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探究

2024-09-29 00:00魏芳芳
名家名作 2024年23期

[摘 要] 古琴作为中国最传统的拨弦乐器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宽广的音域、深沉的音色和悠远的余音,加之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使其成为汉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成为中国非遗中的经典之一。以非遗保护视角下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为主题,基于对古琴这一传统乐器的特点、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结合当前古琴艺术传承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和优化实践策略,为更好地为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非遗保护;古琴艺术;传承;推广;实践策略

作为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代表,古琴艺术不仅凝聚了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精华,而且体现着儒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追求。孔子亦对古琴十分推崇,并曾向师襄子学琴,且能以古琴弹唱《诗经》,被后世传为美谈。可见,古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无法言说的高超的艺术之境。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织碰撞,古琴艺术这种传统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喜欢西方摇滚乐、流行乐的年轻人的忽视,而逐步淡出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期在钢琴、吉他、提琴等西洋乐器上下功夫,更使得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逐步进入“后继无人”之境。因此,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出发,力促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已然迫在眉睫。

一、古琴乐器的特点、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等,是中国传统的弹拨类乐器之一,也是凝聚传统文化精粹、寄托着先贤生活智慧的艺术经典。现在流传下来的古琴共有七根琴弦、十三个徽,以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为桥梁,可以奏出四个八度。而常用的古琴演奏有散、按、泛三种技巧,每种技巧都是由不同的弦发出的音,且按弦的位置、动作等各有不同。正因如此,古琴的音高时有变化,音色也较为丰富。

《琴操》载:“伏羲作琴。”相传,古琴为伏羲所制,起初为一弦,长为七尺二寸。后由舜对其进行改进,变为五弦。神农时期,古琴的琴弦为纯丝制作,用桐木做琴身,文王武王时改为七弦。

无论是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根琴弦,还是象征琴瑟和鸣、喜迎嘉宾的七根琴弦,古琴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都缱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对亲情的向往、对美好的追寻和对礼仪的崇尚,因而其饱含内蕴、文韵丰盈。尤其是战乱时期,古琴艺术更是扮演着助力文人爱琴解音、以琴书自娱释放愤世嫉俗戾气的重要角色,也因此得以代代传承、艺韵不k6Ix6KPoxJPBvOqoS02Nzw==息。

二、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古琴艺术的文化内蕴未被有效发掘,今人对其传承的重视度不足

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正音”,也是充盈着中华民族传统中正、纯洁美好、自由烂漫的精神追求的重要音乐文化载体。其清澈纯美的意蕴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亦与中华民族漫漫征途上始终如一的高风亮节、文化自信相偎相依,因而是将厚重的华夏文明之情怀、审美、文化、意象、精神和品质等厚植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骨血的重要的文化媒介,因此古琴艺术的传承理应备受重视。

然而,纵观古琴艺术的传承现状不难知晓,虽然古琴艺术申请非遗成功后慢慢得到大众的重视,但当前古琴艺术的文化内蕴并未被有效发掘,且能确保其真正得以有效传承的条件并未满足。特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授学生学习古琴技艺以助推学生古琴考级,以古琴艺术为考学跳板等为主,学生对古琴艺术蕴含的文化元素、人文精神等并不理解,亦无法感同身受,古琴艺术的传承也就如纸上谈兵。即使有人喜欢古琴且热衷学习古琴技艺,却也难以静心体悟古琴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导致古琴艺术的传承多流于形式。

(二)古琴音乐文化受众群体覆盖面较小,推广渠道单一

从古琴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历史可知,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古琴几乎是文人墨客、显贵家族等饱学诗书或物质条件较好的达官显贵家庭子弟的精神寄托和情怀抒发之物,其与普通人的音乐追求相距甚远。同时,古琴在现代社会的“出镜”频率不高,多数人对古琴的内部构造、基本演奏技能和文化内蕴等不够了解或了解不深,认为古琴并不是大众乐器,因而也没有深入了解或学习古琴艺术的兴趣。此外,在东西方文化交织碰撞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西洋乐器涌入中国,并在中考、高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更使得对古琴艺术涉足不深的大众认为学习古琴艺术并无太大的现实价值。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都使得古琴艺术的受众面越来越小。

