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4-09-29 00:00:00郭秀珍
教育界·A 2024年24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辩证的思维和理性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思辨性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提问策略、设置交流平台、实现读写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阅读;阅读性教学;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郭秀珍(1979—),女,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指导,它强调学生需要具有探究的热情和勤于思考的品质,并应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以及推理等思维技巧。同时,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基于事实进行考虑,并能负责任地表达个人观点,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和重视实际证据的严谨态度。为达到这些目标,新课标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突出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思辨性阅读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有效促使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

一、深挖教材元素,激发思辨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对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还蕴含深层的辩证思考价值。教师应深入解析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思辨要素,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还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一)关注语言文字,激活思辨意识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深入解析教材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并鼓励学生以批判的视角审视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从增强其思辨意识出发。教师可以从课文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和分析,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而且能够为他们扎实掌握思辨技巧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课文《书戴嵩画牛》讲述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偏爱以及一个情景:牧童看到这幅画时忍不住大笑并拍手,而杜处士则对牧童的评价报以微笑。文中“笑”这一行为出现两次,一是牧童的拍掌大笑,另一是杜处士以微笑表示同意。为锻炼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处“笑”的深意,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其中有的学生认为,牧童之所以笑是因为看出了画中的不寻常之处;而杜处士可能是因认同牧童的见解或对其天真烂漫的性格表示欣赏。这样的探讨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基于群文阅读,激发思辨意识

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各种阅读材料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借助具有思辨性的群文阅读教学,以重要话题为中心,引领学生围绕群文阅读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与交流,并激励他们创新性地复述或概括故事情节。这种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课文《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思辨性群文阅读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具体而言,教师结合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孟姜女哭长城》进行教学。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提出思辨问题,如“这些故事涉及哪些人物?其经历如何?”“若需扩充情节,你会如何讲述?”以及“读完后,你能找出这两个故事主人公的结局有哪些相似与不同吗?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安排结局?”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文本,细读并筛选出重要内容,继而引导他们准确概括故事情节,促使他们创新或重构结局。这种思辨性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其思维能力,促进其思辨性表达能力的发展。

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采用思辨性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优化提问策略,培养思辨潜能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开展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恰当的问题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1]。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聚焦于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逻辑推断能力,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

(一)设计有效问题,激发思辨潜能

为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潜能,教师应细心选取阅读教学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能力与发展潜力,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推动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授课文《跳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面对船长的命令,如果孩子因害怕或紧张而未能跳入海中,船长会真的开枪吗?”这一问题旨在鼓励学生探索船长的心理动机和潜在的行为选择。再如,在教授课文《两小儿辩日》时,教师根据文章末尾的“孔子不能决也”提出思辨话题:“孔子是否真的无法决断?说说你的看法。”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表达观点,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其思辨性表达能力。

(二)设计高阶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学者祝新华将学生阅读技能由低至高分为六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与创意。其中,复述与解释属于基础层次的阅读技能,而其他四个级别则代表较高层次的思辨能力。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标,并通过提出高阶问题来逐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授课文《穷人》时,教师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助力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桑娜内心的斗争,比如分析她的担忧:“他会揍我的!”同时,讨论她为何有此顾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桑娜的丈夫的表现:“得把他们抱来……”教师鼓励学生仔细品读课文语言,并进行自我反省。教师提问:“如果你处于和桑娜相同的境地,你会如何选择?”以此促使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最后,教师引入格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这一观念,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为其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设计高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思辨潜能,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与学科素养,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设置交流平台,展现思辨过程

思辨活动具有内隐性,往往难以直接量化或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展现学生的思辨过程,这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2]。

(一)开展演讲辩论,点燃思辨火花

开展演讲和辩论是推进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合适的思辨性问题,通过演讲和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辨过程外显化,帮助他们更深刻地剖析文本,从而显著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素质。

例如,在教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并围绕“保护地球家园”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实地考察和网络检索来搜集信息,并通过理性分析,深入了解地球的环境情况。基于此,学生撰写演讲稿并呈现自己的演讲。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并指明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思辨性阅读技能的掌握。

(二)补充背景资料,拓宽思辨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当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差较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应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时,学生可能会根据文字描述误以为祖父对“我”十分放任。为了让学生正确解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创作文章时忧伤的情绪,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并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水平。

(三)关联生活实例,深化思辨理解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个人生活经验融入阅读思考中,从而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授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论:“你的父母通常如何向你表达爱?你更喜欢‘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的表达方式?为什么?”从课文解读到个人体验,学生加深了对爱的感受和认识,并对于爱的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可见,开展演讲辩论、补充背景资料和关联生活实例等方法能够有效展现学生的思辨过程。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升思辨能力;同时,及时了解并指明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四、基于读写融合,培养思辨思维

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并通过读写融合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使他

们将阅读与口头或书面表达相结合,进而培养其辩证思维。

(一)关注思辨过程,引导思辨表达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聚焦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教学的时机适时引入思辨性表达的训练,帮助学生提升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让他们概括文章的核心思想;随后,教师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子支撑自己的观点,并让他们注意这些例子的排列方式。如此,不仅能够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还能够使他们学会如何通过实例来证明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模仿文章结构,让学生围绕如“有志不在年高”“有志者事竟成”等主题,运用实际例证阐述个人见解。这种结合读写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表达能力。

(二)基于单元整体,引导思辨读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思辨性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思辨读写中发展辩证思维。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识别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并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详细阐述主要内容的方法。另外,本单元的习作任务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在此基础上,在教授课文《北京的春节》时,教师提出问题:“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中,传统的春节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是否需要保留?为什么?”在教授课文《腊八粥》时,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验,并组织学生讨论腊八粥这一传统是否应继续流传及其理由。在教授课文《藏戏》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现状,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如“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能做出哪些贡献?”由此,教师可以结合以上问题布置写作练习,如围绕春节主题“年味的浓与淡”进行写作,或围绕戏曲艺术主题“戏曲文化的旧与新”进行写作。这类练习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辩证思维。

可见,教师可以结合口头与书面表达的方式开展思辨性阅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适时引入思辨读写训练,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能够引导小学生采用辩证的思维和理性的态度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推动学生阅读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发展,还能够为他们塑造独立、开放的思维品质,培养其思辨意识,提升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燕.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的能力[J].江苏教育,2022(33):69-70.

[2]周丽,沈玉芬.透过现象看真相:“世界真奇妙”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2(1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