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建筑专业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

2024-09-27 00:00陈礼婧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8期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设定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其中建筑企业的作用尤为显著。基于此,职业学校应从新型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基于建筑企业实际需求的校企合作的新型实践模式。中职学校应深刻理解新型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打造特色课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立体式实训,深化“双师制”教学提升育人品质,打造“订单式”模式实现“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市场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筑专业;建筑企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107-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应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并置于显著位置。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并指出了“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工作转型升级的具体战略规划。由此可见,从职业学校全面育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产教融合的战略规划,推进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只有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合力,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才能实现校企协同共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目标。在此背景下,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应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需求,探索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一、新型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一)新型产教融合的内涵

传统的产教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企业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核心目的在于将职业学校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高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新型产教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新型产教融合模式,融入了新业态、新思想、新技术,展现出了学校与企业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具体而言,新型产教融合是一种聚集了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及标准化规则的协同育人模式。这一模式不仅继承了传统产教融合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升级。

相较于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新型产教融合之“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型产教融合在思维与理念上实现了全面革新。校企合作呈现更为深入、频繁的态势,覆盖领域更为广泛,校企双方坚定执行“订单式”和“学徒制”等机制,目的是促进协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二是新型产教融合更多地依托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与育人工作。诸如5G+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型大数据算法等技术的运用,均为产教融合的革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新型产教融合进一步强化了长效机制的功能,实现了育人工作的导向性转变。这一模式聚焦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与长远发展,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育人模式。

(二)新型产教融合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实影响

在新型产教融合的引领下,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正经历显著的变革,这一变革对校企双方均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型产教融合机制的推动促使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使得中职学校的专业优质资源教学实现有效配置,进而增强教学实力,激发学生热情,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1]。以中职建筑施工专业为例,中职学校依据新型产教融合的要求,可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合作模式。采取这一合作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将全面参与学校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协作,为学生安排包括工地实习、见习及顶岗实操等多样化的实训项目。构建这种将工地作为教学课堂,以实际操作作为培训重点的育人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使其掌握建筑施工的实践能力。

其次,新型产教融合模式特别突出了新技术、新业态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例如,5G+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显著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效率,为建筑专业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了积极能量。又如,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建筑企业能够与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并分享教学资源,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可见,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可以根据企业对实用型技工、人才和管理者的具体需求优化育人模式,从而不仅为企业储备大量实用型人才,而且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与发展平台。可以说,在新型产教融合的推动下,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有效激发了建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打破了过去“校热企冷”的合作困局,对激发中职学校的办学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新型产教融合模式成功推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实践的升级,这一变革对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以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建筑企业能够切实获得实际的利益,从而激发了其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2]。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也从中获益匪浅。具体而言,通过校企双方合作项目的落地,中职学校能够将建筑企业的独特文化、先进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传递给教师和学生,从而深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此外,中职学校通过与建筑企业的深入合作,可以成功塑造优质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建筑专业的育人标准,确保专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新型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思路

(一)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打造特色课程

建筑企业作为我国第二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建设及民生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建筑企业多层次人才需求的现状,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思路上的调整,以高标准的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特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确保企业实际需求能够精准反映在课程改革之中。根据新型产教融合模式的新动态和新标准,建筑企业应全面参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及利用,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化、产业化与专业化方面的优势,为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提供宝贵建议,并助力学校构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课程体系,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也就是说,依托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建筑企业应与中职学校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一是校企双方共同优化现有课程内容。基于建筑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双方可以经过深度研讨,对现有教材及课程内容进行改进与调整,以确保课程内容紧密贴合企业实际发展要求,同时满足学生未来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迫切需求。例如,校企双方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优化,从建筑企业当前执行的施工标准出发,对各类分部分项工程、冬雨季施工、模板施工等施工工艺与流程,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等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化、模块化的资源整合,然后有效地实施“双师制”教学模式,确保教学质量与实际工作需求的高度契合[3]。

二是校企双方协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型产教融合的显著标志在于新型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这为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并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了可能。工作中,校企双方应坚守高水平育人的核心理念,借助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及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共同开发、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素材,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全程高效利用,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抓取、整理互联网教学资源,便于教师随时调取、阅览和使用,从而有效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借助先进技术对线上精品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并促进课程广泛利用,不仅可以强化教学的韧性,而且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是校企合作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在新型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动下,校企双方致力共同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能够补充并丰富现有的课程资源,从而深化学生的知识体验。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从本地建筑市场的独特需求出发,积极与本地建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样板课程”及“实训课程”。这些课程紧密贴合本地建筑行业的岗位要求,为实施“认知—模拟—实践—实战”的递进式教学策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由上述可知,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赋予建筑企业在中职建筑专业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功能性角色”。校企双方共同致力对现有课程内容与资源的优化改进,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构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深化建筑专业教学的内涵。这一举措为学生提供了知识能力和应用技能快速成长的有利条件,确保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立体式实训