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本质而言,离不开多渠道的宣传和推广。尤其在信息生成、传播和更迭日益便捷且加速的多媒体、数字化时代,适度地切入大众内心的宣传和推广,更是弘扬和创新发展古琴艺术的必然之路。然而,无论是以报纸、杂志为主的纸媒,还是以抖音、快手等为主的自媒体,真正宣传和推广古琴艺术的凤毛麟角。纵使有些表演机构或培训机构有关于古琴艺术的宣传、推广,也多以凝练其高雅文化艺术背后的商品价值为目的,而忽视了对古琴丰厚的文化意蕴的挖掘与传播。

(三)古琴艺术学习和创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传承环境不佳而难获有力支持

古琴虽然外部构造看似简单,但实则演奏技法较为复杂。即使是最基本的散、按、泛三种技巧,对于缺乏音乐演奏技巧的人而言,要真正掌握也并不容易。同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古琴的演奏曲目繁多且不同曲目的节奏、情感和音域等都不尽相同。加之其弹奏方式的多样和具体弹奏过程中的弹奏节奏变化较快,若对曲目或演奏指法不熟练,手、脑和眼的配合度不高等,都很难游刃有余地完成演奏。很多初学者仅是学习曲目,便对古琴艺术“望而生畏”,之后的学习也就自然无法持续。此外,由于古琴演奏偏向于交响乐,没有固定的演奏模式,因而其在音乐编曲方面也有一定难度。唯有具备丰富的音乐背景知识和高超的古琴演奏技能,才能创作出与古琴艺术内涵相匹配的古琴曲目。因而,古琴艺术的学习与创作难度较大。

除却古琴艺术学习有一定难度外,传承环境不佳,使其难以获得发展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古琴艺术传承的基本载体,古琴的保存即推动古琴艺术传承的第一道关卡。然而,目前关于古琴保存与修缮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专业理论书籍等都较为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受到无声的阻碍。

(四)古琴乐器演奏和教授人才缺口较大,难以推动古琴艺术创造性发展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古琴都有着发自肺腑的热爱,且老一辈古琴艺术家对古琴艺术的深度研究与反复研学,才使得古琴艺术得以传承至今。他们不仅对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多数接受过私塾教育,又对古琴演奏极为沉迷,因而能推动古琴艺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传承中得到人文性的创新。然而,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音乐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都使得年轻人对古琴艺术的关注度不足,对其文化内蕴理解不够,加之技艺学习难以深入,导致古琴乐器演奏人才日渐稀缺,能真正在感知古琴艺术与文化魅力的基础上教授古琴艺术的专业人才更为稀少。因此,古琴艺术的创造性发展也自然难以实现。

三、非遗保护视角下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探究

(一)挖掘古琴艺术文化内涵,提高大众对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视度

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多维度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支持、开辟新路。而古琴艺术作为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得到重视且应多措并举地确保其能得以真正传承发展。基于此,结合当前古琴艺术的传承现状和大众对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涵的认知现状,可以挖掘古琴艺术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化内蕴为前提,使大众更具象化地意识到传承古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以此循序渐进地提高大众对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视度。

挖掘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涵,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古琴艺术为突破口,从多维度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古琴这一乐器的内外部基本构造为切入点,可运用现代较为先进的智能技术制作动态视频,对古琴进行拆解和还原,以此使大众了解古琴的发音原理,更好地了解古琴的发展和演变历史,还可利用大众熟知的自媒体平台,分期发布古琴在制造技艺上的演变、古琴曲目的逐步丰富和古琴的演奏技巧的转变等,以为大众更深刻地理解古琴的文化内蕴做好铺垫。此外,还可以以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为媒介,分期制作并发布与古琴艺术有关的典故、名人、旅游胜地等知识,为大众从不同角度理解古琴艺术背后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情趣铺路架桥。当关于古琴艺术的多渠道资源持续密集而流畅地涌入大众视野,众人对古琴艺术的文化意蕴感知力也会逐步增强。此时,再有机渗透一些关于古琴艺术传承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的分析,大众对传承古琴艺术的重视度也会由此逐步增强。

