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族民间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当前其传承发展面临社会环境变迁冲击、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生存空间日益压缩、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保护传承措施不到位等诸多困境。在梳理上述困境的基础上,从挖掘当代价值、提升艺术表现力、优化人才培养、拓宽传播渠道、健全保护机制等方面,提出摆脱困境、推动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对策,以期为新时期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当下亟须加强政产学研各界协同,推动政策、资金、人才、平台等要素协调发力,树立民族民间舞发展的文化自信。
[关 键 词] 民族民间舞;传承困境;创新发展;人才培养;传播途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家日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但民族民间舞仍面临现代生活冲击、传承后继乏人等诸多挑战。破解传承困局,探寻创新发展路径,成为新时代民族民间舞传承发展的紧迫课题。
一、民族民间舞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融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价值理念、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劳动人民抒发喜怒哀乐、表达心灵憧憬、塑造生命意义、传递文化记忆。在漫长岁月中,民间舞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展演进,吸收了多元文化元素,呈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流派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资源,民族民间舞是传统与当代的联结,是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血液,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促进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族民间舞传承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 社会环境变迁对传承的冲击
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城镇化浪潮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许多传统村落日渐凋敝,与农耕文化、乡土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剥夺了人们参与、欣赏民间舞的闲暇时光,网络媒体和数字娱乐的崛起进一步分流了传统艺术的受众。与此同时,西方舞蹈文化和多元审美观念的涌入,使得主流审美趣味发生显著转变。在追求感官刺激、视觉奇观的时代语境下,民间舞那种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舒缓的节奏韵律、质朴的舞台呈现,已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内容单薄、形式老套的民间舞难以契合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逐渐退出公众视野,陷入困顿之中。
(二)传承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民族民间舞的传承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民间艺人的“传帮带”。但纵观当下舞蹈院校的教育现状,普遍存在重技轻艺、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受生源质量、教学资源、就业导向等因素制约,许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功利化和同质化,侧重舞蹈技能训练和舞台效果打造,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文化视野的培育,也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相关院系结构布局不够优化,课程体系过于守旧,师资力量不够雄厚,难以为民族民间舞输送德才兼备、专业过硬的传承人才。随着老一辈艺人的凋零,传承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突出。年轻一代大多远赴城市谋生,难以继承先辈衣钵,许多珍贵剧种和流派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绝艺的危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民族民间舞的代际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三)民族民间舞生存空间日益压缩
随着文化娱乐市场的快速繁荣,一批新兴艺术形式和商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对民族民间舞造成强烈的分流和挤压。传统演出市场日渐萎缩,许多民间舞团体举步维艰,陷入生存困境。商业利润的驱动,使得一些民间舞团队不得不通过大量删减传统剧目、追逐时尚元素等方式来迎合市场需求,在过度娱乐化的改编中,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精髓面临异化甚至走样的风险。同时,民间舞在题材内容上较为单一,多聚焦于远古神话传说、风俗礼仪等,在创新立意和艺术表现上较程式化和模式化,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群体。如何在新的社会语境下重塑民族民间舞的时代魅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是一个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四)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学科支撑
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民族民间舞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舞蹈语汇、表演技法,更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价值观念、生活形态、审美情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学理阐释,需要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美学、舞蹈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跨界研究视野的引入。但纵观既有研究成果,多侧重于表层形式的描述和技法层面的归纳,缺乏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的文化解读和理论提炼。许多珍贵的口述史料、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资料亟待抢救性挖掘和整理,诸多理论问题尚待深入探讨,原创性、系统性的学术成果还很匮乏。而高校学科建设对民族民间舞研究的支撑明显不足,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和高层次研究人才。学科体系不健全,理论话语相对匮乏,难以为民间舞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五)保护传承措施不到位,政策执行不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保护,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实际落实中仍存在诸多短板。在政策规划层面,针对性、操作性不强,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保护力度参差不齐;在项目评定和资金投入方面,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价值评估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资金分配不够精准,使用监管有待优化,目前难以满足民族民间舞传承发展需求。同时,在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过于看重短期政绩,热衷于举办大型节庆和评比活动,而在深入挖掘、抢救性记录、人才培育、活态传承等基础性工作上投入不足。此外,民族民间舞保护传承涉及多个部门,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上下贯通、权责明晰的工作机制,导致诸多扶持政策和项目执行不力、成效不彰。
三、新时期民族民间舞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立足传统,着力挖掘民族民间舞的当代价值
