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大单元设计的路径与探索

2024-09-29 00:00:00吴小江
教育界·A 2024年24期

【摘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单元教学已经变成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大单元教学通过将知识结构有序地分解,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文章探索如何以核心知识点为基础,指导并实施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吴小江(1974—),男,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如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以往,教师通常强调化学概念、理论的阐述和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的化学学习停留在表面,无法涉足更为深远的化学领域。现在,教师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重视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视角下,教师深入剖析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并且注重学科内的融合和学科间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核心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1]。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化学教学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化学课堂比较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这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无法真正实现。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从大单元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大单元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同样也给教师带来了崭新的机遇。

教师需要持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地分析和理解教学大纲,基于大单元视角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整—分—整”的教学方法设计大单元教学过程。如此,教师的综合能力可以有所进步,达到专业化发展。

二、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机械地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融为一体,而是需要实现“1+1>2”的教学成效。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具体内容,梳理核心知识及其对应的化学思维方法、探究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从而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目标的作用,为大单元教学活动打下稳固的基础。此外,教师还需要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增强大单元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笔者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梳理单元教学架构和核心概念。该单元包括“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糖类 油脂”“蛋白质 维生素”等章节;核心概念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从学科间的联系来看,这一部分内容是生物、营养、医学等领域的有机融合[2]。基于上述分析,笔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目标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目标二:让学生了解食品中有哪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目标三: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说有机化合物对生命活动十分重要。

目标四:让学生了解怎样合理利用有机化合物。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有机化合物,也能够了解有机化合物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统整单元知识

教师开展化学大单元教学,需要统整单元内部的零散知识,将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认识知识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教师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为例。该单元包括“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物质的组成”等内容。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2.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

3.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4.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列出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如表1所示)。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研究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如表2所示)。

以上教学设计强调知识间的关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化学核心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注重问题引领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基于大单元视角,提出真实的、有意义的、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研究化学知识。

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教学为例。笔者基于大单元视角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链。

1.从质量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质量关系?

3.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如何基于微观视角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并逐步掌握“知道是什么,理解为什么,学会如何用”的化学学科思维方法,进而有效发展思维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辅助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大单元主题不相符,对大单元教学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提升大单元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单元主题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

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为例。笔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喜欢爬山的同学来说,如果是爬特别高的山,从山脚到山顶会明显感觉到越来越疲惫,比在平地上行走要累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此问题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的学生回答:“随着海拔的增加,空气会变得越来越稀薄,人们的身体会变得更加疲惫。”笔者进一步提出问题:“人类的呼吸需要空气,空气有什么样的奥秘呢?”学生借助教材,可以了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氦、氖、氩等)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空气中各种气体各自具有特定的组成,性质各不相同,用途也具有明显差异。”接着,笔者创设“在生活中,煤、木柴、液化气和天然气等物质在空气中即可燃烧”“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加入肥皂水后,水中产生的泡沫很少,还会形成白色的垢状物”等生活化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思考上述情境,了解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水的净化等知识。

(五)布置大单元作业

与传统的作业相比,大单元作业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它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境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概念,创设生活化情境,布置大单元作业,提升作业的趣味性,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笔者创设以下大单元作业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某中央厨房每天为全市的中小学生提供营养餐。本周二午餐菜单如表3所示。

请同学们解决以下问题。

1.盛放主食和菜肴的盒子是聚酯塑料,属于( )(填写“复合材料”或“合成材料”)。

2.主食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

3.提供蛋白质的菜肴主要是( )。

4.中央厨房在制作小面包时用到了发酵粉,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已知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色。

5.中央厨房的师傅在炒菜时用了铸铁锅,利用了铁的( )性,经常使用铁锅,能增加人体摄入铁元素,预防( )。

6.中央厨房的员工在采购鲜活河虾的时候,在周转箱中放一些冰块,原因是( ),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7.随着时代的变迁,厨房中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更新,目前无锡市民家庭用的主要燃料是天然气,请你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笔者立足大单元视角,布置有关材料物质、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人体健康、能源、酸碱性检验、溶解度、化学用语表述等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灵活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有利于促使学生关注化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结语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大单元教学强调从宏观的角度整合单元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全面系统地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实施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时,应精准地把握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华.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以“粤教版”为例[J].新课程(中),2019(6):114-115.

[2]黄海剑.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九年级化学微课设计与实施途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2(2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