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叶室内乐《民歌五首》创作技法研究

2024-09-29 00:00孙乃冰
名家名作 2024年23期

[摘 要] 《民歌五首》是中国当代作曲家沈叶为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创作的一部五乐章室内乐作品,由纽约市议会“凤凰音乐会”邀约,Finisterra三重奏团于2011年首演。以曲式结构与复调技法为切入点,在曲式结构方面详述了各乐章的结构组成;在复调技巧方面,探讨了对比复调、模仿复调的应用。旨在通过对《民歌五首》的深入分析,体现沈叶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趣,同时呈现出中国当代音乐的独特魅力和创作技法的多样性。

[关 键 词] 沈叶;《民歌五首》;曲式结构;复调技法

沈叶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当代作曲家、音乐学者。他的作品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西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曾在中国上海、德国汉堡和柏林,以及法国巴黎求学和工作,是Breitkopf & Hrtel音乐出版社签约的首位华人作曲家。《民歌五首》由纽约市议会“凤凰音乐会”邀约,Finisterra三重奏团于2011年首演。谈起这部作品,沈叶比喻其为:民歌如酒杯,作曲家在其中倾注音乐感受和思想。

一、曲式结构分析

《民歌五首》全曲由五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慢板“摘葡萄”;第二乐章:活跃的快板“庄稼调”;第三乐章:中板“尖尖山”;第四乐章:谐谑的“豌豆尖吊下岩”;第五乐章:行板“采花”(见表1)。

(一)第一乐章——慢板“摘葡萄”

带有引子和尾声的二段曲式,全曲总共41小节,调式为g羽。引子的第一个音符旋律由伴奏乐器钢琴奏出,小提琴声部在第2小节后半拍出现,两者都采用连续音的手法。二者的相互配合呈现出音乐连绵不断的持续感,勾勒出凝滞的长线条和声层,为第4小节大提琴声部的出现做铺垫。在音乐材料方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调式音阶,如中国的五声音阶、日本的都节音阶、美国的布鲁斯音阶等,音阶所特有的音程关系给人们带来非常清晰的辨识度。例如引子部分钢琴声部持续的连音进行,其呈现出的独特音程关系奠定了该曲的基础风格:富有苍野感的气息和充满民族性的基调。在第6小节处钢琴声部出现无调性序列音,弦乐部分做持续的铺垫,将引子部分推向小高潮。A乐段共包含两个乐句,B段为赋格式中段,中段以赋格形式展开,类似于巴赫的二部创意曲的写作手法,大部分乐句构成了对比复调的形式。尾声2小节,与引子构成前后呼应。

(二)第二乐章——活跃的快板“庄稼调”

变奏性单三部曲式,全曲总共43小节,调式为D徵。三个乐段为平行乐段,由三个乐器按照先后排列次序分别做主旋律,依次是钢琴声部、小提琴声部、大提琴声部,各个部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引子部分通过钢琴声部独立完成,四十六节奏型以涟漪的音响效果出现,小提琴声部以琶音的形式嵌入音乐整体。该乐章以D徵为主要调性,18小节出现多调性技法,采用了我国传统的音乐理论:旋宫转调。其中小提琴的调性为D徵,钢琴的调性为B徵。引子部分的3小节大提琴声部连续使用大切分节奏型,呈现山野田间轻松欢愉的自然景象,与主题呼应。小提琴声部连续快速进行的16分音符为大提琴声部做呼应,同时为接下来A乐段钢琴声部主题旋律的初次出现作陈述铺垫。A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4+7),钢琴声部做主旋律,高、低音声部的自由旋律形成对比连接I:A1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4+7),小提琴声部做主旋律连接II。A2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4+8),大提琴声部做主旋律。

(三)第三乐章——中板“尖尖山”

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总共83小节,调式为C羽。C作为核心音持续,此处运用潜调性技法,从27小节出现主题旋律,运用复调技法进行写作,多为模仿式复调。引子部分给出情绪提示“like tuning corde before the performance”(就像在演出前调弦一样)。跳音与休止符紧密配合,钢琴声部与提琴声部相互配合,作曲家给予精准的音乐效果预期,使该乐章在引子部分就出现了音乐情绪。

呈示部由三个乐句构成(6+4+5+补(6)),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5+5+连(3)),连接部3小节,再现部由三个乐句构成(5+4+4+补(3)),尾声(11)小节。全曲的最高音出现在第50小节,符合黄金分割比例。53小节弦乐声部小提琴的压弦手法,在听觉感受中掩盖了钢琴声部最后一个音响,形成遮蔽效应,使音乐有一种未完结之感,与之后的连接部连绵相接。再现部为动力化再现,调式材料的音程扩大一个八度。68小节的八度置换,打破常规,但不会影响原本的音级集合,带有戏剧性张力。

(四)第四乐章——谐谑的“豌豆尖吊下岩”

镜像结构的三部性曲式,全曲总共105小节,调式为A宫。镜像结构是通过音高组织、和声、调性、调式及其他具体音乐参数(节奏、织体、音色、力度、配器、音响等),从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对称性质的结构框架。在本章节中,沈叶运用了标题音乐的手法进行创作,将音乐画面描述成不同的故事片段进行变幻演绎。例如第一段的开始部分,作曲家在谱例开始给出的情绪引导为“like tuning corde before the performance”(“像正式演出开始前的调音台”)。段开始处的标记为“as a ‘what time is it mr. Wolf’ game”(“像‘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一般”),音乐呈现出孩童游戏般的情绪,小提和大提声部之间形成问答与呼应的感觉相互交替呈现。

