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路径

2024-09-29 00:00:00秦晓菲
天津教育·中 2024年8期

创造是发展的基础和进步的前提,作为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创造为人类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且强大的助力,每当一种新的事物被创造出来,人类未来的发展就会新增不止一种可选择的方向。在不断地创造中,人类逐渐走完了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道路,且将走上从信息社会到未知形态社会的发展道路,而支撑着人类走过来路的就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的创造。所以,教育需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维持甚至提升人类的创造力才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展开,大致介绍了创造性思维及其多种分类,并着重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不足和教师可用的培养路径。

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指向新领域开拓和新成果开创的思维活动,即能够帮助人类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活动。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等思维活动是创造的前提,一个人感知现象、记忆知识、思考问题、联想未知的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下的基础思维能力,与实际的创造有着直接联系。基于这一概念,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划分出不同指向的多种思维类型,主要有指向创新和逐新的创新型思维、指向联想和想象的联想型思维、指向质疑和论证的批判型思维,以及指向提问和解答的探究型思维。

(一)创新型思维

所谓创新,指的就是从新的角度出发或使用新的方式进行创造,以得出与常规结论不一样的新结论或生成还不存在的新事物为基准,对“新结论”和“新事物”的追求就是创新的本质与内涵。而创新与创造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创新型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构成。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旧概念、旧思想和旧方法中探索新的可能性,从引导学生创新开始提升其创造力。

(二)联想型思维

联想的定义是由某人、某事、某物或某一概念为起点,对与之关联的人、事、物和概念的推想,即思维活动中基于事物相关性的推想过程。社会上人、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复杂联系就是联想的前提,也是驱动联想的关键。而联想与创造之间存在着的也是一种“由一到二”的逻辑关联,所有新事物都不是凭空诞生的,对现有事物的优化、升级与革新就是生成新事物的开始,由基于现有事物的联想来驱动,所以联想型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分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前需要先教会并引导学生联想。

(三)批判型思维

批判是一种始于质疑,终于论证的反省性活动,站在不同视角下对事物进行的深入剖析既是批判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批判的重点与关键。从定义上看,批判与认同是一组反义词,而在指向创造的思维活动中,认同会限制人的探究和思考,当旧有事物被打上“完全正确”的标签以后,人就不会再针对这一事物展开新的思考,那么也就不会再有新的创造。在这一点上,批判与认同的相反定义就决定了批判之于创造的重要性,所以批判型思维也就成了创造性思维下的一种类型分支。

(四)探究型思维

探究型思维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经探究和思考的过程来解答问题的思维活动,主要由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驱动。创造是一种需要理论或事实作为依据的生成性活动,客观的理论和事实能验证创造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也能为新事物的生成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和提供更关键的助力。在探究客观理论与事实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答案或解决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正体现着探究与创造间的联系。所以,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类型中也包含探究型思维。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不足

小学是搭建学生思维框架的关键阶段,也是开发与建构学生思维的基础阶段,在知识内容相对简单,知识量不太大的时候,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个新的要求,在新课标导向下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认识到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价值,并着手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作融入日常教学。但是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言,阅读方式过于常规和单一、阅读过程停留在表面、阅读评价偏形式化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对思维培养效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一)常规阅读无法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第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则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前期准备,思维活跃的学生更乐于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通过自主进行的思考活动获得思维层面的更多锻炼。但是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常规的阅读教学模式会使学生陷入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所有的思考都被教师带着走,思维的框架性更强,灵活性和自由度更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不仅无法激活,还容易形成定式和惯性,而这种定式与惯性会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成。

(二)浅层阅读无法发散学生思维

创造实际上是一种由点到面的思维延伸,现有的事物就是创造活动中可以向外延伸的点,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就是从点延伸向面的无数条线中寻找可行的那一条,然后结合现有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补充,并构建起新体系的过程,而这种由点到面的思维延伸正对应着大脑中思维的发散,所以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具体落实在对其思维的发散上。但是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看,传统模式下停留于浅层的阅读教学很难发散学生的思维,所以很难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构。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路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模块,指向的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而在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能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也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所以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教学载体就是阅读教学。再结合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性与培养需要来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落实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建构,就需要对阅读教学的重心与形式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为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思维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到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着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引导、延伸和碰撞,通过调整阅读形式、优化阅读环境、丰富阅读素材和组织阅读讨论等方面来激活学生思维,并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其思维发散,调整其思维方向。

