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基于“双减”背景提出初中语文指向性、个性化、趣味性、分层次、实践类作业设计及作业评价的策略,以期对初中语文作业减量提质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双减”
作者简介:黎安会(1977—),女,贵州省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其对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要通过作业减量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要通过作业提质来提高作业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推动学生学习进步。但是,当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着作业目的不明确、作业内容相同、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局限于书本、写作业动机缺失以及作业评价简单等问题,导致作业质量难以提升。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优化作业设计,保证作业满足相关要求。
一、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目的不明确
作业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作业,使作业有助于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发展。但是,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未考虑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只是对作业减量,而没有做到对作业提质,使得作业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脱节[1]。
(二)作业内容相同
初中语文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部分教师多采用“一刀切”式的作业设计方式,向全班学生布置内容完全一致的作业,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感到作业过于简单,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感到作业难度过高,这不利于激发班上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三)作业形式单一
部分教师因循守旧,所设计的初中语文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涉及抄写、默写、做习题等。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容易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做作业时处于被动状态,甚至会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增加心理压力。
(四)作业局限于书本
初中语文学习重视书本知识积累。但是部分教师仅仅围绕书本知识布置作业,没有将教学向课外拓展。语文课程具备人文性。但是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忽视了这一属性,很少布置情感体验类、社会实践类作业,并且没有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融入作业中,使得作业仅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五)写作业动机缺失
部分教师设计的初中语文作业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一些学生缺少写作业的动机,甚至会形成抄作业、不做作业的不良习惯,这将阻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此外,这些学生也很难发现学习的乐趣,可能会逐步失去对课程的兴趣,使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发展。
(六)作业评价简单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的客观反馈。在传统的初中语文作业评价中,部分教师往往会直接对学生的作业打出分数,而没有对学生的作业细节进行评价,使得作业评价流于形式。同时,这部分教师很少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作业评价对学生弥补不足的作用不明显。
二、基于“双减”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及评价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指向性作业,培养核心素养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化的作业设计模式,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设计作业,使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有利于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作业获得语文关键能力的提升。在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可以从语言运用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语言运用空间[2]。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设计四项指向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作业:第一项,牧羊人长年累月种植树木,最终将荒凉的土地改造成田园,这一过程是十分艰辛的。请问牧羊人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支撑着他?你的身边有像牧羊人这样的人吗?请你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这个人。第二项,课文共描述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请你借鉴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思路,从初遇、再见、最后一次相见的视角介绍自己记忆深刻的人。第三项,请你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对牧羊人进行评价,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为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与从事某种工作的人交谈。第四项,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众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人。请你结合第三项作业中的交谈记录,说说自己对不同职业的理解,并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更多的资料,对某种职业进行评价,在表达观点时讲述普通人的事迹,抒发自己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这四项作业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设计个性化作业,促进个性发展
个性化作业是契合“双减”政策的作业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设计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3]。个性化作业一般有多项作业内容可供学生选择。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内容,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设计以下三项个性化作业,让学生任选一项来完成:第一项,视频学习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观看济南的冬天的相关视频,结合视频内容总结作者的叙事方式、篇章结构特点和景物描写手法,深入研究文中描绘济南的冬天的历史背景,畅谈这篇文章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第二项,文学创作作业。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济南的冬天的印象,创作一首诗歌或者一篇小说,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文化底蕴。第三项,艺术创作作业。教师让学生运用手工制作、绘画等方式创作一件与济南的冬天相关的艺术作品,给予多才多艺的学生展示才艺的机会。布置上述个性化作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对作业保持兴趣。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写作业动机
初中语文教师要基于“双减”背景,转变机械性的作业形式,积极运用创新思维为学生设计趣味十足、知识含量高且有利于锻炼能力的作业,使学生体会到做作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做作业的主观能动性。趣味性作业要紧密结合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教师应找到阅读教学活动、写作教学活动中富有趣味性的作业素材,创新作业形式,带领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作业[4]。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从这本书的封面、作者简介、目录以及前言中自主提取关键信息。之后,教师布置读书卡片绘制作业,让学生优先阅读关于自己感兴趣的昆虫的章节,在学生掌握章节阅读方法后,让学生每读完一个章节就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内容包括昆虫名称、寿命、生活习性、图片及书中描写的片段等)。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将所有的读书卡片装订在一起,向全班同学展示阅读成果,从而获得阅读整本书的成就感。为整本书阅读设计趣味性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动机,帮助学生消除阅读整本书的畏难情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设计分层次作业,落实因材施教
“双减”政策出台后,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分层次作业,确保作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也应关注作业质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写作业成为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5]。在分层次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为学优生,B层学生为中等生,C层学生为学困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的作业内容。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掌握新闻观点表述方法、新闻语言特点以及消息写作方式。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次作业。A层次作业是针对学优生设计的能力强化类作业。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消息写作、新闻阅读练习等。B层次作业是针对中等生设计的能力提升类作业。教师让学生自主概括新闻内容,表达自己对新闻的观点、看法,仿照新闻资料尝试进行消息写作。C层次作业是针对学困生设计的基础夯实类作业。教师让学生掌握关键字词运用方法,理解新闻内容,了解消息特点与要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分层次作业,使作业难易程度与学情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高效完成作业。
(五)设计实践类作业,丰富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设计实践类作业,为学生创建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在实践类作业中融入情感教育及德育教育元素,提升作业本身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一课时,教师布置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实践类作业,要求学生搜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对黄河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让学生编创保护黄河的宣传标语;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时,教师布置实践类作业,让学生自主开展“孝亲敬老”活动,记录活动内容,基于自己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的双手、面容、背影的观察,阐述自己的感悟。设计实践类作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改进作业评价,强化面批讲解
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作业优化设计,还要重视作业全面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业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促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这需要教师及时对作业情况做出反馈,评价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并对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学习建议,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6]。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课时,教师设计三项作业,对不同作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作业一:小说鉴赏。教师让学生全面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撰写文学短评。教师从故事背景介绍、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三个层面设立具体指标,对学生的小说鉴赏进行评价,给出“优秀”“良好”“一般”的评价结果。作业二:故事缩写。教师让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压缩,用简明的语言将课文缩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教师从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主要情节、缩写思路、语言简洁性等方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作业三:故事续写。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续写《孤独之旅》。教师从语言风格、情感基调、主旨等方面对学生基于原文的续写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指导。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尽可能多地进行面批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落实“双减”政策,遵循减量提质的原则优化设计作业,使作业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重复性练习,充分彰显作业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和较短的课后时间完成作业,提升作业的有效性。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创新作业内容,运用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方式方法,提高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内驱力,使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洪艺伟.“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困境和策略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3(30):10-13.
[2]韦春茂.“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3(4):14-16.
[3]张秀萍.“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3(8):49-51.
[4]马良英.基于“双减”的初中语文作业创新探索[J].学周刊,2024(3):107-109.
[5]冯建平.“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语文世界,2024(8):78-79.
[6]陈世雄.“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问题与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3(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