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读·思·达中学好数学

2024-09-29 00:00:00林朝华
教育界·A 2024年24期

【摘要】“读思达”教学法是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应用“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这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多方面能力发展。文章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读思达”教学法的原则,并围绕具体教学案例,分析采用恰当的策略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法;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林朝华(1977—),女,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浮宫镇海平小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记忆知识的状态,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形成、学习能力发展不利[1]。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余文森教授与其团队成员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出“读思达”教学法,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效果。文章结合余文森教授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经验,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策略。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分析

在余文森教授看来,“读思达”教学法是“指导—自主学习”教改项目发展的自然结果,包含学生自主学习的三种基本形态—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表达。在进行自主阅读时,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需求运用恰当的阅读方式、阅读策略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进行自主思考,建构一定的认知。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结果进行自主表达。由此可见,在采用“读思达”教学法时,教师应重视自主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并辅助学生据此进行思考、表达。而学生自主阅读的对象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课外读物。在学生自主思考时,教师则应当适时提出问题或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沿着更深入的方向探索。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到讲台上,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思考成果,展现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想法后,需要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这可以让学生和教师获得协同发展,同时推动教学质量逐步提升[2]。

二、“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的向导。笔者以为,要有效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数学教学,教师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在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布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或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推动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成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引导性原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依据学生学情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鼓励他们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继续进行阅读、思考、表达,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评价性原则

在应用“读思达”教学法时,教师还应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让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诊断、促进作用。在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教师应当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帮助,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三、“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恰当的策略设计教学活动,做到科学应用“读思达”教学法。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小节的教学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有效应用“读思达”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一)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表达

研究表明,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更有动力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自主思考,从阅读内容中归纳相关知识。由此,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教师应当满足学生的表达欲,将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包括数格子法、转化法等。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如下任务:“大家是否知道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呢?显然,要推导出这个公式,我们需要运用一些恰当的方法。有哪些方法呢?请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认真梳理、总结。”在此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有目的地参与阅读活动。在阅读时,为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学生会积极思考,运用学过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圈点勾画关键词,然后尝试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或者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并平移所得三角形。与此同时,他们会认真观察插图、思考。由此,学生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形成初步认知。

在规定的任务时间结束后,教师应当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和具体过程,借此了解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

(二)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支架即“脚手架”,能够支撑人逐步向上攀爬。而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搭建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能够给学生提供支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学习探索。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重点和学生学情,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让学生顺利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1.搭建操作支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边动手边动脑,使学生由此建构良好认知,发展多样能力。在动手操作时,学生会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且学生可以从直观的操作结果中得出结论,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发展十分有益。为了得出结论,学生还会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以及自己观察到的数据,这会使他们产生较强的表达欲,教师在此时组织自主表达活动,学生会更加踊跃地参与活动[3]。

在学生初步了解利用转化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技巧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教材86页上方的插图(如图1所示),然后模仿主人公的做法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之前,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内容、认真思考,以确定操作方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他们则需要认真地观察、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转化关系。至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动手操作兴趣,想要探索更多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寻找更多的方法。在动手操作后,学生会发现,自己也可以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中线剪切,在得到两个直角梯形后将两个直角梯形的斜边拼凑在一起,得到一个长方形。

2.搭建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提出的难度不同的问题。科学的问题支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建构更完善的认知体系[4]。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将讲台让给学生,鼓励他们利用白板中的软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不同方法及具体过程。为了使学生扎实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大家是否分析过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关系呢?”由于学生学过面积的定义,他们会很快意识到,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相等。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那么转化后的长方形和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的边长、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经过观察(或阅读)、思考,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长边和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一样长,长方形的宽则和平行四边形的高长度一样。在称赞学生的学习成果后,教师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大家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根据学生的答案写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个面积公式的要点,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的高是任意一条边上的高吗?”带着这一问题阅读教材插图、分析自己的操作成果后,学生会确定,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的高指的是底边对应的高。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不同教学支架的引导下不断地思考、阅读、表达,从直观的现象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掌握了转化法,锻炼了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三)随堂练习,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在完成随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读题、思考、分析,同时联想相关的知识点和方法、迁移已有认知,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5]。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随堂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继续进行阅读、思考、表达,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生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可以设计下列难度不同的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

【随堂练习题】

1.下图(如图2所示)是一排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一个停车位底长6米,高2.5米。请问一个停车位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9.6平方米,其底长4米,该底对应的高是多少?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其上下两边、左右两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厘米和3厘米,其底长分别是多少?

4.现有一块高25米,底长40米的平行四边形菜地,假设在这块菜地种菜时,你可以每平方米收获7千克的青菜,请问你一共能收获多少千克的青菜?

在学生完成上述练习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回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此进行计算。在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后,教师可以组织练习讲评活动,讲解完成上述练习题的要点,并分析学生在完成练习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认知问题、思维问题,指导学生据此查漏补缺。

结语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温秀萍.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实施小学数学教学[J].理科爱好者,2024(1):217-219.

[2]林慧娟.“读思达”教学法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83-85.

[3]郑声华.“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3(22):72-75.

[4]朱桂云.着眼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为例[J].名师在线,2023(20):5-7.

[5]智立成.为“达”而“读” 为“达”而“思”: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法浅析[J].学苑教育,2023(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