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寓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2024-09-29 00:00:00金友兰
教育界·A 2024年24期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融入课堂中,就要善于挖掘音乐教学材料中的德育元素,创新音乐教学方式,对音乐创作背景进行深挖,补充课外音乐资源,营造德育与美育融合的环境等。如此,才能将美育与德育深度融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美育;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金友兰(1981—),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杨家墀实验学校。

把德育内容渗透到音乐课程中,把德育知识和艺术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鉴赏音乐、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滋养,提升道德认知水平。这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思路。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音乐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这不是简单地将德育与音乐教学进行相加,得到一加一等于二的结果,而是强调德育与音乐教学融合渗透、相辅相成,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有的音乐教师常常忽略德育渗透,即使偶尔进行德育渗透,也只是蜻蜓点水,简单开展道德说教,难以达成育人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释放学习压力的空间,如果教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无法发挥音乐学科育人的作用,还有可能熄灭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之火,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音乐学科育人的策略,从而拓宽音乐教学之路[1]。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启迪思维、滋养心灵的功能;音乐更是一种情感传递和道德教化的载体,具有塑造品行、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的道德元素,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与教学实践,详细阐述将德育与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融合的策略。

一、将德育寓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学科作为一门学生学习阶段中必不可少的科目,不仅在美育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还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音乐教学能够借助艺术涵养心灵的功能来达到学科育人的隐形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德育寓于音乐教学中,可以音乐作品的形式为媒介,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品质,熏陶学生美好的性情,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发学生的特长等。接受这样的音乐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提升艺术表现力,通过合作表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感悟音乐作品的思想丰富自身情感体验,通过联系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认识到音乐的现实价值,并建立起艺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认知。

(二)符合新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其中,文化理解是指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直接关联德育层面。教师通过文化理解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让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这就给德育寓于音乐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音乐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厚重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将音乐的文化属性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文化理解,实际上就是将德育渗入音乐教学的基本思路。对于教师来说,将德育与日常的教学相融合,就是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二、将德育寓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将德育寓于小学音乐教学,要找到正确有效的道路。德育渗透不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简单的道德说教,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真正的德育渗透应当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受到道德的感化,然后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策略的总结与完善。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一边想方设法挖掘音乐教学材料中的德育元素,另一边又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研究德育渗透的方法。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简谱)的内容为例,笔者通过研究与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德育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音乐教学材料中的德育元素

德育元素存在于学科教学材料中,乃至于日常生活中。音乐课程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元素,这些元素具体存在于可视化的音乐教材中。可以说,音乐教材就是一个重要的“德育阵地”。首先,教师应深入分析音乐教材,找出其中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如音乐作品中的历史文化知识、民族精神、社会价值观等。然后,教师可以美育为途径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个环节奠定德育基调。最后,结合音乐教学的特点,设计具有德育意义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编排和表演,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吸收合作、分享、责任感等德育要素。

比如,教材第一单元以“快乐”为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德育元素的挖掘。在《祝你快乐》这首管乐合奏的歌曲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快乐生活源于哪里?”一开始,学生的回答往往基于物质层面,如认为有好吃的零食、有好玩的玩具等。这个时候,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单元中其他乐曲,如《校园的早晨》《赤足走在田埂上》等,让学生思考:“有了零食、玩具,我们还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快乐?”学生欣赏完乐曲,纷纷回答到“我们还需要玩伴”“我们需要去上学”“我们需要亲近大自然”等。教师在此小结道:“没错,难忘的校园生活是我们的快乐源泉之一,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快乐生活的重要保障。”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那我们要如何守护快乐生活呢?”学生答到“我们要珍惜校园生活”“要和老师同学好好相处”“要爱护大自然”等。此时,学生已经接受了初步的德育,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德育的范围,对学生说道:“从外在因素来说,我们的快乐生活还源于社会安定和国家繁荣;从内在因素来说,我们的快乐生活还源于自身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要热爱祖国,为了快乐而努力奋斗。”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歌唱乐曲,和学生一起感受快乐生活的具象化。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这一单元的乐曲有深刻的感受,相应地,也会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如此,教师就实现了德育与美育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音乐教学方式

音乐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相应地,小学音乐教学也应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中获得美育,并为德育的渗透创造机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歌唱技巧,还要引导学生认识歌曲的内涵[2]。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比如,教材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本单元教学初,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到舞台上表演妈妈日常为自己所做的一些事,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表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再通过解读这首温馨的歌曲告诉小学生要理解妈妈的不易,珍惜妈妈的关爱,回报妈妈。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既获取音乐知识,又受到道德感化。

(三)对音乐创作背景进行深挖

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出发,每一首歌曲都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蕴含一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主题。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由点到面,结合音乐创作背景知识给学生讲解音乐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歌曲。

比如,教材第八单元以“回归团聚”为主题。在讲授《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澳门》这两首经典歌曲时,教师通过讲解这两首歌的创作背景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小学生体会“东方之珠”香港和“七子之一”澳门在离开祖国怀抱时的悲痛以及重归祖国怀抱时的激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导语:“欢聚在祖国的怀抱里,团圆在新春的佳节里。血浓于水啊,拳拳的情意。亿万人民共同期盼,明天的中国更美好。”然后问学生“香港和澳门分别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怀抱的”,借此考查学生对这两首歌创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接着,教师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感人视频,等学生看完后再给学生讲解香港和澳门的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共鸣,还能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补充课外音乐资源

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相对有限。要想实现美育与德育融合的目的仅靠教材是不够的。因此,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给学生补充课外音乐资源,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受到德育熏陶。

比如,教材第四单元以“民间习俗”为主题。教师在教授完《五月五赛龙会》《抓妈荷》等歌曲后,可以给学生补充相应的民俗资料。如说道:“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赛龙舟,这个习俗在我国晋代就已经形成。如今,很多地方的人将赛龙舟当作一场重要的民间体育赛事。在端午时节,各地的龙舟比赛精彩纷呈……”此外,教师还可以延伸讲解一些少数民族节日庆典习俗,如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节日庆典习俗,并播放相关音乐作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通过补充这些教学资源,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的内涵,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间习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在补充课外音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德育渗透的思路,既要明确教学资源中的德育元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资源。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有效吸收教学资源中的德育营养,并进一步将德育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德育认知。

(五)营造德育与美育融合的环境

除了在课堂上讲授音乐知识,音乐教师还可以在课后时间适当给学生播放一些具有德育价值的音乐,营造德育与美育融合的环境,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先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兴趣。如今是网络时代,教师在平时要多留意学生喜欢在网上听什么歌曲,了解学生的审美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既符合学生兴趣又富含德育元素的音乐作品[3]。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容易盲目追求潮流,沉迷于一些没有营养的歌曲。对此,音乐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动聆听健康、有德育价值的歌曲。在平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听一些格调高雅的歌曲,做好学生的榜样。

结语

总之,把德育与小学音乐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响应新课标的要求,从而使小学音乐的教学价值得到升华。小学音乐教师要探索将德育与美育进行融合渗透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道德修养,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皆名.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音乐德育教学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2(16):49-51.

[2]夏茜.德育视角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J].学苑教育,2022(12):17-18,21.

[3]刘娟.刍议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4(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