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关键词,其强调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关乎学生个人品质、情感态度以及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致力于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期望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助力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面临着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一,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挑战,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自信心、适应能力、情绪管理等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其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明确自己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其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策略
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建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成为教育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目标
在建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明确的课程目标能够为课程建构提供方向和指引,确保课程内容的选取符合教育目标和核心素养要求,也能够更好地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避免课程内容的分散与泛化,从而提高课程的针对性。那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明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呢?首先,教师要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和具体表现;其次,根据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并将总体课程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确保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同时子目标的设定应具体、明确,并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例如,对于“拒绝校园欺凌”这一主题,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涉及社会责任感和沟通协作等方面,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集体产生的影响,愿意为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沟通协作则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教师确定具体的课程目标:第一,认知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影响,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第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态度。第三,技能目标——教授学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将总体课程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如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影响;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掌握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每个子目标都应具体、明确,并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内容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确保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紧密相关,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同时,优化课程内容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健康知识。那么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呢?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惑与需求,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次,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生需求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关注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确保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式、模块化等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方便自身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对于“勇敢与逞强”这一主题,教学内容涵盖勇敢的内涵、勇敢的表现形式、逞强的原因和后果等。同时,教师要关注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和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将“勇敢与逞强”这一主题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第一,定义与内涵模块:解释“勇敢”的含义,即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解释“逞强”的含义,即为了面子或证明自己而表现出来的过于强势或冒险的行为;举例说明勇敢和逞强的不同。
第二,勇敢的表现模块:分析勇敢的行为案例,如面对恐惧、克服困难等;讨论勇敢的行为所带来的积极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勇敢的表现。
第三,逞强的原因及后果模块:分析逞强的行为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如为了面子、避免承认自己的不足等;讨论逞强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如压力、焦虑、人际关系问题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有逞强的行为,并思考其后果。
第四,如何区分勇敢与逞强模块: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勇敢和逞强的行为表现;讨论勇敢与逞强的关键区别点,如目的、态度、后果等;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区分勇敢与逞强。
通过以上四个模块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勇敢与逞强”这一主题的核心素养。同时,每个模块下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实践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
(三)强化课程实践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程实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强化课程实践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构建,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感恩父母”这一主题下,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设计一个情境模拟活动: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明确角色扮演的要求与规则。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轮流扮演父母的角色,教师提供一些道具,以增加角色扮演的真实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如为孩子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做作业等,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体验父母的日常付出,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最后,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扮演父母角色过程中的感受,分享对感恩的认识,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以及如何将感恩的心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到父母的辛苦与关爱,加深对感恩的认识,还能够提高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
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开展一些有趣的团队活动,如以“感恩”为主题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收获,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进一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多元课程评价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实施多元课程评价能够全面地评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表现,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实施多元课程评能够更准确地了解SNUDcxWdJ0bG3haGlXzMAq6MES3r7h9P3opqFQor/cE=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仍然以“感恩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尝试更加多元化的课程评价:首先,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扮演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或者同伴互相评价对方的表现。其次,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和观察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项目作品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学生的情感反应和互动情况,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感谢卡或一个感恩的小作品,以此评价学生对感恩的表达与创造力。最后,关注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指标应全面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发展、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等方面。在“感恩父母”的课程中,除了评价学生对感恩的理解和表达之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情况,通过综合的评价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态度发展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价也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其反馈和指导,如定期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手段,教师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如定期与学生进行面谈,或者通过作业、作品等方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导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可见,有效地实施多元课程评价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离不开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协作。在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方面,学校应该提供持续的、系统的培训计划,全面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专业内容;鼓励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以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在家校协作方面,学校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交流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非常必要,明确课程定位、整合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更好地推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