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指出,各套(高考)试卷精选语篇,精心设计试题,提高考查高阶思维能力试题的比例。高阶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本文对2021年至2024年全国英语高考卷(广西使用)阅读理解试题进行统计,并从辨识与分类、分析与推断、概括与建构、批判与创新等方面分析试题的命题逻辑与设计思路。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模仿高考真题的设问思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思考语篇内容,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在阅读理解试题中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而实现阅读能力、语言技能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高阶思维;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04-07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思维品质的发展目标定为: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1]6。《课程标准》在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英语高考的命题要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对语篇的文化差异内容进行理解和判断,对语篇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阐释[2]94。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指出:各套试卷精选语篇,精心设计试题,提高考查高阶思维能力试题的比例。近年来高考试题稳步提升考查高阶阅读理解能力试题的分值占比,重视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2]。由此可见,在阅读理解试题中注重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成为高考英语命题的趋势。
一、高阶思维的定义与特征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loom)将思维过程由低至高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的层级。Tarman & Kuran对布卢姆提出的六个层次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划分,将知识、领会和应用归为低阶思维能力,将分析、综合和评价归为高阶思维能力[3]。林艳认为知识、领会和应用关注信息检索、记忆、回忆、领会、解释、辨析和应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综合和评价关注推理、判断、迁移、重组、创造、批评和评价,属于高阶思维;高阶思维专注事物深层的原理和内涵,表现为推理判断能力、分析评价能力、迁移创新能力等[4]。梅德明、王蔷从四个方面对思维品质三个级别的具体内容进行描述:一是辨识与分类:主动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二是分析与推断: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客观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发现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从中推断出逻辑关系;三是概括与建构:根据所获得的多种信息,归纳共同要素,建构新的概念,并通过演绎,解释、处理新的问题,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世界;四是批判与创新:针对所获取的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观点[5]7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低阶思维主要关注事物的细节信息、问题的表面现象等。低阶思维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简单的理解和解释,并将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和原理应用到常见的情境中,其表现为回忆事实性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近迁移能力等。而高阶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其表现为深层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远迁移能力和评价能力等。高阶思维需要在初步理解已有信息和事实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比较和分析信息的组成要素,厘清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辨析信息的异同,进而推断出未知信息和隐含意义。高阶思维能对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其共性和规律,构建新的概念和结构化知识,并能将其迁移到新的陌生情境中,利用内化的结构化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笔者认同梅德明、王蔷对思维品质具体内容的描述,高阶思维表现为分析与推断、概括与建构、批判与创新等方面。
二、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高阶思维的考查情况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四选一)和句子还原题(七选五)两种题型,本文仅探讨单项选择题。阅读理解题型共有4个语篇,设15个小题,共计30分,占全卷总分值的20%。2024年高考广西使用新课标Ⅱ卷,每道阅读理解题的分值由2分提升至2.5分,总分共计37.5分,占全卷总分值的25%。阅读理解试题常见的语篇体裁有应用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新闻报道、书评等。阅读理解语篇题材广泛、主题内容体现时代发展特征,选材注重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计的问题全面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覆盖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考查。高考阅读理解对高阶思维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分析与推断、概括与建构、批判与评价等方面。
笔者统计了2021年至2024年全国英语高考卷(广西使用)阅读理解试题考查高阶思维的题号,近四年共有16个语篇、60道试题,高阶思维的考查类型、每套试卷中的题号如表1所示。从中可知,2021年至2024年高考阅读理解题对高阶思维的考查共计41题,占试题总数的68.3%。对高阶思维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分析与推断方面,共28题。需要说明的是,对创新性思维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写作试题上,本文暂不做分析。
(一)分析与推断
在英语高考阅读理解试题中,学生需要在理解语篇主旨大意和细节信息的基础上,厘清、分析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辨析语篇各类信息的异同。推断则要求学生根据语篇提供的信息、人物逻辑关系、语篇文体风格等,推断出隐含信息。近四年高考阅读理解题对分析与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分析事物的相同之处
解答这类题需要学生结合原文信息和文化常识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
例如,2023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A篇第21题:“What do Nahm and Issaya Siamese Club have in common?”原文第2段在描述Nahm餐厅时使用了“Head Chef David,who received a Michelin star for his Thai restaurant...”的描述。学生则需要了解Michelin star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米其林是专业评点餐饮企业的权威鉴定机构,主要针对厨师的烹饪水平评定餐厅星级,荣获米其林星级的餐厅代表着其拥有烹饪技艺高超的厨师。在第3段描述Issaya Siamese Club餐厅时,作者使用了“internationally known Thai chef”的句子,表明该餐厅的厨师全球闻名。由此可知两个餐厅的相同之处是都拥有顶级厨师,该题的正确选项“top-class chef”和原文中的“internationally known Thai chef”实为同义转述。
2.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类题通常有purpose、convey、intend等标志词,要求学生在把握语篇大意的基础上,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分析语篇内容,运用逻辑思维展开合理的推断。
