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劳动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渠道,也是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微项目教学,设计微小的劳动任务,让课程更加精细化、系统化,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劳动;微项目;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万蕾(1981—),女,江苏省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劳动是完善人的品格、体质和智力的重要源泉。在小学教学中,劳动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的重要基石。新课标要求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能力欠缺,而劳动教材比较笼统、空泛,导致劳动教学低效无趣[1]。微项目教学能有效避免以上问题。短小、精悍又实用的微项目,不仅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劳动难度,还能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锻炼劳动能力,发展劳动思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
一、清单型微项目,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理能力不足,对班级劳动和家庭劳动也缺乏兴趣。无论是班级劳动还是家庭劳动,都是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巧妙设计清单型劳动微项目,利用劳动清单为学生布置劳动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让学生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真正发挥学校、家庭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一)“班级劳动清单”微项目,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班级劳动主要包含扫地、拖地、擦窗户、擦黑板、倒垃圾、管理图书等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教师可以设计“班级劳动清单”微项目,让学生自主认领各项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在班级劳动的过程中,树立为集体服务的集体意识。此外,清单型劳动任务还能培养学生的计划意识,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锤炼学生的劳动品质[2]。
以苏科版劳动一年级上册“我们爱劳动”的教学为例。劳动能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方便。笔者巧妙设计“清单型”微项目,其内容包含“班级劳动清单我来列”“劳动清单我遵守”等。首先,班长作为清单制订组的组长,组织班干部自主列出劳动清单。其次,清单制订组通过调查、咨询等方式来确定班级劳动内容,并将劳动清单公示在班级展示栏中。再次,其余学生完善劳动清单。最后,清单制订组按照学号制订“班级值日表”,班级每个学生可以按照“班级值日表”来制订自己的“一周劳动清单”(如表1所示)。
在劳动清单的支持下,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坚持完成清单上的劳动任务。久而久之,学生能逐渐形成服务班级的意识,也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家庭劳动清单”微项目,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开展“清单型”微项目时,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家庭劳动清单”,让学生切实参与家庭劳动,感受家庭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3]。
以苏科版劳动一年级上册“家务劳动计划”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家庭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首先,“家庭劳动清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层面,包括自主穿脱衣物、自主洗鞋、自主整理房间等;二是家务劳动层面,包括洗衣服、洗碗、做饭、扫地、拖地、买菜、择菜等。其次,“家庭劳动清单”包括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内容。最后,学期结束,学生统一上交“家庭劳动清单”。笔者组织学生选出“家庭劳动小能手”,并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
经过一学期的劳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家庭劳动的价值,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不易,又能逐渐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好习惯,提升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
二、创意手工型微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意手工型微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各类创意手工任务,如制作玩偶、泥塑、编织等,让学生在手工劳动中逐渐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优秀品格,最终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
(一)玩偶制作,让学生体会手工劳动的乐趣
玩偶制作是劳动课的“常驻嘉宾”,其强调裁剪、缝纫等技巧,既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手工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意手工类微项目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可爱的玩偶,让学生感受手工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以苏科版劳动六年级下册“创意小礼物”的教学为例。布艺指经过剪裁、缝缀、刺绣把布料制成用品或装饰品的工艺。笔者设计“创意小熊玩偶”手工微项目,引导学生体会布艺制作的乐趣。首先,笔者给学生播放《熊出没》的动画片片段,利用有趣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制作小熊玩偶的兴趣。同时,笔者提问学生:“同学们,动画片里的两只熊可不可爱?大家想不想自己亲自做一个小熊玩偶呢?”学生回答:“想。”其次,笔者引出本次微项目的主题“制作小熊玩偶”。再次,笔者播放“小熊玩偶的制作”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了解小熊玩偶的制作过程。
1.拿出一块布裁剪出小熊的整体形状,一共需要裁剪两块。
2.用针在小熊的脸上缝上眼睛、嘴巴和鼻子;在小熊的头上再缝上圆圆的耳朵。
3.将两块布进行锁边缝合,并在背后或底部留一个小口。
4.从所留的小口中塞入棉花使其充实、饱满,再进行封口。
5.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小熊进行装饰,如给小熊戴上帽子、系上围巾。
最后,学生设计出自己心目中最可爱、最有创意的小熊玩偶。
通过创意手工型微项目,学生不仅能掌握各类针法,还能培养创新思维,感受手工劳动的独特趣味。
(二)泥塑创作,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泥塑是一项民间技艺,指用黏土捏成各种工艺品。学生在“搓、圆、捏、扁”的过程中,可以尽情感受手工劳动的魅力,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意手工类微项目时,可以从泥塑入手,让学生经历模仿、创造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智、育美的价值。
以苏科版劳动四年级上册“传统工艺制作”的教学为例。首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泥塑的内容,笔者从“吹糖人”入手,为学生播放“糖人制作”的视频。“糖人”的制作与“泥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可以从“糖人制作”的视频中学习如何观察人物动作与描摹人物形象等内容。其次,笔者播放“泥塑制作”的视频,为学生讲解泥塑制作的细节,并进行示范操作。如本次的泥塑主题是“老虎”,笔者给学生观看老虎的图片,讲解老虎的习性特点,展示老虎的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创作泥塑老虎。再次,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比,肯定学生的劳动付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笔者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自由uYWtuYpTxLFsL5FT3zbW0mwH3AxQzTdbffkNE9gy0zk=创作泥塑作品。学生创作出“多彩的蘑菇房子”“长脚的车子”“会飞的小狗”等作品,千奇百怪又充满童趣。
通过创意泥塑微项目,学生能感受劳动的趣味,有效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三、种植型微项目,升华学生的劳动情感
种植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型微项目,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田间地头,亲近自然,学习种植和养护植物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植物搬入教室,细心呵护,让学生感受种植的乐趣和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4]。
以苏科版劳动六年级下册“智慧种植”的教学为例。笔者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蔬菜种植”微项目。首先,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讲述各种蔬菜的品种、习性及种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习种植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种植劳动的兴趣。其次,笔者准备一些花箱,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劳动[5]。其次,学生每三人组成一个种植小组,每个小组自备蔬菜种子,自行商议种植方案、查询种植资料,在种植的过程中,互相配合施肥、浇水、除草、杀虫。最后,到了蔬菜成熟的时候,学生看着绿油油的蔬菜却舍不得下手采摘。此时,笔者告诉学生:“假如不及时采摘,蔬菜就会慢慢枯萎,变得不新鲜,及时采摘才能让蔬菜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课后在家中种植一些盆栽,或者在假期去乡下的田地里真正体验农耕之乐,在亲身实践中更进一步地领悟劳动的丰富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6]。
通过“蔬菜种植”微项目,学生能感受到种植的不易,由衷地对农民产生敬佩之情。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劳动课程中开展“微项目”劳动任务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通过多种类型的微项目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学习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与劳动意识,以“微”促劳动、以“劳”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萍.班本化小学劳动教育“微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9):51-54.
[2]陆滢.微项目,大价值:基于“微项目”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J].教育界,2022(21):8-10.
[3]张萍颖.小学劳动与技术创意教学策略分析:以超轻粘土泥塑微项目为例[J].考试周刊,2021(4):19-20.
[4]金燕.小学劳动与技术项目化学习的研究[J].考试与评价,2021(1):14.
[5]靳波.“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23(31):7-11.
[6]屠园中.小学劳动课程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以“服务性劳动”中的两个任务群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4(1/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