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色经典 多元剖析人物形象

2024-09-29 00:00:00周艳
教育界·A 2024年24期

【摘要】红色经典作品是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红色经典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们有着伟大的革命追求和伟岸的革命形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剖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了解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继承并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关键词】语文阅读;红色经典;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周艳(1994—),女,江苏省启东市大洋港小学。

红色经典作品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独树一帜的内容,蕴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是小学生铭记历史、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1]。红色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红色经典作品对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从教材出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红色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人物的伟大精神,树立伟大的报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在知中读,理解人物形象

红色经典作品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些难度。有些作品时代久远,作品中又包含特定的时代场景和时代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阅读起来缺少情感共鸣,甚至感到一知半解,无法深入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读懂红色经典作品,理解人物形象,教师需要补充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阅读和学习。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中《狱中联欢》一文时,教师可以及时补充相关的作品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理解人物形象。《狱中联欢》刻画了革命者在狱中表演歌舞的场景。初读文本,学生虽然能感受到革命者的狂热,但因为缺乏背景知识,难以产生内心的共鸣。教师可以出示课件,讲解作品背景:《狱中联欢》选自小说《红岩》,“狱中”是指国民党反动派与美国合作设置的集中营渣滓洞,主要关押与迫害共产党革命志士[2]。课文描述的是1949年元旦,通过激烈的斗争,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全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大势已去,想通过玩弄“停战”获得喘息的机会,所以渣滓洞的特务也对关押的革命者假装稍微放松了些。于是,狱中囚禁的革命前辈虽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仍然借此举行了一个特别的新年联欢会,庆祝全国革命的胜利。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再学习本课时,能够在脑海中想象革命者戴着脚镣庆祝的场面,为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动容,产生情感的激荡,从而真正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主旨。

可见,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要关注作品的文学性,还要有相关历史背景的铺垫,才能让学生回到特定的年代,深入一个个红色故事中,理解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形象。

二、在思中读,领悟人物精神

许多红色经典作品是以成人的角度进行创作的,语言往往比较隽永,含义比较深刻,这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难度。有些作品艺术性较强,因此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情节描写得较为精简,需要学生延伸思考,才能体会到特定时代下人物内心的波动与深刻的思考[3]。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思考,在思考中深化阅读。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以女儿的视角讲述了父亲李大钊牺牲的过程,学生容易以倾听者的身份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思考,对课文理解的深度不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进入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思考,深入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记录产生的疑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答案。比如,针对文中描写的父亲被捕前的一系列行为,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亲友劝李大钊离开北京,说明李大钊是有机会离开北京的,但他为什么说自己不能轻易离开北京呢?他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北京呢?”通过阅读文本、查找资料、讨论与思考,学生找到了答案:“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奠基人,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最重要的负责人,革命工作离不开他的领导。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为了革命工作甘于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在心里塑造一个伟岸的革命者的形象,由衷产生钦佩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感投入接下来的阅读。

因此,教师在教学红色经典作品时,不能简单地开展灌输式教学,而应该让学生抓住疑问进行思考,在阅读中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能拉近学生与红色经典作品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三、在观中读,贴近人物经历

一些红色经典作品中会出现对战争场景的描写,这对于刻画革命者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而言,他们难以想象出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缺少画面感的阅读,难以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作品、剖析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手段帮助学生想象战争场景,从而深入理解文本,更好地认识人物。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教学为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以精彩的笔墨刻画了战争的场面。由于战争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画面,对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感受不深,这对于学生认识董存瑞这个英雄人物是不利的。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通过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激烈。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描述自己看到的战争场景,并询问学生:“如果你是战争中的一名战士,你会怎么办?”在这一氛围下,学生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多数学生会回答自己会拼尽全力与敌人奋战到底。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董存瑞主动请缨炸暗堡的事迹,感受董存瑞的视死如归和机智勇敢,体会他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精神。课文中还描写了一连串董存瑞炸暗堡的动作,教师可以继续播放影视资料,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董存瑞在极度凶险的境地下舍生取义的精神。通过感官的牵引,学生更容易进入作品中,产生强烈的英雄情怀,激发民族使命感,根植爱国情怀。

