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演唱技巧及文化内涵

2024-09-29 00:00:00张帆唐一方
名家名作 2024年23期

[摘 要] 《铁蹄下的歌女》是一首在中国流传广泛的经典歌曲。其以女性命运为主题,讴歌了女性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表达了对女性权益的呼吁和对社会进步的期盼,同时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韧性。研究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 键 词] 《铁蹄下的歌女》;演唱技巧;文化内涵

一、作品概述

《铁蹄下的歌女》是由许幸之作词、聂耳谱曲,创作于1935年。《铁蹄下的歌女》被认为是聂耳的抒情歌曲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首歌曲以其深厚的阶级情感、强烈的艺术情感和戏剧色彩,被视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音乐文化运动的重要成就之一[1]。歌曲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深重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描绘了一个被日军奴役的女性角色——阿风,她代表了那个时期受到迫害的最底层妇女。歌曲通过阿风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这首歌曲也为后来的新音乐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总体来看,《铁蹄下的歌女》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它将当时中国社会的苦难与希望,以及人民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融合在一起。这首歌曲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影响,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代表音乐之一,为中国抗战期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士气提振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作品分析

(一)曲式调性

《铁蹄下的歌女》以大调色彩的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是单三部曲式结构。

歌曲的每个乐段都是由四个乐句构成,乐段与乐段之间有间奏。歌曲为F宫调式,运用了带有民族特色的装饰音,使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3]。此外,这首歌曲还包含一些基于五声调式的创新写作技巧,使歌曲既有民族风格的旋律感,也有主流风格的旋律调。

(二)歌词分析

《铁蹄下的歌女》的歌词朴素、简练、真挚,与旋律的融合自然贴切。歌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歌词表现了当时的女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她们不甘心沦为奴隶;第二段歌词表现了歌女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悲叹;第三段歌词综合了前两段的音调和节奏因素,前两句仍是不平的呐喊,随后节奏突然拉长,音乐达到了最激动人心的高潮,表现了“被鞭挞得遍体鳞伤”的歌女不可抑制的愤懑之情。

(三)节奏力度

这首歌曲结构简单,但是其中的节奏变化却较为丰富,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每段之后的间奏都将主题引向一个高潮。每段都以弱拍开头,接着旋律逐渐下行,增强了悲凉情感,有助于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让演唱者更深入地表达情感。《铁蹄下的歌女》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呈现了独特的音乐情绪和音乐内涵。

第一段歌词的第一句是长长的抒情旋律,第二句是对旋律的紧凑呼应,开始时以中弱的力度演唱,在“到”“唱”“舞”“女”部分运用了长时值来表达倾诉和无奈之情。整段使用了大量附点来突出歌曲的音乐情绪,表现了不甘心到处卖唱、献舞的怨恨(见谱例1)。

第二段歌词在弱拍位置起唱,辛酸地唱出因为饥寒交迫才到处哀歌,从“尽”渐强一直到“滋”开始渐弱,情感从最初的倾吐变成了哭诉,情感的脉络上升,抓住了听众的心。“漂流”运用了二分音符时值,使这段更为感人(见谱例2)。

第三段结合了前两部分的节奏和音调,开始是两个问句,运用了强的力度,以表达重要的思想内容,表现了歌女不平的呐喊[4]。最后“铁”字气息的推动渐强,是全曲音乐情绪的高潮,长附点表现出歌女被命运操纵的无能为力(见谱例3)。

三、演唱技巧

(一)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人物形象

通过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可以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时代特征、民族理念和个人理想。《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之时,作曲家聂耳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在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黑暗,对劳苦民众充满了同情[5]。歌曲中的歌女虽然饱受迫害和折磨,但依然有一颗爱国之心。

(二)熟悉音乐风格,准确表达思想内容与感情

对歌曲的音乐风格进行研究时,首先需要了解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作曲家的风格决定了歌曲的演绎风格。演唱者除了要对歌曲的风格进行理解和感悟,还需要探索适合展现这种风格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在真正演出时才能完美呈现出作品的独有风格。演唱者只有对歌曲风格十分熟悉,并在演出过程中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进行恰如其分的演绎,才能完整地传递歌曲的思想和情感。作为《铁蹄下的歌女》的演唱者,在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后需进一步了解作曲家聂耳的创作风格,在对作品的曲谱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将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刻思想感情和内容演绎得完美无缺。

(三)分析语言特点,展示艺术效果

歌唱是将文字通过语言转化为音乐的艺术形式,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核心理念和基础条件是利用语言自身的作用和创造力,在演唱中除了真实的表达,还需要深入探究语言的隐含意义。在声乐表演时为突出个性化,其关键在于对歌曲中人物的个性和特征进行掌握。演唱者可以通过情感和态度反映歌曲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征。虽然歌曲中的句式是不能改变的,但演唱者可以调节音节的音调,利用重音和长音的交替变化来表达歌曲特定的情感。