(一)聚焦思维开发,合理选用多种阅读形式

思维形成于行动与反馈的共同作用,外部的行动与从外部接收到的信息能够刺激大脑,生成探究、理解或解答的需要,再由这种需要来驱动思考,最终借着寻找答案的过程实现对思维的锻炼、开发与建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要聚焦思维开发,通过多种阅读教学方式的合理搭配给予学生大脑更多的刺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整理自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海力布的猎人因为救了一条小白蛇而得到一块能够帮他听懂小动物说话的宝石,但是他不能将从小动物那里听到的话说给别人听,不然就会变成一块石头,后来他从小动物那里知道了大山即将崩塌,村庄即将被淹没的消息,为了救下乡亲,他说出了自己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前因后果,也说出了从动物那里听到的消息,救下了乡亲,但自己变成了石头。基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在围绕这篇课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搭配问题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演绎等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故事内容,先提出问题:“海力布为什么甘愿自己变成石头也要劝服乡亲们离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海力布性格与品格的描写,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解读人物形象,从而落实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聚焦思维引导,科学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适宜的阅读环境是将学生从浅层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的基础保障,在适宜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而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活跃更容易驱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想象与探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建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还要聚焦思维的引导,落实对阅读环境的创设,以引导学生探究和想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楼春趣》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选自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全书主要围绕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展开,借着对不同人物间纠葛的描写带出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和小人物的人生百态,故事兼具人性美与悲剧美,语言表述质朴自然又富有哲理,隐喻、明喻交织,阅读起来需要更加专注,尤其是对于语言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思维认知发展得还不够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所以,在指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使其专注于阅读的课堂环境,从外部驱动学生深层阅读,如在阅读前先结合影视资料对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进行大致介绍,用人物命运的前后对比勾起学生对导致人物命运转折原因的好奇,再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内容的实质性阅读,保障学生阅读的认真与专注,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三)聚焦思维延伸,适当引入多种阅读素材

语文学科视域下的阅读主要有两类,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前者指向的是对教材中课文的阅读,通常都是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后者指向的是对教材外优秀文章和书籍的阅读,既可以在课堂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助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构,所以教师要适当引入课外阅读素材。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主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玩竹节人的故事,也写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耍方式。结合文本内容设置和结构安排来看,竹节人这种极具创意的玩具就可以说是串联上下文的主要线索,所以在指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作者的童年回忆外,更多地关注玩具的创造、制作和玩具能给人带来的乐趣,借着“整理传统文具制作和玩耍指南”的任务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而这也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架构与发展提供助力。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制作指南,教师可以引入其他阅读资料,如引入其他玩具指南来做例文参考,或引入其他介绍传统玩具的文章来为学生提供内容参考,无论是哪一种,都能助推学生在制作指南过程中的思维延伸和思维创造。

(四)聚焦思维碰撞,搭配开展小组阅读讨论

一个人的思维总会受限于年龄、阅历和认知,对世界了解得不够多、不够全面,思考就容易被限定在某个框架中,难以实现延伸和创新,而这种存在限定范围的思考不仅无法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还可能造成阻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阅读讨论,以推动学生思维的碰撞。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文言散文,写的是孔子在面对两个孩子对太阳远近的争论时也无法做出决断的故事,其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从孔子的无法决断中延伸出来的学无止境的道理,而非对“太阳什么时候远、什么时候近”这一问题的回答上。但是在指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立足文本主题,围绕“如何判断太阳远近”的科学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借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的碰撞来落实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建构。对此,教师需要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课文的阅读,然后要求各小组总结自己的讨论来对课文进行延伸,以达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造是社会发展所需,开辟新世界、创造新事物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也应当顺应这种趋势,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看作第一教学任务,并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借着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探究和学科问题的分析实现对其思维的锻炼。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有效锻炼,必须进一步开发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优化阅读教学实践形式。无论是作者在文本中直接点出的问题,还是从文本中对某一现象的描写中引出的问题,都可以是教师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线,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创造性思维的架构就会越完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引导,以更好地驱动学生创造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