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这一基础学科当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而且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在方法的选择及交互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趣味不足、交互不够、指导不力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发展质量。同时,科学合理的教法选择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科素养的渗透与落实,并确保学生与课本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本文从目标个性化、内容结构化、教学综合化以及评价多元化等环节入手展开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与适应,使教与学之间实现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而教学方法就是影响其交互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因而需要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指导策略,以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思维、促进其发展。另外,积极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学习效率及智力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目标设计及趣味化的引导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和交互体验,以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就疑难问题展开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意识。由此看来,教学方法的改革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整体现状
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趣味性较低。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其实施重点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特点为主,进而才能在教授过程中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依旧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一些活动和环节的设置缺乏主体性思考,导致课堂整体相对枯燥乏味,氛围感不强,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与发展。二是课堂交互性较差。良好的师生交互对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结果来看,不少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交互策略缺乏创新,难以触及学生的根本需求,在吸引力和体验感上有所不足。三是指导适配度不高。许多教师过于关注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且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因而在指导方案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未能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适配度不高,并出现贪多、冒进、课时偏长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师生关系的深度开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了思想惰性与思维局限。
三、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一)目标个性化
1.关注整体,细化目标。
教学目标是推进教学工作的基础框架和主要方向。教师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入手,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既可以保证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又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细化分解提高学生在课时学习中的能动性与获得感。另外,在目标设计方面,教师还要注重三个原则:
一是标准性。在编制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对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活动经验、情感态度等信息进行多维度融合,既要保证教学活动及形式的多样化,又要符合大纲依据及学情特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例如,在“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分”的过程,以此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生活意义及数量关系。
二是整体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应局限于单一课时的学习,还要从整体角度进行关联,以保证总目标与分阶段的协同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课时目标要与单元目标构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目标体系,使其在横纵交集中保持教学的完整与多面。
三是适应性。教学目标要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既要有面向整体的“主目标”,又要有适配个体的“小目标”,从而进一步增强目标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2.素养导向,知识进阶。
核心素养是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涉及多个领域,如学习行为的养成、学习技能的提升、学习意识的增强等。加强学科素养学习既可以从多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基础素质,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的双向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多个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并根据活动形式及活动内容,对相关目标进行进阶化处理,以加深学生对课时知识的理解。其一,基础性目标。此目标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为主,如“表内除法及除法的竖式书写”“理解‘倍’的意义”等,以保证学生课时基础的巩固及学习技能的熟练掌握。其二,开发性目标。开发性目标是在掌握初级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语境或情境进行创造学习的一种要求,如“统计秋季农作物收获情况”“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街景装扮中广告灯箱的租赁费用”等。此类目标的设计与运用能够大幅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其三,拓展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实践探索的方式丰富其学习形式、增强其体验的一种目标模式,如“数学手抄报”“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等,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感、优化逻辑,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在现实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内容结构化
1.从学情设计内容。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组织的中心。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及认知特征,以帮助其更好地运用数学。同时,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化繁为简、深度对接的“密钥”与“支点”,因而教师要在内容编制及方法选择上相互关联。其一,突出内容结构化。新课标指出: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由此看来,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需要处理好学生直接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其主体发展。例如,在“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对称现象,提高其对图形的判断力,教师可以从传统节日的角度入手,引入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剪纸、风筝、脸谱等,帮助其建立对称概念,掌握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其二,重视内容的层次性。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的讲授策略也需要不断调整,以提高两者间的适配程度。另外,教师要关注两个要点,即目标点和发展点。一方面,通过对目标点的判定,合理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如分类法、观察法、比较法等;另一方面,抓住学生的认知发展点,以丰富表征方式,确立学习路径,如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等。
2.从主题整合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能力,将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主题式呈现,不仅能够帮助其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还可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思维深度。同时,从主题整合内容,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限制,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间的交互性,这将对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在“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地图工具或街景导航软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新农村”的变化,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数学语言对建筑方位和路线进行描述,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主题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注重创新性与趣味性,既要实现单元目标的要求,又要调动学生在主题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才能促进其发展,如“设计围墙与篱笆”“数学科技展”“绘制思维导图”等。此外,教师要重视主题与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使学生在相关主题的作用下拓展思维、深化理解。
(三)教学综合化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思考。同时,问题情境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交互体验,有助于其增强内驱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并让学生跟随情境自主探索、内化迁移。一是从新旧知识层面创设。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以其自身认知特点为框架,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创设问题、融合情境,不仅能够巩固学习基础,还能在新旧联系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从认知冲突层面创设。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和心理状态,如果教师合理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认知冲突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如“巧克力平分中的分数简化与比较”“从不同角色和立场分析问题”等,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调动,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求证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三是从生活案例层面创设。教师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环境的案例,如“购物返利”“家装材料”“结构问题”等,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并实现双向对话。
2.开展小组合作。
建立合作学习机制不仅对课堂氛围的营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还能在相互交流、协同探讨中发展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另外,小组合作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交互,并对其主体地位及团队效能的发挥产生积极影响。为了保证小组合作顺利推进,教师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分配。小组内各成员间的合理搭配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围绕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行划分,如学习能力、性格特点、个人优势、情感态度等,以保证组内交流的顺畅。二是任务。合理的小组任务对学生学习兴趣及合作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的综合水平,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小组间的交流。此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将“大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三是时机。小组合作并不是万能的,教师要把握应用时机,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四)评价多元化
1.过程与结果。
教学评价在学科育人及课程落实方面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新课标在评价板块进一步指出“评价方式丰富”“评价维度多元”“评价主体多样”等内容,而这些评价的关键点则体现在过程与结果的呈现方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变化及学习结果,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评估,并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其一,评价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所考评的内容和要求要进行个性化处理,如正确率情况、卷面情况、订正情况、课堂表现等,确保评测内容全面、具体。其二,评价方法。考虑到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贴合其心理需求,并针对特殊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以保证学生学情的真实反馈,如等级评定、星级评定、观察评定等。其三,评价结果。教师将评价结果进行多元化展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自我情况的了解程度,还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深化所学、纠正错误,以达到教学评价的目的。在评价策略方面,教师既要关注静态的评价结果,如作业、测验等,也要重视动态的发展情况,如成长性、持续性等,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其学习行为的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2.诊断与反馈。
诊断与反馈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体现,有效评价的实施是判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情况的关键依据,同时对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明和服务效能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维度就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分阶段评估,从而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思路。其一,层次评估。基于对分类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划分为多个层次,如个人任务、小组分工、团队合作、成果展示等,通过对相关量表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如内容是否完整、分工是否合理等,摸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给予其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其二,阶段评估。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都属于阶段评价的范畴,在实施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课堂观察法、作业评价法、口头评价法等,以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三,课堂评估。积极的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等级式评价、评语式评价、图案式评价等,提高课堂交互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积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对课堂活动的组织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还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及学科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既要关注学生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衔接点,又要重视策略选择的多样性,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生成与交互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