例如,2021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C篇第1段写道:“When I was 9,we packed our home in Los Angeles and arrived at London... without my beloved beaches and endless blue sky days,I felt at a loss and out of place. Until I made a discovery.”该段讲述了作者初次搬到伦敦时,因怀恋家乡迷人的沙滩和蓝天白云,极不适应伦敦的生活,直到作者发现了滑板运动。第2段写道“I soon made friends with the local skaters. We spoke our own language:Safe.”这段描述作者很快就与伦敦的滑板爱好者交上了朋友,使用滑板运动员常用的俚语,迅速融入当地生活。第4段讲述作者在20年之后重返伦敦,在和一个滑板少年的对话中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从作者初到伦敦思念家乡、20年之后重返伦敦追忆童年美好时光这两件事情中,可以分析得出第31题“What message does the author seem to convey in the text?”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儿童需要归属感(Children need a sense of belonging)。
3.推断语篇内容和言外之意
这类题通常有infer、imply等标志词,其答案往往不能从语篇的字面信息直接得到答案,需要学生在理解语篇内容的基础上,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和产生的意义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推理,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信息,揭示语篇蕴含的价值观。
例如,2021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D篇第33题“What can we infer about girls from the study in Science?”根据原文第4段“A study published by Science found that girls are less likely than boys to say that members of their gender are‘really,really smart’. Even worse,the study found that girls act on that belief:They start to avoid activities said to be for children who are ‘really,really smart’.”,作者首先展示一项研究结果:女孩们不太会像男孩们一样说她们这个性别群体是非常聪明的。随后作者用一个表示递进的转折连词even worse进一步说明女孩们接受上述观点,避免参加一些被认为是非常聪明的孩子才能够参与的活动。由此可见,女孩们的行为容易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据此可推断选项“They a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social beliefs.”为正确选项。
4.推断人物的观点态度
这类题通常有think of、think about、learn about等标志词,需要学生依据语篇中的信息,如作者的疑问、引用的人物对话、词汇的感情色彩及表示转折、因果等逻辑连词之后的内容等,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2022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D篇讲述悉尼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丢失传统的问题。第34题“What does Shirley Fitzgerald think of Sydney?”考查语篇中的人物,第35题“Which statement will the author probably agree with?”考查作者对该问题的看法。依据原文的描述Everywhere in Sydney... traditions are increasingly rare.”,及作者所引用的Fitzgerald的话“Sydney swept aside much of its past”可知,Fitzgerald认为悉尼逐渐丢失了自己的传统。作者在文章末尾使用了表示转折的连接词On the other hand,之后又陈述了另一个观点“Being young and old at the same time has its attractions”,并引用了悉尼商人的话“We’ve got a foundation built on ancient cultures but with a drive and dynamism of a young country. It’s a pretty hard combination to beat.”加以印证,最后做了一个总结“He is right”,表明作者认同城市的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元素共存的观点。
5.推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时,学生需要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和事件线索推断未学单词的词义或已学单词在新语境中的含义,关注语篇中的关键词和正确选项的同义表达方式。
例如,2021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C篇第29题“What do the underlined words‘Safe!Safe!Safe!’probably mean?”此题绝非考查单词“Safe”的字面意思,需要学生结合故事情景理解“Safe”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滑板运动中心的特定含义。依据原文第2段句子“We spoke our own language. Safe meant cool. It meant hello. It meant don’t worry about it.”和“... when I landed the trick,my friends... shouting‘Safe!Safe!Safe!’And that’s what matters—landing tricks,being a good skater.”可知,滑板运动爱好者用“Safe”一词打招呼和相互安慰,在他们心中该词表达的是“安全落地,滑板动作完成得非常漂亮”的意思。该题的正确选项“Well done!”和原文中的“cool,good”为同义转述。
6.推断文章出处
解答此类题时,学生需要从语篇体裁、故事题材、作者语气、图表内容等方面推断文章的出处。
例如,2021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A篇是一篇应用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介绍“年度风景摄像师奖(Take a view)”,并用图表介绍了两位摄影师获奖作品的创作经历及拍摄技巧,由此可以解答第21题的问题Where can the text be found?,即这篇文章刊登在一本艺术杂志(An art magazine)。
(二)概括与建构
概括是指从众多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的概念和结论的思维方法[5]73。建构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概念。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对概括与建构思维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归纳段落大意
学生需要关注段落首尾句、句子之间的语义衔接、关键信息和句型结构来解答这类题。
例如,2022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A篇第32题“What is the first paragraph mainly about?”就是依据原文第1段内容“... a significant thing happened in Sydney... The city discovered its harbor.”进行答题。在该段最后一句,作者使用了一个强调句“But it is the harbor that makes the city.”体现港口对悉尼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概括该段大意是“悉尼发展的关键在于港口”,并选出正确答案“The key to Sydney’s development”。
2.概括全文主旨