(五)第五乐章——行板“采花”

带有引子和插部的五部性曲式,全曲总共77小节,调性为d羽。引子部分的13小节已完整呈现出此乐章的主题动机,随后四个乐段(A、B、A1、B1)分别由主调、复调、主调、复调交替进行,音乐动机仍在引子部分初始动机的原型下进行各异节奏、节拍等的变化和衍展。在26小节处,作曲家使用多调性技法,弦乐d羽,钢琴部分是#f羽调,采用了我国传统的音乐理论:旋宫转调。在26小节处谱例下方标注“like the sounds of faraway,through the cold air ”(“像远方的声音,穿过寒冷的空气”),明确指出该乐句的演奏效果,给予明确的情绪引导。如上述所言,沈叶在《民歌五首》中非常善用标题音乐的手法进行创作,将音乐画面描述成不同的故事片段进行变幻演绎。

二、复调技法分析

在这部室内乐作品中,三个乐器声部的结构布局与节奏、节拍、力度、时值等诸多因素都充分渗透着作曲家缜密的复调思维。作曲家在对传统复调手法的继承与运用之上,又赋予自身崭新而又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并以其独特的样式表现出来。

1.对比复调

在作品《民歌五首》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复调的写作手法。“同时组合的各个声部若具有独立的、相互对比的旋律进行与节奏型,即构成对比复调的写法。”

(1)调式、调性的对比。为了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增加对位情趣,沈叶在本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调式、调性对比的手段。第一乐章14—15小节,提琴声部旋律以B为中心音进行延伸发展,钢琴声部配置的则是无调性旋律,这种异调配置加强了两个声部对比的力度,也从整体上丰富了声部之间相互结合时产生的调式色彩。

(2)旋律的对比。两条旋律呈反向进行,是声部间产生对比的一种方法。第一乐章25—27小节,旋律形态在轮廓上产生对比,上声部小提琴的旋律采用了动感较强的波浪式线条,而下声部大提琴的旋律则采用了较为平滑的直线式线条。两条旋律呈反句对比,有利于加强声部的独立性,增强乐曲中的艺术表现力(见谱例1)。

(3)节奏的对比。节奏的对比是旋律间形成对比的又一要素,各声部采用不同的节奏,使长短音符、休止符相互补充、交替,造成节奏的对比。

第二乐章4—14小节,运用了对比复调的写作手法,主要显示为节奏形态上的对比。从上到下三个声部依次为:小提琴声部用平均疾驰的节奏细分削弱强拍,形成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且每个音符以三、四、五度三种类型的音程关系出现,作为均匀且规整的伴奏旋律线条出现。大提UwC5sHLk/EY9joTPorXuzg==琴声部为固定的大切分节奏型,用切分音来转移强拍,引起强弱移位,造成强拍彼此错开的效果,两个声部以流动性的固定音型作周期性的变化反复,从而衬托出钢琴声部的主要旋律线条。钢琴声部作为本段主要旋律,则是自由声部的不断发展。三个声部旋律在发展形态上各自独立,动静相宜,对比效果显著。

2.模仿复调

模仿复调既有纵向结合的对比性,还有斜向关系的呼应性,具有高度对比统一性的音乐创作特点。

(1)第二乐章21—26小节,小提琴声部为开始声部,钢琴声部为变化模仿声部,模仿高度为上六度,模仿距离只有一拍,模仿效果较为紧凑。由于声部相继进行,声部间形成了前呼后应的关系,这一特点使它在表现欢快、热烈情绪以及表现追逐、应和等效果时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力,与第二乐章主题“活跃的庄稼调”相贴合。

(2)变化模仿。第三乐章29—33小节,小提琴声部与大提琴声部在整体形式有扩大、缩小模仿的影子存在,构成了相差一拍的不严格的变化模仿,模仿材料在时值上具有微弱的变化(见谱例2)。

(3)自由模仿。这是更为灵活多变的一种模仿形式,会较多地保持节奏特征,而改变其音高及旋律的进行方向。第三乐章66—67小节,先是大提琴声部作为开始声部,小提琴声部对其进行模仿,紧接着在下一小节两个声部开始转化,相互进行模仿。作曲家运用模仿手段使两声部之间形成呼应和对照,在整体音乐轮廓中结合得更为紧密(见谱例3)。

三、结束语

在当代作曲家沈叶创作的室内乐《民歌五首》中,民间趣味十足的各乐章标题、标题音乐的呈现形式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都显露出沈叶在音乐创作中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叶对室内乐《民歌五首》的创作展现了中国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蓬勃发展的一面,在全世界音乐互通交流的今天,作曲家还是会延续这种以中西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念创作当代民族室内乐。音乐创作也势必会向多元化发展,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也会在继承与创新中共存。

参考文献:

[1]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蒋奕菲. 镜像结构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1.

[4]李季雨. 沈叶音乐创作观念与技法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1.

[5]颜咏.电视旅游歌曲与区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J].当代电视,2023(1):77-80.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作者简介:孙乃冰(1999—),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曲式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