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实践策略

2024-09-29 00:00:00田自鑫
教育界·A 2024年24期

【摘要】文章从“亲自然”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赋予教育现实意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两个维度分析“亲自然”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实践意义,阐释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对于实施“亲自然”教育的重要性,立足于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探索自然、参与自然、欣赏自然五个角度,探讨实施“亲自然”教育的可行策略,以期为广大幼儿园教育者提供启示。

【关键词】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田自鑫(1989—),女 ,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盛庄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这一科学学习目标,要求教师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这一教育指导意见与“亲自然”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落实“亲自然”教育有助于幼儿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教师需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幼儿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实践意义

(一)落实生活教育观念,赋予教育现实意义

幼儿园“亲自然”教育强调让幼儿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通过观察、体验、探索等方式,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大自然中,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环境的美好与珍贵。通过亲身体验,幼儿能初步培养环保意识,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亲自然”教育鼓励幼儿参与植树、环保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多元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幼儿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总之,“亲自然”教育能加强生活和自然、自然和教育之间的联系,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落实科学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开展“亲自然”教育活动,有助于落实科学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首先,实施“亲自然”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亲自然”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兴趣,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学习;其次,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探究,有助于形成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户外活动是“亲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幼儿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升身体素质。在“亲自然”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身心均能获得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实践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

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是指在实施“亲自然”教育时,教师需结合幼儿园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个体差异等学情,灵活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使其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在幼儿园“亲自然”教育活动中遵循因地制宜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根据季节变化,组织幼儿开展适时适度的户外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结合教学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亲自然”体验;丰富“亲自然”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与主题,提高实际教育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师需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需求和感受,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幼儿园“亲自然”教育活动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能力和情感需求,使教学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构建平等的师幼关系,以更好地落实人本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观察自然,引导幼儿发现自然之美

在幼儿园“亲自然”教育中,观察自然是首要任务。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发现自然之美。教师可遵循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选取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易于观察的自然环境作为活动基地,如公园、花园、农田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季节变化,结合季节特点组织相应的观察活动,如观察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草木、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景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自然,如用眼睛观察颜色、形状,用耳朵聆听声音,用鼻子嗅闻气味,用手触摸质感等。通过观察自然,幼儿不仅能发现自然之美,还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在观察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的奥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此外,观察自然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环保知识,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1]。

以主题活动“春有百花秋有叶”为例。教师可以分别在春季和秋季组织该活动,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前往附近的公园,让幼儿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秋天的韵味。春天,幼儿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嗅闻花朵的气味等,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花朵的美丽;还可以向幼儿介绍花的名称、生长习性等知识,让幼儿对花有更深入的了解。秋天,幼儿可以看到落叶纷飞,一片金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纹理等,采集落叶制作标本书签,让幼儿感受并留存秋天的气息;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树叶拼贴、树叶画等创意手工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秋天作品。丰富的观察活动和围绕观察展开的实践活动贯彻了“亲自然”理念,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让幼儿拥有一双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

(二)体验自然,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除了观察自然,教师还应着重引导幼儿体验自然。教师可以组织种植、养殖、采摘等自然实践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力量,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可以组织幼儿种植花、草、树等植物,让幼儿亲手照顾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自然的伟大;可以组织幼儿饲养金鱼、乌龟、兔子等小动物,让幼儿亲自喂养动物,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可以组织幼儿参与果实采摘等活动,让幼儿更深入地贴近自然,了解自然与人协调发展的关系,品尝大自然的馈赠,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力量。幼儿能在此类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自然体验,形成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和理解[2]。

以主题活动“搭建生态园”为例。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将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搭建一个模拟自然环境的小生态系统,其中要包括水池、土壤、植被和动物等自然元素。教师可以先向幼儿介绍生态园的概念和作用,让幼儿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接着,幼儿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设计和规划生态园的结构和布局,自由选择想要种植的花草、蔬菜等,选择想要养殖的鱼、虾等水生生物或兔子、鸡等易于养殖的动物。在搭建生态园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亲手挖掘水池、铺设土壤、种植植物、安置动物。幼儿需要照料植物、饲养动物,定期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定期清理和维护生态园的环境。这个主题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让幼儿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珍贵性。

通过开展“搭建生态园”活动,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更加生动和有效,能够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形成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探索自然,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探索自然是幼儿园“亲自然”教育中另一个重要的实践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进行想象和创作,以此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公园、山区、河边等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户外写生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然之美;还可以组织幼儿在户外开展探索游戏,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探索,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3]。

以主题活动“自然探索周”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系列以自然为主题的探索活动,帮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灵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场所,如公园、花园、山区等,组织幼儿开展户外写生活动,让幼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然之美。幼儿可以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花朵、树木、山水等,也可以尝试用花朵、树叶等自然材料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户外探索游戏。比如:开展寻宝游戏,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指定的物品或线索;开展户外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体验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

探索类游戏不仅能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世界。通过参与“自然探索周”活动,幼儿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探索、大胆创作,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参与自然,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与自然是幼儿园“亲自然”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在自然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参与劳动,亲力亲为,幼儿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有效培养[4]。

以主题活动“我的社区我维护”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环保小卫士的角色,参与垃圾分类、绿化种植等社区环保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分类的方法。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社区中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幼儿需要将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中。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还能够培养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幼儿参与环境保护主题活动,能够初步了解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欣赏自然,培养幼儿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是幼儿园“亲自然”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师需引导幼儿学会欣赏自然之美,通过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赏日出、日落、星空、云彩等自然美景,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奥妙;还可以组织幼儿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如影子、沉浮等,让幼儿了解自然的多样性。在欣赏自然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绘画、音乐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感受,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品位和创作能力。通过欣赏自然,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5]。

以主题活动“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户外,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点,如湖边、公园或森林,让幼儿欣赏日出、日落、云彩、星空等自然美景。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让幼儿自由选择绘画、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感知和理解,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奥妙,还能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实践策略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探索自然、参与自然和欣赏自然,幼儿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亲自然”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积极开展“亲自然”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多元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韩英.幼儿园体验式“亲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3(33):13-15.

[2]王海萍.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4):33-35.

[3]林洁.基于家园互动下的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2023(13):97-99.

[4]吕洁惠.生态教育理念下幼儿园亲自然美术教学实践策略[J].少儿美术,2023(2):8-9.

[5]饶雪燕.幼儿园“亲自然”教育的实践策略分析[J].教师,2022(3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