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教学需走出过度拓展教学内容、随意设计教学任务、直接进行道德训诫的误区,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性质和目标,设计循序渐进的情境问题,围绕教材选编的片段,精选原著及权威注解中与之最为相关的内容,便于学生梳理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孔子思想基本脉络,积累研习经验和方法,涵养品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论语》;研习
作者简介:李敏(1984—),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学习任务群带有专题性质,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对主题的深度思考和理解[1]。《〈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经典研习的重要内容。但其为语录体,内容较多,且篇章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再加上高中生学习时间有限,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要想扎实、有效开展研习活动,教师需要在研习主题、内容的选择及其逻辑的构建上多下功夫,力求抓住高中阶段《论语》研习的核心,整合学习材料,为学生的深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研习主题的确定
《论语》的思想、主题非常丰富,与学习、仁爱、弟子、君子等有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和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均从《论语》中选出了十二个章节。前者的主题以学习为主,而后者的内容涉及“仁”“礼”“恕”等重要概念。“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以“仁”为主题,找寻“仁”与其他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思考“仁”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高中《论语》研习课的主要内容。
二、研习问题及任务的设计
确定了研习主题之后,学生需要围绕有一定广度和梯度的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根据新课标要求,研习问题及任务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提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研究性学习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而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般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笔者在教学一开始展示某些学生考试前用食物、鲜花祭拜孔子及某所学校祭孔仪式的照片,提出问题:“他们祭拜孔子到底拜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迅速激发出学生的对话热情。不少学生对祭孔意义的认识比较模糊,只能从功利的角度回答照片中的人是希望孔子保佑自己取得好成绩;思考得深入一些的学生则联系课堂所学说出“照片中的人是在祈福”等观点。学生经过反思后纷纷表示:“孔子看似熟悉,实则陌生。自己虽然学了《论语》里的不少篇章,也观看或参加过祭孔仪式,但依然与孔子存在隔阂。”可见,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和深度探究的兴趣。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分析司空见惯的现象,对自己模棱两可的问题追根究底,养成钻研的习惯。
(二)聚焦学习中的真实问题,梳理内在逻辑
研习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有关学科学习的真实问题出发,由外向内,逐渐触及学科学习的本质。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在《论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最想解决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觉得语句便于记忆但意思难以理解;“仁”“礼”“恕”这些概念经常出现,但是不理解它们的含义,也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了很多篇章,但依然不清楚孔子思想的内涵;未认识到学习《论语》的意义。
从学生反映的问题中可以发现,学生之前的学习主要停留在识记层面,他们虽然积累了不少概念,背诵了很多名句,但习得的往往只是单一的概念或思想。对此,笔者由概念出发,构建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保证学生探究问题的连贯性和思维的深度,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整体认知。
1.“仁”的内涵是什么?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鉴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决定将“仁”的内涵探究当作本次研习的重中之重。
想要解释“仁”并不容易。“仁”虽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因而教师不妨换种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推行“仁”可以说是孔子毕生的事业。对于事业,他曾对弟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此的解释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笔者认为,“忠”“恕”与“仁”关系最紧密,理解“忠”“恕”这两个概念就有利于体会“仁”的内涵。如笔者在教学中展示以下章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中可以看出,“忠”与“恕”都有“克制私念,为他人考虑”之意。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忠”倾向于竭诚帮别人做成事,成全别人;“恕”则倾向于规避风险,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因而有学者认为:“忠”是“仁”的积极方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仁”的消极方面,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但孔子对“仁”的积极性论述得更多,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3]正如孔子所言的“克己复礼为仁”,“仁”最基本的内涵应是“克己、利他”。
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一般会用解释词句的方法来教导学生与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不能自私自利。对于这样的道德训诫,学生往往感触不深。解析概念不能望文生义,需要学生基于具体的语境,发现其内在逻辑,这样才能将看似孤立的概念联系起来,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2.为什么要“克己复礼”?
由“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孔子想要恢复的“礼”是“周礼”。“周礼”是什么?孔子为何要复兴“周礼”?“仁”与“礼”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仅靠教材选编的片段难以解决。笔者便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制作知识卡片,与全班同学分享成果。如某位学生分享的成果如下。
《周礼》:儒家经典,由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所著,所记载的礼的体系十分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等典礼,也有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规范,还有关于各种礼器的记载。
礼:古代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接着,笔者让学生结合如部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之前学过的内容继续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由“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知,孔子想要恢复的“周礼”主要体现在君臣仁爱的美德和使国家稳定的制度等方面。可见,借助网络资源追本溯源,有利于让学生用历史分析法,进一步打开思路,温故而知新。
3.什么是“君子之道”?
实现“仁”并非易事。因而,孔子为弟子们提供的详尽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他们从人格塑造过渡到担当社会责任。对于“君子”,《论语》中写道:“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言行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等语句,说明了对言行举止的约束是一个人陶冶情操的过程,是从“修己以敬”向“修己以安人”转变的重要基础。
亲人与朋友是在我们周围的人,是我们很亲密的人。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是使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保证。在处理与亲人的关系的方面,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认为,“孝”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要想善待他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在处理与朋友的关系的方面,“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语句,说明了友爱、和善、宽容、诚信等是结交朋友需具备的重要品质。
与“修己以安百姓”有关的内容如下。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出自《广扬名章第十四》)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出自《论语·为政》)[4]
上述内容诠释了“君子之道”。通过分析,教师可以发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共通之处。
围绕问题链完成此阶段的研习之后,学生能归纳出与“君子”这一概念有关的“忠”“孝”“信”“敏”等概念对应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将所学的概念串联起来,对孔子的智慧和抱负形成深刻认识,从而接受熏陶,反躬自省。
(三)活用问题实现学以致用,自觉批判与传承
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是学以致用。正确、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将其传承下去的基础。经过对前两个阶段问题的探讨,学生基本认识了孔子的思想。此时,学生要试着分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为此,教师可以活用问题,从思维拓展、情操陶冶这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思路。
在思维拓展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研习任务,将《〈论语〉十二章》与《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兼爱》等文章结合起来,更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论语〉十二章》与《〈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相比较,辨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差异,以此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对《论语》中的名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基于孔子的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情操陶冶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总结孔子的精神品质及其对自身成长的影响。这对高中生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等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有的高中生人际交往及心理方面的问题等,思考孔子的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
结语
笔者设计的研习问题将孔子学说对应的历史背景、学科学习任务情境、学生的成长环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研习内容。在学生研习的过程中,笔者以教材中的《〈论语〉十二章》为切入点,补充原著中与之密切相关的章节,适时提供权威注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研习的严谨性。这堂《论语》研习课紧扣核心概念“仁”,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古至今,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厘清孔子思想的基本脉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把之前学过的内容及未来要学的内容融入知识体系当中,理性看待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与问题。品读经典、涵养品格的目标应在具体的感知和实践活动之中渗透。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深度学习探索出更多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本华.以“研习”为主,打通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材: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介绍[J].课程· 教材· 教法,2021,41(11):4-12.
[2]周予同.孔子、孔圣和朱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