演唱者在演唱《铁蹄下的歌女》时,为表达歌曲人物的悲伤、凄惨、愤怒和控诉等多种情绪,可以通过语调变化准确传递给听众。作品以缓慢的叙述节奏,深刻揭示了歌女内心的悲愤与痛苦情感,不仅表现了她们悲惨的命运与遭遇,还细致描绘了她们受苦受难的经历,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四)注重伴奏作用,把握情绪转换

在演唱过程中,伴奏起着连接音乐与情感转变的重要作用,确保了整体的连贯性和自然流畅。大多数歌曲由开头、中段和结尾组成。前奏在音乐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展现作品的氛围和背景,还能激发演唱者的情感表达。音乐中的间奏不仅能延展歌曲内容,还能作为音乐情绪之间的过渡,帮助演唱者调整演唱状态,并在连接歌曲前后部分上发挥关键作用。尾奏作为音乐作品情感的延续,与人声和谐统一,共同构成结束部分。这些要素在声乐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铁蹄下的歌女》中,钢琴伴奏由引子、两个过渡部分和一个结尾组成,过渡部分在整首曲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衔接作用。开篇的两段下行旋律暗示了歌曲的悲伤基调,而强有力的和弦则赋予了整首曲子抗争和愤怒的情感基调。第一个间奏在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之间起到了衔接作用,第二乐段重点描绘了歌女的悲惨生活,音乐情感更为哀伤沉重[6]。第二乐段为持续下降的旋律,音量逐渐减小,不仅延续了第一乐段的悲愤情绪,还预示了情感的转变,使得两部分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第二个间奏用于连接第二乐段和第三乐段,第三乐段的前两个乐句表现了歌女无可抑制的愤怒和反抗,与前一段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该间奏通过逐渐加快节奏和由弱到强的上升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演唱时需注意间奏传达的情绪暗示,以确保演唱与音乐的紧密融合。前奏与尾奏相呼应,重复相同旋律但力度由强转弱,赋予音乐作品完美的收尾效果。演唱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前奏、间奏和尾奏的衔接,以保证音乐的流畅性和情绪的连贯性,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

《铁蹄下的歌女》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叙事性歌曲形式,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展现了一个被日军奴役的女性角色——阿风的苦难生活。在传统文化美学中,这种叙事性歌曲形式强调了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和对感情细节的描写,具有浓厚的戏剧性和叙事性[7,8]。歌词从“我们到处献舞,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到“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通过歌词一步步将歌女的悲惨生活以及爱国情怀所呈现出来。同时,歌曲的旋律也充满了悲愤和抒情的情感元素,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视情感表达和个体情感的特点。

在文化精神内涵方面,《铁蹄下的歌女》传递了一种反抗和斗争的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勇仁义”的精神内涵。歌曲中的女性角色阿风在遭受迫害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坚韧和勇气,并且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慷慨激昂、英雄气概的文化价值观相符合,强调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压迫和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在现实意义方面,《铁蹄下的歌女》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深重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歌曲通过阿风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出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和维护国家尊严的斗争精神。同时,歌曲也传递了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希望,并揭示了她们内心所蕴藏的爱国热情和崇高情感。这种现实意义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当代意义,呼唤着现代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体尊严的关注与反思。

因此,《铁蹄下的歌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内涵,为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总结

《铁蹄下的歌女》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首歌曲通过阿风的苦难生活,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深重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它采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叙事性歌曲形式,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强调了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和对感情细节的描写,具有浓厚的戏剧性和叙事性。

参考文献:

[1]谭洁怡.聂耳音乐作品中的价值:以《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为例[J].黄河之声,2023(23):78-81.

[2]杜扬静,崔焕珍.左翼音乐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聂耳《铁蹄下的歌女》为例[J].黄河之声,2022(10):58-60.

[3]彭璇.浅谈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的表现内涵[J].北方音乐,2015,35(18):153.

[4]钟佳娟.《铁蹄下的歌女》的艺术特征分析[J].青春岁月,2023(4):46-48.

[5]高阳.以《铁蹄下的歌女》为例看聂耳歌曲的创作特征[J].戏剧之家,2015(23):49-50.

[6]高素琪.中国近现代女中音“悲情”歌曲演唱探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2.

[7]雒婵玉.浅析革命电影音乐:以《铁蹄下的歌女》为例[J].戏剧之家,2019(7):72.

[8]王益梅.浅析马克思文艺理论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以《铁蹄下的歌女》为例[J].黄河之声,2018(3):27.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帆(2001—),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