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的有效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从突出群文比较阅读、注重综合深度阅读两方面分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的特征,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的教学为例,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拓展三方面提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的有效应用策略及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提示
作者简介:蔺晓莉(1979—),女,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学习提示”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课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内涵的散文,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学习提示”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想表达的思想情感。本文分析“学习提示”的特征,结合《我与地坛(节选)》的具体教学内容,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拓展三大教学环节出发,提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的应用策略与实践。
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应用特征
(一)突出群文比较阅读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突出群文比较阅读:第一,主题聚焦;第二,文学手法对比。针对第一点,“学习提示”通常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多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主题。此种主题聚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文本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登泰山记》的“学习提示”围绕写景、记游,要求学生对比阅读《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游天台山日记》等文章。针对第二点,“学习提示”通常会指出不同课文的写作手法,如叙事方式、描写手法、语言风格等。例如,《我与地坛(节选)》的“学习提示”中清晰点出“景物描写”“往事追忆”等关键字词,对教师开展教学具有辅助作用。
(二)注重综合深度阅读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从以下两方面突出综合深度阅读:第一,引导深入文本;第二,注重综合分析。针对第一点,“学习提示”通过展示文章的主题、作者意图和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和深层次含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2]。例如,《我与地坛(节选)》的“学习提示”中点出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究史铁生用文章表达自己对生存状态感悟的方法。针对第二点,“学习提示”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升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理解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提升阅读的深度和效果[3]。例如,《我与地坛(节选)》的“学习提示”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考,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从而深入作者的内心,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教学应用策略与实践
(一)连接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1.连接前后要素
对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特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单元导语、语文要素是该教材的特色之一,也是与“学习提示”共同配合,给予教师教学思路的辅助工具[4]。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分析单元导语、语文要素与“学习提示”的连接点。单元导语通常是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概括和引入,包括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而语文要素则是指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等。在结合“学习提示”与二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单元导语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目标,随后根据单元导语的要求,明确指出本单元需要重点掌握的语文要素。
《我与地坛(节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单元导语要求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由此可布置如下单元核心任务: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和写作手法,以及地坛的景色给予作者怎样的人生启迪。
(2)立足单元整体观念,将这篇课文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手法进行对比,总结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心境的作用,感受情景交融的魅力。
2.确定教学目标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主要围绕单元导语、选文主题展开,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提炼与概括,能够为阅读教学指明方向[5]。除此之外, 新课标立足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四大维度对教学目标的制订提出指导性建议。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当紧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细化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可细化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表1中的四大教学目标紧扣核心素养四大维度,并且紧密结合“学习提示”中“景物描写”“往事追忆”“感受母爱”等关键词。
(二)结合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标中多次提到“情境”一词,由此也衍生出“情境教学法”这一方法。结合新课标的指示与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语言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6]。《我与地坛(节选)》的“学习提示”中明确指出“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由此,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在一个秋日的黄昏,史铁生独自推着轮椅,来到了他钟爱的地坛公园。夕阳洒在他沧桑的脸上,映照出他坚定的目光。自从那场疾病使他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后,地坛便成了他心灵的寄托。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凝视着四周的人们。他们或忙碌或悠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史铁生陷入了沉思,想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曾是一个充满梦想的青年,热爱文学,渴望用文字书写人生。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他不得不坐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但是,地坛给了他新的希望。在这里,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观察着公园中的一草一木,聆听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着生命的韵律。他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将内心的思考化作一篇篇感人的文章。夕阳渐渐落下,史铁生推着轮椅缓缓离开地坛。他知道,无论未来会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他都会坚持下去,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而地坛,将永远是他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以该情境为导向,教师可导入课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与地坛的故事,走进这篇《我与地坛(节选)》,深入了解地坛对史铁生的影响,以及地坛与史铁生之间的故事。”此种教学方式从课文的背景出发,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提炼任务,激发探究兴趣
“任务驱动”是指教师利用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的方式。在“学习提示”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学习提示”中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驱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结合《我与地坛(节选)》的“学习提示”,教师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并提出针对性的任务要求(如表2所示)。
(三)补充资源,实现拓展延伸
“学习提示”中蕴含着丰富的阅读资源,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拓展提供了新思路。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后拓展环节,可以“学习提示”为中心,鼓励学生开展课后阅读,拓展阅读资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7]。课后,教师除了鼓励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也可鼓励学生对比阅读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作品,探讨史铁生在不同作品中对命运、人生、亲情等主题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可设计以下议题任务(如表3所示),带领学生了解史铁生的一生,感受不同时期史铁生的文笔风格。
结语
通过对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到,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提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今后,教师要继续探究利用“学习提示”开展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于丽荣.借助“学习提示”探究大单元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31):49-50.
[2]孟瑶.高中语文教材学习提示板块的有效应用[J].文学教育(下),2023(7):157-159.
[3]荚长文.高中教材“学习提示”实施建议: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3):45-47,81.
[4]郭晓平,张艳.“五育融合”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校本化课程构建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23,45(3):111-117.
[5]王海英.一课多篇体系对学习提示的使用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3(5):159-161.
[6]李敏,杨智渤.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3(3):184-186.
[7]陶忠.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解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