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针对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究,强调通过意象分析揭示文本深层意义,通过多维品鉴深化理解,通过读后创作实践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其文化审美和评价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意象分析;多维品鉴;读后创作
作者简介:张鉴(1981—),男,福建省龙岩市策武中学。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优美的语言与深刻的内涵对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思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文学审美正逐步成熟,因此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时,应关注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层,探寻意象之下的深层美学与精神意义。教师应让学生分析文本意象,挖掘精神实质,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多维品鉴文本,提高鉴赏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开展读后创作实践,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内化与创新输出。
一、分析文本意象,挖掘精神实质
意象分析是一种深度的阅读活动,它是基于对文本形象的解读,进一步探究散文深层含义的必要过程[1]。这种分析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语言优美又有深度的散文作品,因为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形象解读往往无法触及作品的灵魂,要想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感悟文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就必须深入挖掘形象背后的意象层面。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散文描写了紫藤萝的美丽与生命力。表面上,这种植物以其鲜艳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吸引了读者的目光。然而,如果读者不进一步探索其内在的意象,那么他们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将十分有限。作者在叙述当前紫藤萝繁盛生长的同时,回溯到记忆中的紫藤萝,意在引导读者透过时间的变化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自然的循环。这样的对比不仅展示了植物生命的变迁,也暗喻了人生的变幻无常。通过仔细分析,读者会发现,紫藤萝的生命力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尽管遭受风雨的摧残,但紫藤萝每年春天依然绽放。这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生命总会找到出路,继续生长和繁衍。作者在文中通过“又开花了”的描述,强调了“重生”这一主题,传递给读者积极向上的力量。
当学生从意象的角度去审视《紫藤萝瀑布》时,他们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会更加丰富和多维。学生不仅认识了紫藤萝,还从中学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从而更深刻地领会作品中所传达的生命哲学和作者的感情。通过意象分析,学生得以超越文字表面,深入作品内部,感受文学魅力。这种分析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人生复杂性的洞察力。
意象分析不仅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生观的重要方式。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生命,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无疑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二、多维品鉴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多维品鉴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和文化内涵的深度体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多维品鉴强调从不同层面对散文进行审视和感悟,包括字词的深入挖掘、句式结构的分析以及特殊标点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文本。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文本进行多维度的品读,学生能够逐渐构建自己的文化认知框架,并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提升个人的文化审美和评价水准[2]。
(一)品评关键字词,体会表达效果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仅满足于字词积累与表面理解是无法完全体会表达效果的。学生需通过语意迁移,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捕捉关键、中心字词,尤其是富含深情与哲理的表达,是解读文本的关键。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学生需敏锐洞察其深层含义。教师可通过阅读指导、替换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字词,体验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深化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抓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中有深度的“熬”字,开展一系列探讨活动。这个字不仅是描述母亲度过了严冬,它背后还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从字面意义出发,“熬”描写了母亲对抗严寒、疾病或困境的坚韧与耐心。进一步引申,它可能还暗示了母亲在这段时间里为家庭做出的牺牲和默默承担的重负。通过细致地解析“熬”字,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关切与牵挂,理解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会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庭亲情的主题,认识到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之间的支持是面对生活挑战时的重要力量来源。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品评关键字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字词知识,深化学生对字词意涵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意迁移能力,让他们深入理解和欣赏散文。
(二)揣摩重要语句,感受语言表达
揣摩重要语句是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深入剖析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形式,领略文本的内在韵味与美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句式特点等多个维度出发,对散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赏析。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比喻、拟人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并思考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的。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济南的冬天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理解它们对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作者通过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和人物活动,展现了济南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文本更加感人。再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特点,并思考它们对文本表达效果的影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个性化的点评与批注。比如,学生可以选择描写雪景的句子进行赏析,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选择描写人物活动的句子进行品评,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按照“我喜欢的句子是……,它美在……”的句式,畅谈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补充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语言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提升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咀嚼特殊标点,理解文本意蕴
标点符号在散文中扮演着传递情感与节奏的关键角色,它们能够表达作者的深层情感和意图[3]。文章的韵律和意境往往潜伏于那些未被文字明确表述的空白之中,需要读者去探寻和解读。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并理解特殊标点符号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品读不同的标点符号,如删减对比法、添加替换法和改变体验法等。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教学为例。文中有一段连续使用七个感叹号的句子,这些句子铿锵有力、激情澎湃,如同排列整齐的腰鼓阵列,敲击着读者的心灵,给他们带来强烈的震撼。这一标点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还生动地展现了安塞腰鼓的力量及黄土高原人民朴实、粗犷和豪放的性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原文中的感叹号替换为句号或逗号,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体会不同的标点产生的语气和节奏上的差异。学生发现,替换后的句子语气较平淡,缺乏原有的激情,与原来带有强烈情感和短促节奏的感叹号相比,差异立显。通过对标点符号的独特运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字里行间挖掘作者的暗示,还提高了感受力。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填补文本空白的能力,还帮助他们从深层次理解文本,提升了他们的欣赏能力。
多维品鉴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教学洞察力,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细致品味文本中的丰富意蕴,从而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层次的理解。
三、读后创作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写作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路径,着重通过阅读赏析经典文本来积累语料和写作技巧[4]。学生在各类写作场合中灵活运用写作技巧,进而拓宽思维,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将阅读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精心设计读后创作实践活动,如文章扩写、续写或仿写等,有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为例。在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在描写岳阳楼的宏伟景色时,作者采取了哪些特别的表达方式?”学生回答:“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技巧,不仅生动地刻画了自然景观,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安排与阅读相关的写作练习:“这种将描写与抒发情感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十分常见。请选取‘予观夫巴陵胜状……其喜洋洋者矣’中的任意短片段,进行扩写练习。在扩写时,请运用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的方法。”
在扩写活动中,有的学生选择对洞庭湖的波涛壮阔进行深入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有的学生细腻勾勒阴雨绵绵时的湖面景色,表达出淡淡的忧愁和寂寞;还有的学生选择描写春风拂过时明媚的湖光山色,表达愉快及自在的情绪。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指导学生互相阅读并评价,特别关注是否恰当地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这样的读后练笔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感悟力与创造力。通过实践,学生熟练地掌握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并学会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此外,这样的教学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与鼓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欲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构建一个由意象分析起始,经多维品鉴拓展,至读后创作实践收尾的完整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理论认知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欣赏美文之余,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评价,进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与创新表达水平。持续优化这一教学过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和启发者,其教学方法和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散文之美的领悟和文学道路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磊.“花”对“人”语 “人”解“花”语:《紫藤萝瀑布》“花”与“人”关系探微[J].语文天地,2021(5):10-11.
[2]田秋平.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21(19):65-66.
[3]刘佳维.多角度体会写人散文中作者的情感:以《老王》为中心的群文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4):58-60.
[4]陈彩奕.回忆性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2(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