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29 00:00:00陈芷祺
教育界·A 2024年24期

【摘要】奥尔夫教学法打破了音乐学习的系统性,摆脱了系统学习对音乐的桎梏,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的发展,提高音乐整体教学质量。文章通过对奥尔夫教学法及其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从节奏训练、声势律动、即兴创造及合唱活动等途径探究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芷祺(1997—),女,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四实验小学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律动、歌唱与念白、乐器合奏等教学形式,解放学生天性,让学生灵活运用肢体语言,感受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要素的敏感度和回应力。此种教育方法与新课标教学理念相吻合,教师应深入探究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根据学科特色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解读奥尔夫教学法及其应用价值

(一)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1]。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体验,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结合歌唱、朗诵、舞蹈、演奏等方式进入音乐的世界,通过表演展示自己的情感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除此之外,奥尔夫教学法还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其将语言、律动与音乐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综合性的音乐活动中感知节奏,强化情感体验。

(二)应用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节奏、乐感形成的黄金时期,教师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对学生自身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1.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以往教师示范学生跟唱的学习方式不同,在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需要围绕音乐主题为学生设计听赏、律动、朗诵等系列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所传递的思想情感。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感受音乐的魅力,继而逐渐消除对音乐学习的抵触情绪,产生主动学习音乐的热情。

2.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强化学生核心素养

奥尔夫教学法又叫作“原本的音乐教育”,它主要的目的是唤醒人对音乐最原本的感受、对律动动作最原本的表达[2]。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要多使用本国的素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让学生通过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更好地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从而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同样的,奥尔夫教学法中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本能展开歌唱,做出肢体律动。在此期间,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素养均能获得有效发展。由此可见,奥尔夫教学法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在学生容易理解的水平上介绍和教授音乐的方法。学生通过唱歌、吟诵、舞蹈、律动、戏剧和打击乐器的演奏等具体的活动来学习音乐概念。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乐理,形成良好的节奏感知,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体态律动来舒缓身心、解放身体。音乐教学的价值逐渐从侧重修身养性、心理品质塑造,逐步拓展至关注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美感、音乐能力乃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其他方面,真正体现了学科育人的理念。

二、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可以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本能,帮助他们在参与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下,笔者运用实际教学案例阐述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借鉴。

(一)组织节奏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节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良好的节奏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类型,顺利完成演唱、创造等相关艺术活动[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节奏训练,把所学歌词以说白的形式交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指导他们通过朗诵的方式感知节奏类型,在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在具备一定经验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沙球、三角铁、双向筒、手鼓、鱼蛙等打击乐器将几个音按固定节奏型组成“固定音型”,反复使用于全曲,利用奥尔夫乐器伴奏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知,提升音乐学习活动的趣味性。

比如,在教学苏少版三年级下册《嘀哩嘀哩》这一课时,为达成“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嘀哩嘀哩》;能创造节奏并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朗诵的方式梳理乐曲内容,初步了解本首歌曲的节奏。以下文为例。

3 3 3 1 |5 5 0 |3 3 3 1 | 3 0 |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在朗读此段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乐谱,并根据所学知识按照乐谱的拍子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联想春天的景象,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入朗诵之中,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理解歌曲的节奏类型。本首歌曲要求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如“嘀哩哩”处要富有弹性。根据奥尔夫教学法,教师可以借助三角铁及串铃这两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中的“嘀哩哩嘀哩嘀哩哩……”部分伴奏,指导学生认真聆听节奏,并尝试利用教师提供的打击乐器进行自主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渲染春天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意境。

这样,教师利用朗诵及打击乐器辅助的方式开展节奏训练,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深入学习音乐知识奠定基础。

