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三元三阶三能”牛娘戏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9-27 00:00李巧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8期

摘 要:中职学校“三元三阶三能”牛娘戏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校、企业和行业三者之间的紧密互动与合作关系,通过设定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具备德行、技艺、创新等核心能力。岑溪中专将非遗牛娘戏引入本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三元三阶三能”牛娘戏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政府、学校、地方剧团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实施“基础→实践→拓展”三阶段分层递进培养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行、技艺、创新三项核心能力,有效解决本土非遗牛娘戏传承和本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困境的问题,更好地推进中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和牛娘戏技艺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牛娘戏;非遗传承;“三元三阶三能”;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18-05

教育部、原文化部、国家民委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1],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2]。牛娘戏是岑溪本地最具有代表性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其植根于田野乡间,生活气息浓郁,地方色彩浓厚,戏曲音乐唱腔艺术和表演程式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学术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岑溪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岑溪中专)以音乐表演专业为落脚点,探讨将牛娘戏融入校园教育体系,利用音乐表演专业优势,研究培育牛娘戏戏曲艺人的有效模式,通过建设中职教育地方非遗人才培养的牛娘戏特色课程,打造由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组成的“1+1”牛娘戏教学团队,整合政府、学校、地方剧团的力量,构建三元一体协同育人教学平台,在教学中推行“基础→实践→拓展”三个阶段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德行、技艺、创新等核心能力为目标,构建中职学校“三元三阶三能”牛娘戏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三元三阶三能”模式),由此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培养牛娘戏传承人,丰富地方戏剧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成地方特色中职非遗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更多合格的非遗传承人。

一、“三元三阶三能”模式的内涵

“三元三阶三能”模式以传承牛娘戏文化和培养学生技艺为抓手,整合政府、学校、地方剧团(“三元”)的力量,立足中职音乐表演专业三年制学制特点,推行“基础→实践→拓展”三个阶段(“三阶”)的分层递进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编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德行、技艺、创新三项核心能力(“三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页图1所示)[3]。

“三元”即地方政府为传承牛娘戏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并搭建文艺传播平台,突出学校、企业和行业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互动关系,由学校提供理论教育、企业提供实践机会、行业提供市场需求和标准,促进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使教育资源得以优化整合,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实现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中职学校主要立足音乐表演专业,打造非遗传承人培养教学团队,实施特色课程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培养牛娘戏传承人。学校要通过创建特色社团,吸纳更多对牛娘戏表演有兴趣的学生,为培养传承人打下基础;要联合地方大小剧团组织演出,不断提高牛娘戏品质,推动牛娘戏的广泛传播。地方牛娘戏剧团分布广,融入民间、贴近生活,是学校提高牛娘戏特色师资团队实践能力、培养牛娘戏非遗传承人的坚固平台,更是弘扬和传承牛娘戏文化的重要根基。由政府、学校、地方剧团三方共同参与、协同育人,可以为弘扬地方特色戏剧、传承非遗文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阶”即结合学校音乐表演专业三年学制培养期,推行“基础→实践→拓展”三个阶段的分层递进教学,通过实施牛娘戏特色课程教学,从非遗文化认知、非遗技艺提升到非遗成果展演,培养更多牛娘戏传承人才。阶段性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分阶段、递进式的过程。“三阶”设定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培养目标,注重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由量变实现质变。

“三能”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德行、技艺、创新三项核心能力。中职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围绕能力需求实施教学,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实践锻炼,使学生学会结合新时代文化元素、地方文化特色进行牛娘戏基础创编和表演,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三元三阶三能”模式的实施

(一)“三元三阶三能”模式实施的目标

将牛娘戏融入中职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既符合牛娘戏传承的需求,又契合了音乐表演职业岗位的要求,体现了两者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岑溪中专音乐表演专业从牛娘戏传承和音乐表演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开展本土非遗牛娘戏传承现状调查,以及学习广西同类学校开展非遗传承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邀请相关文化企业和岑溪市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岑溪群艺馆)的牛娘戏专家,召开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确定了音乐表演专业牛娘戏人才培养的实施目标:一是文化传承,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牛娘戏传统文化,使学生深入了解牛娘戏的历史、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二是技能提升,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牛娘戏表演技能,包括唱腔、身段、表情、舞台表现力等;三是素养培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培养具有音乐表演技能和牛娘戏文化知识的音乐表演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非遗牛娘戏技艺,以及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和新时代文化元素进行牛娘戏基础创编和表演的能力,进而满足牛娘戏传承和岗位职业发展的双重需求。

