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主题教学是新课改不断推进下形成的一种授课模式,将其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艺术表现力,对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确定单元主题,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活动,有效增强他们的音乐情感体验,助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单元主题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一、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小学音乐单元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某一作品的分析,而是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单元主题教学注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的整合,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特点,积极协调各项学习要素,发挥单元主题教学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实现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整体性,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精讲单元全部内容,而是合理利用各项资源的独特价值,从整体角度优化活动设计,根据单元主题打造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二)情境性原则
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境是开展单元主题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情境性教学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构建生活情境、体验情境、认知情境等。其中,生活情境是指校园外与单元主题有关的社会事件;体验情境是指与音乐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大合唱、音乐剧等;认知情境是指教师根据乐理知识引入相关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在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情境性原则,将音乐作品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分析单元主题,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总而言之,情境性是落实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乐理知识和不同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助力音乐素养的提高。
(三)一致性原则
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中的一致性是指教、学、评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这种教育理念具有综合性特点,教师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以他们的真实反馈为参考调整后续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效性。在个性化点评下,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和薄弱点,以此为依据调整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对音乐作品形成全新的认识,还有利于提高文化理解能力,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背景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教师在明确单元主题后围绕学生的真实学情设计课程目标和课堂活动,并根据他们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真正做到“以评促教”,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策略
(一)把握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对此,在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单元主题的核心内涵,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认知特点、思维品质等因素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保证后续活动顺利开展。具体来说,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材,从宏观角度出发,明确单元内多篇音乐作品蕴含的乐理知识和思想感情,而后围绕音乐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内容设计综合性目标,为学生指明深度学习的具体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质量,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考虑他们的真实学情,利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其明确单元重难点所在,使学生对单元主题形成深刻的理解,为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铺垫。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为例,通过对多篇作品的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主题与大海有关,要求学生在《赶海的小姑娘》《小螺号》《大海啊,家乡》和民乐合奏《丰收欢快而归》的赏析中体会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海边生活的乐趣以及大海所寄托的游子离乡之情。教师将课程目标详细划分为以下几点: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和《小螺号》;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为同学们表演;积极参加《阿爸回来了》的表演活动;能为《丰收欢快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感受《大海啊,家乡》中寄托的游子思乡之情,并仿照节奏哼唱两小节旋律。根据单元主题确定课程目标的方式使目标更具有针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理清学习思路,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形,切身体验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文化传承,体会作品意境
小学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主题多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使各个单元主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对人教版教材的深入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单元主题是趣味性、经典性、现代性的结合体,凸显了我国多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革新教育理念,围绕单元主题精心筛选音乐作品,注重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带领学生体会作品意境,分析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针对单元内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常识设计问题,使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歌曲的意境分析中,体现音乐的传承和延续。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部风情》为例,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西南地区苗族的地方音乐等。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走进西藏》的音频资料,并提出互动问题:“听到这首美丽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漂亮的风光?”与此同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让学生边观看边总结西藏相关内容,顺利引出单元主题。接着,教师播放歌曲《拉萨谣》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让学生静静聆听,并比较两首作品在风格上的差异,尝试总结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在图片和音频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对单元主题形成初步了解,而后采用对比的方式引导他们自主分析音乐作品的深层次内涵,激发了学生对我国自然风光的向往之情,同时使其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加深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了解,在体会作品的意境中提高了文化理解能力。
(三)探究作品情感,强调音乐实践
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多数人都有着较强的模仿力和好奇心。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渗透新课,如播放视频、组织游戏等,让他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深化单元主题理解。音乐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使他们将所学内容用于实践活动中,这样他们便能够更好地探究作品情感,全面提升音乐素养。所以,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顺序展开教学,在导入环节以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引出单元主题,而后播放歌曲的音频资料,重点讲解这些作品中的乐理知识,带领学生从节奏、曲调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作品情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并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如班级大合唱、改编歌曲等,让学生将收获的乐理知识运用于实际,切实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素养。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国功夫》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段武术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本单元所学内容与中国功夫有着密切联系,并按照教材顺序逐一播放不同作品的音频。在欣赏《少林 少林》时,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演唱形式,感受男声四重唱的和声之美,分析歌词、速度、旋律、情绪、和声等元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在欣赏《男儿当自强》时,学生重点研究歌词与旋律的对应关系,体会歌曲的阳刚之美。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师播放一段背景音乐,鼓励学生积极展示武术动作,跟随节奏变换招式,展现武术的精髓所在。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合唱《中国功夫》,要求每个人都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对中国功夫的喜爱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辅助下完成乐理知识的外化,同时对单元主题有了深层次理解,实现了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四)提高音乐审美,注重个性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和课程重点各不相同,即便单元主题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实际上每个单元又隐藏着一条主线,决定着音乐作品的选择与编排。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在单元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作为主要目标,引导他们自主分析不同作品中体现的美。这里的“美”并不单指风景之美,还包括人物、思想、艺术等多方面的美,旨在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为日后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教师围绕单元主题介绍相应的重难点知识时,还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入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以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究其中蕴含的美,开阔眼界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国之声》为例,本单元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第二课时:歌唱《美丽的家乡》,第三课时:欣赏《驯鹿》《冬猎》。这样的编排顺序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北国的美好风光,了解月琴、柳琴的基本音色和表现手法。在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先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而后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使他们深刻感受歌曲意境,并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接着,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提醒他们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家乡的美,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整个表演更具感染力,从而掌握这一音乐类型的特点,有效提高了审美感知素养和音乐表现素养,对单元主题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五)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单元主题教学是落实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授课模式,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提高对评价环节的重视程度,以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总的来说,教师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明确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反馈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为高效音乐课堂的构建提供依据。在单元主题教学中,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目标细化评价标准,如开展课堂活动之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以及对该门学科的态度,以便及时调整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另外,教师要评价学生的音乐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涵盖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母亲河》为例,本单元的欣赏曲目有《塔里木河》《长江之歌》,演唱曲目有《长江我的家》《保卫黄河》,教师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后,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演唱,在这一过程中留心观察他们的具体表现,并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以增加他们对长江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其热爱母亲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完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先行反思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指出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点评同伴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在自评与互评中深化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从而对自身实际情况形成清晰认知。教师进行总结,根据学生的互动情况、听课状态、演唱水平等方面做出评价,为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指明方向。由此可见,完善评价机制意味着教师要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设置不同类型的考查活动,如评价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时,可以通过解读作品、写听后感、发表见解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对美的理解,这有利于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审美素养。完善评价形式与评价内容的方法使单元主题教学更加科学,从根本上提高了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总结单元主题,以学生的基本学情为参考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课堂互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要积极完善评价机制,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演出成果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的同时,使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其音乐核心素养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