(二)设计声势律动,增强学生节奏感知

声势是人类宣泄、表达、交流情感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它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声势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乐曲情感的理解,围绕乐曲节奏进行律动,自主设计声势动作,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提升他们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在这样更具自主性的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利用声势动作表达情感,更好地在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节奏感知力,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翅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鸟类的翅膀,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翅膀的用途,初步理解歌曲的名称。全曲共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为齐唱和领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曲调欢快活泼,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通过聆听和诵读可以发现,歌曲的前半部分中运用了“同头异尾”的创作手法,即“太阳有闪光的翅膀”“黄河有金色的翅膀”。在演唱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翅膀的特点,尝试在演唱时跟着旋律做动作,通过律动的方式展示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模仿鸟类在飞行时的动作,双臂展开做翱翔动作,跟随乐曲的旋律抬起、落下手臂,幻想此刻的自己正翱翔于天际。这样的方式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趣味性,让学生在律动期间更好地理解三拍子的歌曲节奏特点。为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动作,如引入拍手、拍脚、跺脚、捻指等动作,完整地呈现作品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期间,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声势的连贯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利用声势律动活动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律动身体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旋律,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实施即兴创造,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激发参与者的想象力,让他们沉浸在音乐中,发掘潜在的音乐细胞与创作才能,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完成自我享受式学习,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所在[4]。根据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尝试为他们创造更加广阔的自主探索空间,启发学生在把握乐曲旋律、理解乐曲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即兴创作,利用丰富的乐器材料伴奏,围绕音乐主题设计舞蹈动作或改编歌词等。这样,在自主探索期间,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欢乐和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发展,达成奥尔夫教学法的实际目标,即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强化素养。

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下册《四季歌》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钢琴的节奏试唱曲谱,让学生感受其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旋律,并基于情境提问学生:“你能发现《四季歌》中重复出现的节奏吗?”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并自发形成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对乐曲旋律、节奏的理解。接着,教师可以围绕“四季歌”主题开展即兴创编活动,让学生试着为它填上新词,编创一曲属于自己的《四季歌》,再用《四季歌》的曲调接龙唱一唱,或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尝试为歌曲加入打击乐伴奏。期间,学生可以按作品的风格自由地增长音符或休止符的时值。在完成即兴创作后,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并交流、分享本组的设计心得,积累丰富的音乐创作经验。

教师通过设计自主创编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创编任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为后续合唱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四)安排合唱活动,增强学生表现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层层构建,由单声部发展到多声部,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构建丰富的音乐框架,完成音乐知识的积累[5]。在学生具备一定学习经验且了解奥尔夫教学法内容后,教师可以由单声部学习过渡到多声部学习之中,在班级内组织合唱训练,启发学生分声部配合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奥尔夫节奏、声势律动等专业知识进行演唱,在“唱、奏、跳”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教学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美丽的星座》这一课时,教师结合奥尔夫教学法,带领学生参与朗诵,根据歌曲的旋律、主旨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并讨论分别用怎样的声音演唱才能够更好地展现歌曲的情绪。本首歌曲除了最后的结束句,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节奏相对紧密,第二部分节奏相对舒展。其演唱形式是二声部合唱,一共有三个乐句,并且每个乐句开头都是弱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声部参与合唱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介绍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启发学生跟随歌曲的节奏尝试通过声势动作来识记各部分旋律,并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展示,使表演更加真实、生动。多声部合唱期间,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跟随乐曲节奏,运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音高,把握节奏。如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暂停,引导学生进行调整,指导学生梳理每个乐段的情绪及力度,强化音乐理解能力与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多声部演唱中能够以情带声,完整、顺利地演唱歌曲。

奥尔夫教学法主张从“经验中学习音乐”,其核心在于“经验”与“探索”。在多声部训练中,学生自身潜在的音乐细胞与创作才能得到充分激发,为其参与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组织小学音乐教学,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利用节奏训练、朗诵、奥尔夫乐器等帮助学生提高节奏感知能力,其次利用声势律动的方式,启发学生一边唱、一边跟随节奏做动作,再次利用即兴创造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改编乐曲,最后通过合唱活动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此达成教学目标,体现奥尔夫教学法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小学阶段音乐学习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巧妙借助奥尔夫教学法,带领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乐理知识,增强其节奏感知能力并开发其音乐潜能。

【参考文献】

[1]鲍鸣慧.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23(48):146-150.

[2]陈星余,杨春林.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3(30):114-116.

[3]龙姗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琴童,2023(20):108-110.

[4]陈芳.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3(26):49-51.

[5]艾莉丽.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3(2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