在概括文章主旨大意时,学生需要熟悉、掌握各类文体的典型特征。各类文体具有相对固定的语言风格: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文章首段就会表明主题、观点和立场,并会引用具体事实、数据等论据进行论证,在语篇结尾部分常会重申主题;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信息会在标题和导语中体现;在记叙文中,作者在描述事件时会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悟,并在结尾处发表感慨,总结和升华主题。关注语篇标题、首尾段关键信息、综合各段段落大意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如,2022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C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讲述了Ginni去南极旅行的故事。文章首段描述了Ginni在南极看到令人难忘的场景(“... a trip Ginni would never forget”),文章第4段回顾了Ginni欣赏到南极与众不同的自然风光(“... the whole experience was amazing. Antarctica left an impression on me that no other place has”)。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做了总结:Ginni在此次旅行中最大的感悟是“南极是一块珍贵的净土,需要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由此可以选出第31题“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的正确答案为“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3.概括最佳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是语篇内容的高度凝练,常常以短语、名词词组的形式呈现。学生解题时要在概括语篇主旨的基础上,提炼关键词和主要信息,尤其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和动词。
例如,2022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B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文章首段中指出:科芬的凤头鹦鹉具备和人类两岁幼童相当的图形识别能力(“Goffin’s cockatoos have similar shape-recognition abilities to a human two-year-old.” “... the birds have proved skilful at tool use while kept in cage.”),随后作者通过反复的实验证明这种鹦鹉能够依靠视觉线索来识别物体的能力。因此,第27题“Which can be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的答案为“Cockatoos:Skilful Shape-Sorters”。该标题符合原文的主旨大意,Cockatoos和Shape是原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Shape-Sorter与文章中的shape-recognition、shape selection、recognize a shape等为同义表述。
(三)批判与评价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考查批判性思维的试题数量较少,考查角度较单一。近四年只出现了两题,分别为2021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B篇第24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breeding programme?”和2023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B篇第27题“What trend in DIY does the research show?”。该类题考查学生对语篇所讲述事物的评价,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提取关键信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用词情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
例如,2021年全国英语高考甲卷B篇讲述了Port Lympne保护区黑犀牛的保护现状。作者在语篇第1段介绍了该保护区第40头黑犀牛幼崽的降生,使用了“稀有(rare)”一词,随后解释了保护区管理者极度兴奋的原因是黑犀牛在圈养环境下很难生育(“... as black rhinos are known for being difficult to breed in captivity.”)。语篇在第2段中引用管理员的话“She’s healthy ... I have no doubt that the little one will be out...”,说明该黑犀牛幼崽非常健康,对它日后能外出活动充满信心。综合作者所描述的事实、用词、语气以及管理员所传递的信息,可以对保护区内黑犀牛的繁育项目做出评价:非常成功(successful)。
三、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近四年全国英语高考卷(广西使用)阅读理解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英语阅读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分析与推断、概括与构建等高阶思维能力。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高阶思维的内涵和具体考查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出发,系统有序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把握语篇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把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6]。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首先把握语篇的组织结构和主旨大意,然后再梳理语篇的细节信息,深入探究语篇的深层含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高考阅读理解常见文体的语篇结构模式,如:记叙文“拉波夫叙事模式”、说明文“从一般到特殊”模式、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结构等。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熟练使用略读策略,重点关注语篇标题、首尾段和各段落的首句,并依据各类文体的语篇结构模式,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语篇结构。
例如,人教版《英语》必修第二册Unit 1 Reading for Writing部分的文章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该报道讲述了一支中外科学家合作的研究团队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敦煌莫高窟文物图像、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该报道由标题(Headline)、新闻导语(Lead Sentence)和新闻主体(Body)三部分组成。语篇为“倒金字塔”结构,即依据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新闻价值以及读者的关注度等,语篇结构呈前重后轻的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倒金字塔”结构图
该报道新闻标题“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新闻内容,新闻导语“Lanzhou,9 August 2017. A group of researchers and scientist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help increase knowledge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a’s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让读者对该新闻报道的内容要点一目了然。新闻主体部分讲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做法、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等。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语篇行文结构、归纳语篇主旨大意、梳理细节信息之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武汉教师陈磊保护当地文物遗产的新闻报道。笔者通过课件和短视频介绍了陈磊的事迹,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拟出新闻标题“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PHOTOS”和新闻导语“Wuhan,7 December 2023. Chen Lei,a senior teacher,takes photos of old buildings in Wuhan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教师从学生的习作中可知学生已经掌握了新闻报道的语篇组织结构,撰写的新闻标题和导语用词准确,高度概括了新闻主要信息。
(二)关注语篇的行文,培养学生分析推断思维能力
