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数学运算规律,最终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计算教学中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采用多元策略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