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德育元素是体现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标志。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领悟人文情感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的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元素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德育元素;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曹毅慧(1981—),女,江苏省无锡市融成观顺实验小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诗词蕴含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基本的道德准则、积极的人生信念。这些德育元素,能够为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提供有效指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在古诗词诵读、积累、表达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教师可借助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情怀的人。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的价值
(一)塑造道德品质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学生可以初步理解诚信、仁爱、孝顺、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等道德观念[1]。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能够在理解、认同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的独特意境与语言特色,逐步理解道德观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学生能够在自觉践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渗透道德观念。
(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重要的精神力量。古诗词是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和古人智慧的重要载体,其中独特的意境和人文内涵,能够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通过古诗词诵读等学习活动,小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古代诗人的智慧结晶,进而提升文学审美水平,学会积累优美的诗句或者词段;同时,小学生可以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认同、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3]。此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将现实生活与古代社会关联起来,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积极传承传统文化。
(三)提升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德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道德观念,逐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读、领悟古诗词的过程中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境界深入思考、探讨交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在传统文化情境中的情感体验[4]。此外,生动、直观、有趣、富有内涵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元素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融入德育元素
古诗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人文情怀与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融入德育元素,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韵律美、意境美、人文美。因此,教师应设计具体的德育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与目标精准对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师应借助三首古诗,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创作方法,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古诗词教学目标:①认识“亦”“宜”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生字;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③能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图文信息,推测诗歌的大意,并用景物串联的方法,分析古诗主要描写的景物。“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是本课三首古诗都蕴含的德育元素,它集中体现在对祖国美景的欣赏层面上,深刻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并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切身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让学生感受祖国壮美的湖光山色;同时,让学生以恰当的情绪朗读诗句,感受在诗人眼中的独特景色。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以连环画、图文对照等方式,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景色用画笔描绘出来,深刻体会诗人对美丽景色的珍惜、热爱之情。
(二)以读促悟,明晰德育内涵
古诗词具有语言优美、押韵、朗朗上口等特点,能够作为学生理解思想感情、引发情感共鸣的载体。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词、领悟古诗词,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记忆力。以读促悟,是明晰德育内涵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古诗词的世界,理解并践行优秀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
1.读教材
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德育主题,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内古诗词诵读活动中积极融入德育主题,启发学生围绕古诗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
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题西林壁》一诗的诵读中,学生能够感受庐山的秀美景色,同时体会诗人漫游庐山的情感,深刻理解庐山峰回路转、目不暇接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为什么诗人说自己并未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庐山的优美景色与诗人的游览视角有哪些联系。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教材出发,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事件,直观、生动地呈现古诗的意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上的注释、插图推测诗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智慧,让学生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领悟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践行所学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敢于转换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
2.拓展读
教师可以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古诗词,开展拓展诵读活动。如此,能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视野的基础上,有效融入德育元素,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创新手段。在拓展诵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题西林壁》等教材上的古诗词,并将《望岳》《鹿柴》《独坐敬亭山》等课外古诗词呈现出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上述课外古诗词,均通过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观,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这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融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联系《望岳》与《题西林壁》,启发学生围绕“挫折”进行深入思考。具体而言,教师将《望岳》中作者不畏困难的豪情壮志,作为激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不断前行、挑战自我的德育资源;通过《题西林壁》的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并学会在面对挫折时变通和思考。如此,能够让学生在挫折教育中逐步提升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对《望岳》等课外古诗词的理解情况作为德育的学情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融入德育内涵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融入德育内涵,使学生有效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交流并思考德育内涵。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明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价值观,是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领悟古诗词内涵与德育元素的关键。
1.情境教学法:感受德育
在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方法。在传统文化情境中,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德育元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但是需要依托情境,深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其中,古诗词的题目可以揭示诗人创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兴趣。
以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分析题目的大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枫桥夜泊》一诗蕴含的德育元素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等,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教学资源。对于这首诗,教师应引领学生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古诗的独特节奏;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诗中描绘的枫桥环境,借此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情境是学生感受德育内涵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展示深远的意境、情感丰富的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2.讨论交流法:鼓励思考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思考古诗词中的德育内涵。再以《枫桥夜泊》一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动的影像资料,如“江南枫桥夜泊图”,将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客船等物象与江南的独特风光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部互动交流,探究如何将古诗词改写成白话文,或者根据古诗词内容画出一幅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在白话文或图画中表现豁达、开朗、乐观等思想精神。
在诵读—理解—描绘的主动探究环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展现一幅“江南水乡图”,将诗词的诵读节奏、绘画素材联系起来。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绘制古诗词的插图、漫画,引导学生参与德育主题的班级展示活动。如此,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景物描写的诗句,到古代社会的特定场景、人物关系,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与诗人跨时空对话,从而体会独特的思想感情,表现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实践延展,践行德育价值观
教师应在课后组织实践延展活动,在“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融入德育元素的目标。在实践延展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与古诗词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力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古诗词大会、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实践延展活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索德育元素、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开展实践延展活动,结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等德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兴趣。丰富的实践延展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将写景类古诗、抒情类古诗、哲理类古诗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绘制诗词小报、参与朗诵与知识竞赛的学习资源。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践行德育价值观,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畏挫折与困难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具体事例或者生活场景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元素,一方面可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明确古诗词教学目标,积极融入德育元素,在明晰德育内涵、融入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古诗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践行德育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许家豪.德育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3):36-38.
[2]江灿.“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6):79-81.
[3]潘静倩.探究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31-33.
[4]李月.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4):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