新型产教融合着重于育人理念的优化与革新,具体体现在实践导向的育人模式、岗位针对性的培养路径及“订单式”训练模式的实施上。在建筑专业教育教学中,校企双方应紧密结合新型产教融合的最新动态与要求,致力实施高质量的实训教学活动。建筑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多层次合作,共同构建实训基地,全面且深入地参与学校实训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实习、顶岗、测试、竞赛、考核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场所与环境,使学生能够真切感知建筑行业的运行发展趋势与日常工作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并有效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以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为基石,中职学校应加强与建筑企业的紧密合作,构建多维度的实训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有助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不同的就业导向与发展重点,进行精准化的实训安排。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建筑专业的立体式实训能够直接对接产业需求,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4]。

中职学校通过深化与建筑企业的合作关系,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精心策划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应用,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训、实习、见习及顶岗实操等机会。在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各自发挥其专业优势,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以确保立体式实训的效能与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以建筑专业中混凝土浇筑的教学为例,针对部分学生因知识抽象而感到学习枯燥,进而对部分概念与施工工艺产生混淆的问题,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紧密合作,对实训演示与模拟教学方案进行了优化。在实训基地的演示教学中,教师利用混凝土施工动画直观展示施工流程、技术细节与工艺要求。随后,企业师傅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工地环境,利用预先准备的混凝土、水、小型搅拌机等材料和设备进行实地模拟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混凝土施工工艺”的步骤与细节展示,并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实操、竞赛教学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熟练掌握混凝土施工工艺,全面理解施工全过程的要点及难点,消除认知上的盲点。由此可见,借助以校企双方共建的实训基地为平台,高水平的立体实训得以有序开展;学生得以按照建筑企业的标准与要求进行实训、实操,为其后续的实习、见习乃至就业提供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三)深化“双师制”教学,提升育人品质

新型产教融合强化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校企双方必须推进深度合作,而“双师制”的构建和运用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表现。“双师制”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共同构成,可以实现“专业教学+企业实训”的融通,对提升教学和育人品质至关重要。从建筑企业的视角来看,推动高质量的“双师制”教学,校企双方要事先沟通、设定方案,要打造全流程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得到更好的专业指导与帮扶[5]。“双师制”的核心在于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在于教学举措的有效转化(如表1所示),因此,校企双方的通力合作与密切协调必不可少。

如表1所示,中职学校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和专业教学需求,与建筑企业合作实施“双师制”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构建校企深度联动的实训教学机制,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机制中,建筑专业教师负责系统传授理论知识、职业要求及相关内容,致力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教师以课堂和校园为主要教学场所,直接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同时,建筑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企业师傅(或技工、老职工)负责在产业化环境中传授学生的职业技能、实操方法以及应用技巧。这些企业师傅以企业车间、工地及其他岗位环境为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现场辅导、指引与帮助。这种“双向教学”机制充分契合了新型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以实践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引领的教学宗旨。

为确保“双师制”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校企双方应预先制定“双师制”沟通制度,形成定期沟通与互动的机制。在日常工作中,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交流教学与实训的进展情况,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双方应相互监督、提醒,就建筑专业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育人工作中面临的挑战等进行深入交流与协作,共同提升育人的质量和效果[6]。当然,校企合作也要从其他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升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专业化水平,以充分发挥“双师制”的教学效果。例如,校企双方开展合作,定期邀请建筑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企业实训基地等进行现场指导、实地讲座,从教学革新、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对教师(师傅)进行精准培训,切实提升“双师”教学技能水平。此外,校企双方也可以借助其他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双师”彼此认同与合作默契度,为建筑专业教学创造良性条件。

(四)打造“订单式”模式,实现“工学结合”

在建设新型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职学校与建筑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呈现更为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过程中,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借助中职学校的高规格教学得以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将随之稳步提升,而学生的专业素质成长将获得各方资源的积极助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对深化建筑专业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订单式”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已成为校企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7]。通过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筑专业教学能够实现“工学结合”,充分展现校企双方的优势。学生将有机会在不同环境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进而提升其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强调了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当前新型产教融合的环境下,中职学校通过与建筑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够摆脱传统“2+1”教学方式的限制,将教学与实训、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塑造全新的育人样态。传统的“工学结合”模式多采取“2+1”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先在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随后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培训,以完成整个中职阶段三年的学习。这种模式虽然看似明确且直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且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全面培养。相较之下,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双方能够共同推进同工同学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中职学校通过对“工学结合”的要素进行细致划分与有机整合,能够成功打破“2+1”模式的局限,从而显著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建筑企业的岗位需求[8]。