在把握语篇组织结构和主旨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语篇的行文,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和综合等方法梳理语篇的具体内容,分析细节信息对语篇主旨的支撑作用,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语境中理解词汇、句型和引用数据、事实等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观点立场,理解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挖掘语篇的言外之意,探究语篇背后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对语篇的深层理解。
例如,人教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是一篇说明文,阐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庆祝节日的原因。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问题“Why d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celebrate festivals?What do you think most festivals seem to have in common?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What’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estivals?”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篇内容。第1个问题的答案隐含在每一段的字里行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研究语篇细节,从节日产生的起源、节日的庆祝活动、节日习俗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等多方面提炼写作意图,进而得出准确答案。第2个问题的答案在语篇第1段的最后一句话“However,no matter how different they may seem,all over the world,the spirit of sharing joy,gratitude,love,or peace is common in all festivals.”中。笔者针对该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逻辑连词However,以及no matter how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强调各民族节日的共通之处。学生以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感恩节为例,从节日的重要性、节日的准备活动、放假时长、节日食物、庆祝持续时间等方面分析了两个节日的异同(如表2所示)。
表2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Thanksgiving
对第3个问题,可从第4段中作者所使用的褒义词句“made it easier for the public to spend more on gifts for their loved ones”“the increase in spending is good for the economy and public happiness.”判断作者对节日的商业化持支持态度,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语篇的行文结构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推断思维能力。
(三)链式设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采用链式设问的方式,提出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递进的开放性问题,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分析、综合、质疑、推理、反思和评价等方法思考问题,批判性地看待各种思想和观点,理性质疑他人的观点,并合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例如,人教版《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3 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的LIVING LEGENDS是一篇刊登在杂志上的文章,该文介绍了两位著名的运动员——郎平和迈克尔·乔丹的成就和优秀品格,以及他们作为“传奇人物”所起到的模范和榜样示范作用。在读后环节,笔者设计了问题链“What are the standards of‘Living Legends’?”“Who else can be chosen as ‘Living Legends of Sports’?Give your reasons.”“Can the following famous persons be called‘Living Legends’?”“Is a late legend still a‘Living Legend’?Why?”,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第1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明确评定“传奇人物”的标准:某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并能够为他人做出模范表率。依据这个标准,学生开展后续问题的讨论。第2个问题是要学生在体育界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传奇人物”。第3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其他行业中的著名人物能否被称为“传奇人物”,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开展理性思考和评价。学生依据评价标准,认为杨振宁、屠呦呦、钟南山等科学家堪称“传奇人物”,因为这3位科学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而一些有负面新闻的“网红”则不能被称为“传奇人物”。对第4个问题:已故的“传奇人物”能否被称为“活的传奇人物(Living Logend)”?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因为Living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目前在世的”意思,二是指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意思。教师通过开展分析、质疑和评价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教材,高考阅读理解试题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但每篇阅读文章的设问有限,不能完全覆盖高阶思维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讲评阅读理解试题时,不能局限于核对答案、分析解题误区、解读长难句、积累高级词汇和句式,应该模仿高考真题的设问思路,设计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等层层推进的开放性问题链,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深入思考语篇的内容,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在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知识,通过口语表达或英文写作等方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实现阅读能力、语言技能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考查综合能力正向引导教学: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1(07):77-81.
[3]乔辉.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考核心素养探析:基于2019和2020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44(04):27-32.
[4]林燕.英语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设问的误区分析与改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43(07):13-17.
[5]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7.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新教材实施教学实践研究”(2022ZJY1231)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周伟琳)
作者简介:冯亮,1978年生,湖北安陆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外语教学、高中英语教学评价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