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青少年形成基本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而课堂是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念、法律意识和行为习惯逐渐稳固,对个人的终身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开展具有价值引领性质的课堂实践,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法治观念尤为重要。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方法,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发展。
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初中教育阶段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有效推动道德与法治价值的引领,提出实践策略,通过情境创设、互动参与、多元评价等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并对未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间的有效衔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价值引领的重要性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敏感时期,因而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价值的引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引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交锋中能够识别和拥护社会公认的主流价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石,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的行为偏差,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能够构建自律与他律并重的行为规范体系,既能自我约束,又能尊重他人权利,维护公共秩序。此外,随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公民法治意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生作为未来公民,强化对其的法治教育,可以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遵守法律规定,并积极参与到法治国家建设中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匹配。许多情况下,课程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侧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这种状况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处理日常的道德冲突和法律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因为课堂上学到的道德概念和法治规定在现实情景中难以找到合适的落脚点。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未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学生主体性未得到有效发挥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未能得到充分尊重。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多数时间被教师的单向灌输所占据,学生仅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非积极参与者。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削弱了学生质疑、探究和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重要性,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生硬和枯燥,难以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和自我反思。
(三)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不足
在众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中,教育者往往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分割开来,独立进行,导致两者之间缺乏有效整合。道德教育着重个人品行的塑造和道德规范的内化,而法治教育强调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规则的遵守。这种割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明白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树立完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生可能会在道德上认同某一行为的正确性,却在法律层面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洽结合,确保学生兼具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价值引领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情境模拟法,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情境模拟法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价值引领的一种重要策略,占据课堂实践中的关键地位,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重现或构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及未来可能遇到的情境,依托角色扮演、决策制定等过程,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深受广大教师的重视,因为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在模拟环境中亲历并处理现实问题,从而积累经验、提升决策能力。模拟情境的设置应紧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学时代作为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身心成长、自我意识觉醒和思维能力提升等方面,因此,运用情境模拟法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涉猎诸多领域,如校园生活、日常交往、社会责任感等,使情境既能引发学生共鸣,又具有教育意义。通过情境模拟法,学生在假定的框架内主导情节的发展,胜任各种角色,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法律规范的执行和道德标准的施行,加深了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同时,亲身参与决策的过程让学生得以反思个人选择与行动的后果,培养了其审慎思考、妥当决定的能力。
例如,在《中学时代》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初中生活在其个人成长历程中的意义,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的模拟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学生被赋予“中学生”这一身份,并在新的校园环境中面临选择。比如,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任务,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未来规划和时间管理能力进行社团选择并阐明理由。同样,针对新课程中出现的挑战,教师可以设置任务,引导学生模拟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再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进行集体评议。在处理道德与法治相关决策时,如学校规则的遵守、诚信问题、公平原则等,教师可以构建具体的事件,要求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与表达,如加入学校纪律委员会,处理某个学生违反校规的情景,或者模拟学术不端事件中的决策过程。这些模拟活动不仅能够推动学生深层次思考,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公民意识。
(二)互动式讨论法—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互动式讨论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应的行动准则。互动式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吸收,这种参与感和互动性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在实际应用互动式讨论法时,教师要创设一个包容并鼓励分享的课堂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表达观点,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教师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是成功实施互动式讨论法不可忽视的因素,能够促使学生超越表面记忆,引发深层次思考和建设性的交流。
例如,在《学习新天地》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通过互动式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学习的多重意义,共同寻找克服学习过程中困难的策略。比如,在处理“学习中的苦与乐”话题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个人在学习时遭遇的难题,然后围绕这些经验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需要运用合作沟通技巧,集思广益地提出克服学习难关的方法,并基于自身实例对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此外,针对目标中提到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构建情境,让学生模拟日常学习规划。例如,创建一个时间管理挑战活动,学生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分配好学习计划、休闲活动以及其他任务,再集体讨论这些规划的合理性与实际操作性。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互相学习了有效策略,而且在同伴的支持和反馈中优化了自己的行动方案。互动式讨论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终身学习”这一理念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讨论学习与个人成长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讨论,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学习的长远价值,还能培养主动探究和自我驱动的学习态度。
(三)案例分析法—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元素
深入探讨案例背后的道德困境和法律原则,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法规和道德规范具象化,从而加深认识,提升评判与决策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案例分析法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精心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挖掘情境内涵,运用相关的思考工具,如归纳、对比、类比等来加大解析力度。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元素的无缝融合。
为了提升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客观地对待他人的评价,发掘自我潜力,教师可以利用第三课《发现自己》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从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或者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关情境,依照所学知识来剖析其中的道德和法治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情境设定。课堂上,教师描述一个虚拟场景:某学生捡到了一个没有姓名的钱包,里面装有较大金额的钞票和几张电影票。这个场景旨在引发学生对发现遗失物品不同反应的思考。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会如何处理这个情境,并基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来解释这样选择的原因。小组成员要共同探讨,形成一致的处理方案。再次,教师开展全班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处理方式和观察到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选择的道德和法律后果,同时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类似情况,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果情境发生变化(如钱包内有身份证明或联系方式),你们的选择会如何变化?”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和法律决策的复杂性,并鼓励其思考更多元的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布置反思性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本次活动的心得,深入思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关联。这种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洞察个体和社会关系的同时,为构建正义、和谐的社会奠定了扎实的价值观基础。
(四)综合素质评价法—统一学生的信念与行为
综合素质评价法是一种全面考查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价值信念与行为习惯是否统一的有效手段,这种评价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超越了传统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道德理念,并将其与个人实际行为相结合的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涵盖对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道德品质发展,以及法治意识培养进行量化与定性分析,这要求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要积极观察,记录并反馈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强化学生信念与行为的统一。
例如,在《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中,学生可以基于自身与朋友间的互动实例进行自我和同伴评价。教师设计一系列依据友谊建立和维持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指标,如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诚实守信等,采用评分表或行为清单来进行评价,从而鼓励学生培养深厚的朋友关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友谊的力量。此外,评价不仅限于课堂,也可以结合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实际行为检验学生对友谊价值的理解。如组织学生参加助人为乐的社区服务,然后通过个人、小组反思、教师评论以及同学互评进行多元评价,确保评价具备全面性。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学生不仅能够在正式的学习环境中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还能将个人道德观念与日常行为相统一,进一步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价值。通过实践中的体验以及教师和同伴的反馈,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友谊的力量,并在自我完善中形成更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的评价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人道德成长,而且增强了学生作为法治社会的公民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四、结语
本文经过深入分析与实践应用,提出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为未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要想在教学中更好地引领道德与法治价值,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导向,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机制,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优秀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