在建筑施工工艺的教学中,建筑企业可事先策划并确立课程订单,以确保教师能够据此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着重强调实训的特色,努力营造“工学结合”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常规的授课内容后,可利用动画演示手段对建筑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进行详尽的解析,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并掌握不同阶段工艺的施工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建筑施工现场的教学管理工艺录像、图片及动画资料,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进而促进其对理论知识和施工工艺的深入理解和认知。这样实施教学,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建筑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相契合。

在模拟实训阶段,教师可利用先进的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精心构建模拟实训环境。教师依据实际施工需求,对理论知识的核心与难点进行详尽阐述,以强化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意识。进入实训教学阶段,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深入真实的施工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施工工艺的氛围与实际操作环境。在工地现场,学生将有机会对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和钢筋工程等多个项目展开自主学习、团队讨论及实践操作。企业导师针对各种工艺环境的施工要求进行深入讲解,结合具体案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和建议。通过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建筑企业对“订单式”人才的具体需求,为学生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新型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成效与反思

(一)实施成效

一是在新型产教融合的推动下,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建筑专业方面,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育人效果显著提高。如,在实践过程中,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紧密围绕本地建筑企业的实际需求,与本地建筑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成功实施了“双师制”教学和“订单式”培养模式。这一举措既促进了建筑专业教学的不断深化,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提升专业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从而更加快速全面地融入企业见习和实习环节,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是通过推进高水平的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与建筑企业之间确立了全面且深入的合作关系。在新型产教融合中,校企双方共同规划教学、实训与育人方案,积极共享数字化资源和智能化技术,有利于显著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建筑企业的岗位需求。如,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每年为本地建筑企业输送近百名优质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拥有出色的综合素质,能够迅速融入工作环境,为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建设施工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是过去的校企合作主要聚焦于资源共享、教学方案协同制定及实习、实训安排等方面,然而,这种合作模式缺乏全时段与全周期的深入互动,因而合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基于新型的产教融合模式,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致力推动高水平的校企合作,以建筑企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为导向,双方构建了一种交互促进、交融联通、资源互补、优势相长的紧密合作机制。此举极大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扩展了其影响力,同时拓宽了双方共同的利益汇合点。

(二)实践反思

在新型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动下,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与高水平企业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进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一工作尚需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如,当前中职学校与本地建筑企业的合作多采取意向合作的方式,缺乏实质性的进展。政府在协调、监督、实施合作计划等方面尚未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同时在财税优惠、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等方面给予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化构成了一定的障碍。鉴于此,政府应制订全面且统一的规划,完善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积极协调校企双方的工作和利益,并出台更为具体、更加有力的政策与法规,提供更全面的保障与优惠,从而为校企双方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构建新型产教融合模式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发现学校与建筑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存在显著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动力不足、应用效果不佳及教学反哺能力薄弱等方面。具体而言,学校与建筑企业的合作项目存在技术内容重复、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效率较低、缺乏规模化产业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建筑企业的投资信心,对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笔者发现原因在于校企双方的合作焦点主要集中于专业教学、实训及人才培养,而缺乏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所以,合作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和效果受到了限制。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校企双方应共同开展更为细致和深入的实地调研与论证工作。学校需要将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确保合作项目既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又能为建筑企业带来实际效益。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确保校企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为双方实现利益均衡提供坚实的保障。

最后,职业学校在降低专业教学与育人工作难度的同时,面临人才培养效果欠佳、德育与智育分离、学生“转换能力”薄弱等挑战。经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校企合作虽强化实训、实习环节,但学生受限于较为狭窄的实训环境,缺乏广泛、全面的实践与竞争机会,难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地域建筑企业的需求,同时欠缺足够的自我突破与创新精神。因此,校企合作双方应深入研究开放式职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以问题为导向,拓宽培养视野,引入更多合作企业,加强对学生的多维度锻炼与培训,以确保育人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在国家推进新型产教融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应紧密契合时代要求,全力聚焦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一体化培育。校企双方需进一步强化协同合作,深化互动交流,共同构建并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并运行高标准实训基地与实训模式。同时,校企双方要不断提升“双师制”的实施质量,积极推广“工学结合”与“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建筑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亚丹,司马卫平.中职学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教育观察,2020(42):111-113.

[2]陈建娣.中职建筑专业数学一体化教学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0(29):132-133.

[3]王仁田,梁建超,林清辉.“理虚实一体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中职建筑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5-48.

[4]周敏.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亚太教育,2024(1):94-97.

[5]顾蒙娜.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实训课程研究[J].新智慧,2023(30):65-67.

[6]李朋波,赵春俊.基于“岗课赛证”构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J].教师,2023(35):123-125.

[7]洪锦燕.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9(34):188-189.

[8]任利民.中职建筑专业实训课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风,2019(2):51.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背景下构建‘五合六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GXGZJG2020A022)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蒙秀溪)

作者简介:陈礼婧,1987年生,北京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建筑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