新时期推进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传统,着力挖掘其历久弥新的当代价值。一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田野调查、文献整理、口述访谈等工作,全面系统地梳理各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脉络、技艺特色和文化底蕴,深入阐释其与特定地域环境、社会结构、信仰习俗、节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蕴藏的丰富情感体验、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充分彰显民间舞作为“活态文化”的生命力。二要从传统民间舞动作语汇、程式套路、韵律节奏中提炼出最具民族特色和审美感染力的典型元素,以现代美学理念和编创手法进行艺术化加工、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艺术形式,唤醒现代人的文化记忆,焕发传统民间舞新的生命活力,引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觉,夯实新时期民族民间舞创新发展的文化根基。
(二)改革创新,提升民族民间舞的艺术表现力
民族民间舞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吸收借鉴人类舞蹈文明的优秀成果,大胆进行编创理念、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艺术表现力。一方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传统程式化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学习借鉴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不同舞种的先进编创理念和科学训练方法,在动作语汇、时空关系、身体律动、情感表达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交融贯通,开拓民族民间舞艺术表现的新境界。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沃土,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喜怒哀乐、歌颂美好生活的优秀作品。同时,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舞台灯光、布景、多媒体等舞美设计,增强舞台张力和感染力,用充满时代气息、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复兴图景,为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传承队伍
新时期推动民族民间舞创新发展必须站在文化传承和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完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民族民间舞人才培养体系,为民族民间舞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要坚持专业教育和民间传承并举,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加强民族民间舞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德艺双馨、能文善舞的高层次人才。要继承发扬“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民间舞集中分布区建立民间艺人传习所,组织名家大师和民间艺人面对面开展技艺传授、心得互鉴的活动,建立完善的学徒管理制度和待遇保障机制,发掘和培养一批扎根基层、贴近生活的民间舞传承人才。要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认定标准,完善传承人评价、认定、使用、管理等制度,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民族民间舞传承发展的事业中。
(四)拓宽传播渠道,培育民族民间舞发展新生态
新时代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舞,必须顺应文化传播变革大势,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着力拓宽传播渠道,推动民族民间舞在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多元的语境中焕发时代风采。要抢抓信息技术变革机遇,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推广和互动传播。支持专业艺术院团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运用VR、AR、AI等技术手段,开发制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化体验产品,创新宣传推广模式,用沉浸式体验吸引青年群体,让观众随时随地感受民族民间舞的魅力。鼓励艺术院团与网络视频平台战略合作,联袂制作高品质原创节目,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民族民间舞的艺术影响力。同时,要丰富实体展演形式,打造精品演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民族民间舞。鼓励举办民族民间舞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民族民间舞搭建展示、交流、比拼的平台。大力实施“舞台艺术送基层”工程,组织院团深入城乡社区、中小学校开展公益培训、惠民演出等活动,普及民族民间舞知识,提高全社会舞蹈艺术素养。
(五)加强政策扶持,构建民族民间舞传承发展长效机制
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谋划,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将民族民间舞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中,制定专门的民族民间舞保护传承法,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明确国家、社会、传承主体责任,为民族民间舞传承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珍稀剧种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成果扶持等,增强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文化、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资源,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成果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完善保护传承绩效评估体系,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此外,要广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民族民间舞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感情,为世界多元文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四、结束语
新时代呼唤民族民间舞传承发展的变革图强。传承创新,关键在人,出路在改革。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鲜明的问题导向,推动民族民间舞教育、人才、产业、平台、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要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加强“产学研”深度协作,形成推动民族民间舞传承发展的强大合力。传承创新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接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在传承弘扬中绽放民族民间舞的艺术光彩,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安薏涵.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文化浸润:由传统、典型组合课程谈起[J].戏剧之家,2024(8):115-118.
[2]王晶.关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与分析[J].艺术品鉴,2024(8):131-134.
[3]刘旭岳.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情感把控与表现技巧[J].戏剧之家,2024(4):127-129.
[4]张靓靓.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探析[J].尚舞,2024(2):141-143.
[5]刘红昱.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民族民间舞中的融合与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23,25(6):123-125.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黄河(1991—), 女,汉族,贵州兴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中国民族民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