可见,在学习红色经典作品时,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适当插入影视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感悟红色文化。

四、在演中读,感知人物初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红色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突出,适合演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还原课文场景,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加深对革命初心的体会。

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有多篇红色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演绎。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课本情景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编排学过的红色故事,由此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了表演,学生会进行剧本的编写。为了更好地演绎故事,学生会进行课文相关背景资料的搜集,使故事更加完整充实。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会仔细揣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小到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会反复练习。为了让表演出彩,学生会制作道具,使表演更贴合时代和人物形象。为了增强表演的艺术性,学生会增加一些创编的内容,使剧本更加丰富。在表演中,为了更加打动人心,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此外,有的小组还会别出心裁,基于文本进行创编,在表演的最后加入对革命精神和人物形象的解读,让表演更加完整生动。在表演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表演背景,布置教室,营造浓厚的时代氛围,让学生进入红色作品中。开展表演活动能够拓宽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让他们产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想法。

总之,在教授红色经典作品时,教师要结合阅读和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深入研究作品。

五、在比中读,学习人物描写

教师围绕相同的主题开展不同的文本阅读与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文本探究。

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文章都是红色经典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题材文本的学习,坚定革命信仰,弘扬高尚的革命精神。为了让阅读更加丰富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开展对比阅读。首先,这一单元的文章虽然都是红色题材的作品,但课文的体裁却有所区别,包括诗歌、散文、演讲稿、小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不同体裁的课文,充分体会不同的红色经典作品的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单元的文章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十六年前的回忆》朴实动人,《为人民服务》掷地有声,《囚歌》激烈高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这些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充满时代特点和韵味的语言,感受红色文学的魅力。最后,这一单元刻画了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沉着镇定、无私无畏的李大钊,舍生取义的董存瑞,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的毛主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形象。在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时,作者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十六年前的回忆》运用了对比描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运用了细节描写,《十里长街送总理》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在阅读中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师要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学的独特之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在诵中读,品味人物深情

在阅读红色经典作品时,诵读是走进革命故事、体会革命情感的重要方式。诵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红色故事中,让他们直观地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诵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

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中的现代诗《囚歌》和歌词《春天的故事》都非常适合学生诵读。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大意,对作品形成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不同模式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人物情感。《囚歌》是一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丑恶行径的诗,赞扬了革命者不怕牺牲、疾恶如仇、宁死不屈的精神,全诗篇幅不长,但气势激昂,豪迈炽烈,让人内心震撼。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重点读出内心对敌人的仇恨和对自由的渴望。教师可以播放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国民党反动派是怎么对革命者施以酷刑的,感受革命者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并带着这种愤慨的情绪进行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叶挺和无数革命者的高大形象,从而表现他们的伟大追求和崇高信仰。为了让诗歌的情感在诵读中不断深入和递进,教师可以将诗歌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段由全体女生齐读,第二段由全体男生齐读,第三段由全班学生齐读。随着声音强度的变化,学生的情感逐渐加深,随着诵读迸发。《春天的故事》是一首歌词,节奏明快,格式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这首歌曲讲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热情歌颂了邓小平。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歌曲,观看改革开放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带着感情进行诵读。教师可以采用个人展示读和集体读的方式,丰富诵读的层次。在诵读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词,感受邓小平等革命者对中国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师开展诵读活动既能够加强学生与红色作品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够让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红色情感,让他们心中激荡,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学的情感意义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红色人物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结语

总而言之,红色经典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特别的存在,它以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意义,通过展示文学艺术与传承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彰显深刻的时代意义与内涵。学习红色经典作品,剖析共产党员的伟岸形象,对小学生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学生的理念信念。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红色经典作品阅读教学,让学生剖析人物形象,感悟红色精神。

【参考文献】

[1]何玮.走近课外文本,涵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世界( 教师之窗),2019(6):10-11.

[2]周瑞芳.语文教学传经典 红色文化进课堂[J].读与写(上旬),2021(1):212.

[3]董永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文化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8(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