(二)拓宽古琴艺术受众群体,疏通多元推广渠道普及古琴教育

从本质上而言,古琴艺术的学习与其他传统的民族乐器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艺的学习并无二致。但古琴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受众群体较少,且缺乏基本的普及古琴教育的渠道,是制约古琴艺术传承和推广的不利因素。鉴于此,应从拓宽古琴艺术受众群体上着力,并通过疏通多元推广渠道来确保古琴教育的实施在有条不紊中推进,于多维教育中发力。

拓宽古琴艺术的受众群体,需要依托政府的资源对接。以发挥政府的牵线搭桥和文化引领作用为推手,各地政府可与当地的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等进行深度交流,从社区、学校入手,分批次、分层次实施免费且持续的古琴艺术教育。以推进古琴艺术教育在社区的深度实施为目标,政府可联合街道办事处开设“古琴艺术教育公益课堂”,只要对古琴艺术感兴趣都可以到社区报名。为了吸引有时间、有精力学习古琴的老年群体,社区还可以与地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等定期举办古琴艺术文化展、交流展、演奏大赛等,以此为老年人群体沉浸式学习古琴艺术创造条件。由此,古琴艺术的受众群体既会得以拓宽,古琴艺术教育的普及也会更有成效。

(三)创新古琴编曲教学方式,多维助力全力优化整体传承环境

传统的古琴教学和演奏中,使用的多是五线谱。而对于没有古琴理论知识且对古琴弹奏技法掌握不多的学习者而言,识别五线谱较为困难,容易使古琴艺术的学习者产生畏难心理。同时,多数教授者往往以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很难真正激发古琴艺术学习者的兴趣。此外,由于古琴的曲目创编也存在一定难度,使得掌握古琴弹奏技艺者难以基于自己的深度理解和专业技能自由发挥创意。鉴于此,可以创新古琴曲目和教学方式为桥梁,在聚集和释放多维助力中优化传承环境。

结合古琴编曲难、演奏难的实际情况,对古琴曲目的创编可以从对不同时期的古琴曲目特点的深度研究入手,深入挖掘不同阶段的古琴曲目的节奏、情感和演奏重难点,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创编,从而使古琴曲目的创编能与时代的发展特点更契合。而古琴曲目的演奏,则可以适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笔墨纸砚”“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文化背景元素,从而使古琴的演奏更添文化意蕴。同时,在古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教授者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古琴艺术的学习者能主动进入生动的情境中,实现身、心、意、趣的融合交织。

(四)培养专业古琴艺术人才,推动不同古琴艺术流派互补发展

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古琴艺术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而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又导致不同的古琴艺术流派之间难以形成合力。鉴于此,可以培养专业的古琴艺术人才为阶梯,推动不同的古琴艺术流派之间实现互补性发展。

培养专业的古琴艺术人才,可以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例如,在侧重艺术生培养的高校传统音乐学科中增设古琴教育专业,使古琴教育能真正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亦能为培养高素养、高质量的古琴艺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各地政府可结合区域古琴艺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制订分区域的古琴艺术人才培养帮扶计划,为古琴艺术人才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开辟新的航道。此外,还要对现有的古琴艺术家进行流派划分,进一步明确其擅长的曲目、风格和演奏特长,并在兼容并蓄中做到纵横联合、优化创新,确保不同的古琴艺术流派既能有机互补又能彼此促进,这样古琴艺术的创新发展才能后继有人、卓有成效。

总而言之,非遗保护视角下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需要汇集多方力量。唯有以古琴艺术的传承为根基,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多方之力,古琴艺术传承与推广方能根深叶茂、硕果芬芳。

参考文献:

[1]侯旺.山西古琴艺术传承推广的调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23.

[2]胡军,胡岩,吴桐.新时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古琴艺术与钢琴艺术发展脉络的对比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369-376.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魏芳芳(1991—),女,汉族,河南辉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