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的现实意义,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据处理”中“扇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为例,根据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特点以及现阶段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从研究课标、学科融合、细化作业、集中评改等角度,梳理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跨学科学习、作业设计与学科实践等多个概念的融合,为践行课标理念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 赵静(1984—),女,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中提出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等相关要求,强调了跨学科学习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双减”政策倡导广大一线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设计个性化、弹性化和层次化的作业,避免设计无意义的重复作业。跨学科作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个性化和弹性化的特征,既融合了课标的教学建议,又满足了“双减”政策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作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支架,让他们在跨学科学习中探究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从整体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创新数学作业的形式。基于跨学科学习的数学作业融合了项目化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科交融的思想和理念。传统的数学作业大多以解决书面问题为主,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布置一系列解题任务,让他们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而跨学科作业通常以测量、观察、统计等多种类型的实践任务为主,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手段,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路径。由此可见,跨学科作业的形式更为新颖,更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1]。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课标中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了核心素养在整个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关键地位。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践体现了跨学科学习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参与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数学核心素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跨学科作业,并引领学生进行跨学科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形成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第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跨学科作业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习得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学会细心观察、学科探究等技能。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跨学科作业,并将其投入学科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跨学科作业并引导学生完成作业,有助于创新数学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的基本路径
鉴于跨学科作业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教师需要立足数学学科的教学实情,开展作业设计与实践工作,推动跨学科学习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当学生掌握了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后,他们能逐步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文章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据处理”中“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对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
(一)研究课标,明确要求
课标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产物,是数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针对跨学科学习,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旨在让学生将数学学科和语文、科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锻炼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践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课标,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从而确定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的要点。
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师可以制订以下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的目标:
1.掌握数据搜集、处理的相关技巧,学会一些处理数据的技能;
2.能够绘制扇形统计图,并运用统计图直观地展示数据,进而解释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够在扇形统计图的帮助下,对生活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形成具象化的感知。
以上目标融合了“数据处理”这一单元的核心知识,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为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在上述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的具体内容,细化相应的跨学科作业目标,进一步将学科融合、综合实践的理念融入目标中,让学生在目标的导向下明确跨学科学习的要求。
(二)学科融合,寻觅关联
在明确跨学科作业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科融合的视角入手,探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据此构建跨学科学习体系,为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储备资源奠定基础。以往的跨学科学习存在“用力过猛”的情况,部分教师会面面俱到地寻找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设计跨学科学习目标,这会在无形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寻觅学科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由点及面地寻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确定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真实学情,不断优化作业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效率。
为了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与处理技能,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将扇形统计图作为主要工具,要求学生统计全校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确定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大方向。在确定大方向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产生学科融合的意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的名著阅读数量、频率及日常的阅读计划等,循序渐进地将数学教学与语文教学融合。待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可以及时把握机会,提出“你知道本校六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量是否达标吗?你是否了解同学们的阅读习惯”等问题,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利用扇形统计图,统计和分析六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这一跨学科学习总任务。基于此,教师不仅确定了跨学科作业的大方向,还完善了跨学科作业的小细节。由此,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参与跨学科实践活动,认识到数学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
基于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践需求,教师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寻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提升数学思维,形成用数学的思维看待问题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更为踊跃地参与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同步发展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三)细化作业,驱动实践
设计作业是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业的数量是否合理、学科融合的角度是否恰当、作业的形式是否新颖等,都会影响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综合分析多项要素,如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等,确保跨学科作业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驱动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
根据上文提到的目标、内容,教师可以明确作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开展系统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第一,合理分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确定搜集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及绘制扇形统计图等的相关人选,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得以体现。第二,搜集数据。教师可以让学生面向学校六年级学生制作调查问卷,设计“你在小学阶段读了哪些名著”“你现有的名著阅读量达到了多少”“你读过的名著大多为哪一种体裁和题材”“在阅读中你有哪些收获”等问题,并将问卷发放给六年级学生,及时收回问卷。第三,整理数据。教师可以让学生逐一查找问卷中的关键信息,按照“阅读量”“阅读体裁”“阅读题材”等分类标准,将相关信息填写在不同的表格内,初步完成整理数据的任务。第四,绘制扇形统计图。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按照“阅读量大于100万字”“阅读量大于80万字少于100万字”“阅读量大于60万字少于80万字”“阅读量少于60万字”等标准,全面分析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除了阅读量,学生还可以按照“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等标准,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体裁进行准确划分。第五,分析数据。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阅读量、题材和体裁等多个角度,分析六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教师可以让各组派出一名代表,讲解本组的实践思路,如扇形统计图有何创新之处、通过绘制扇形统计图得到了哪些结论、扇形统计图还可以与哪些学科结合起来。经过一番分析和展示,学生能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将“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
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跨学科作业,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提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集中评改,查找不足
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离不开作业评改。教师只有科学评改作业,才能让学生明确不足、改正不足,从而在日后的跨学科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因此,在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践中,教师要设计专门的集中评改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评改、互相评改作业,让他们在作业评改的过程中查找不足[5]。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同步制订作业评价标准,如扇形统计图的形式是否简洁、精美、一目了然,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是否真实、准确且体现学生真实的名著阅读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直观地展示真实的数据且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明确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换作业,分析对方作业中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可行的意见,一同探索修改作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评,指出他们的共性问题,引导他们查缺补漏。通过集中评改,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在数学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在制订作业评价标准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设计作业评价量表,以量化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比如,针对“扇形统计图的形式是否简洁、精美、一目了然”这项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制订三级量化指标,即“第一级—扇形统计图简洁、精美,且一目了然”“第二级—扇形统计图较为简洁和精美,能够让他人明确图中的基本信息”“第三级—扇形统计图结构复杂、信息混乱”,并按照三级目标进行量化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以研究课标、学科融合、细化作业和集中评改作为主要策略,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践路径,为学生提供了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在作业设计及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解读课标的要求,基本把握“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点,对日后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是十分有
益的。
【参考文献】
[1]张燕清.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36):35-38.
[2]毛小宁.小学数学课堂中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J].智力,2023(36):140-143.
[3]张晏,周娟.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策略分析[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3(12):86-88.
[4]张辉蓉,王静.“双减”背景下小学跨学科作业的重要价值与设计程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37(12):40-50.
[5]王雪.跨学科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及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3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