(二)“三元三阶三能”模式实施的内容

1.“三元”:建设政府、学校、地方剧团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戏曲等非遗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构建政府、学校、地方剧团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能够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学校教育资源与地方剧团的专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育人模式,对培养高素质牛娘戏传承人才、推动牛娘戏艺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政府方面,岑溪市政府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的通知》精神,制订了《岑溪市创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岑溪牛娘戏)”工作方案》,采取了全面而具体的措施,从政策支持、设施建设、传承保护、人才培养、活动开展、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为牛娘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推进“两馆一剧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牛娘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展提供优质的硬件设施服务。岑溪市政府深化与岑溪中专的合作,推动学校设置戏曲专业,加大牛娘戏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学校牛娘戏业余团队等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牛娘戏传承人才。另外,政府定期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传承保护新局面,通过创建特色活动推动牛娘戏的发展和繁荣。

二是学校方面,岑溪中专主要立足音乐表演专业,借助政府和地方剧团平台,根据牛娘戏人才培养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如牛娘戏文化理论、唱腔、身段、表演等,通过邀请地方剧团专家进校授课,实施特色课程教学;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非遗传承人培养教学团队,引进高水平牛娘戏人才,同时鼓励教师到地方剧团任教锻炼,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建设牛娘戏教学资源库,将牛娘戏内容纳入学校教材;组织学生到地方剧团进行实践学习与实训,参与剧目排练与演出,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三是地方剧团方面,岑溪中专邀请地方剧团的牛娘戏优秀编导、演员,为学生提供专业示范与指导,传授戏曲表演技巧与经验;结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创作或改编适合学生表演的剧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学校合作举办戏曲演出与交流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促进牛娘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政府、学校与地方剧团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保合作顺利进行;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政府资源、学校教育资源与地方剧团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平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及时调整建设方案。政府引导、学校教育与地方剧团实践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牛娘戏的传承与发展。

2.“三阶”:“基础→实践→拓展”三阶段分层递进培养模式

岑溪中专立足中职三年学制特点,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牛娘戏特色课程,全面推行“基础→实践→拓展”三个阶段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从非遗文化认知、非遗技艺提升到非遗创编与成果展演,从牛娘戏文化基础知识、戏曲技艺训练、创新创编实践等逐级深化教学,建立音乐表演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基础阶段:进行牛娘戏文化知识学习。中职一年级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4]。为了深化音乐表演学生对非遗牛娘戏的理解,岑溪中专在文化德育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中引入牛娘戏文化模块,从理论层面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的认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岑溪中专与当地文艺馆、各大剧团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走出课程,进行牛娘戏实地调研和考察。通过观看岑溪各平台展演的牛娘戏剧目,学生亲身体验牛娘戏的传统文化,增强了对牛娘戏文化的实境感知。此外,岑溪中专开设了牛娘戏文化教学第二课堂,邀请非遗牛娘戏传承人进校园,举办关于牛娘戏文化的讲座和展演。这不仅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聆听牛娘戏传承人讲述牛娘戏文化,而且还能观摩学习牛娘戏的技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和互动,深刻地感受牛娘戏文化。另外,为了进一步推广牛娘戏文化,岑溪中专成立了牛娘戏文化社团,为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接触牛娘戏的机会,有效拓展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是实践阶段:进行牛娘戏技艺训练。在中职二年级阶段,岑溪中专注重将牛娘戏技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涉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视唱练耳、声乐表演和舞蹈实践等课程,旨在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牛娘戏技艺。基于专业课程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牛娘戏的基本功——唱(练声、练唱)、做(又叫“五法”,即手、眼、身、步、法)、念(读白、对白)、打(基本功、毯子功)。将牛娘戏技艺与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增强了课程的文化性和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促进了牛娘戏技艺在学生专业课程实践学习中的普及与传承。另外,岑溪中专还利用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让学生继续加强牛娘戏的表演练习,加深对牛娘戏文化的理解。通过综合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牛娘戏技艺,培养了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是拓展阶段:进行牛娘戏创编实践。针对中职三年级学生,岑溪中专致力于加强学生的牛娘戏展演能力,通过联合地方剧团及利用学校演出平台,为学生提供表演实践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在保持牛娘戏传统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牛娘戏剧目创编,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投入牛娘戏展演。另外,学校还汇编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非遗牛娘戏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彰显了牛娘戏融入音乐教学的价值。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牛娘戏表演的精髓,培养了非遗创新和传承的能力。

3.“三能”:培养学生的德行、技艺、创新三项核心能力

培养学生的德行、技艺、创新三项核心能力是在中职教育中培养非遗人才的关键。德行是从事一切活动的行为基石,也是非遗传承的灵魂。岑溪中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职业教育活动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和村镇的文化演出、公益活动,让他们体验责任与担当,从而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

技艺是非遗传承的实践基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表演技艺,而且要求他们能够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性表演和剧目创编。岑溪中专主要培养学生的牛娘戏专业知识和戏曲表演及创编技艺,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让学生掌握牛娘戏表演的基本功、表演技巧和创编技巧,为未来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做好准备。

创新是非遗传承的动力。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指导下,中职学校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岑溪中专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和新时代文化元素,进行牛娘戏基础创编和表演。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牛娘戏剧目,成长为创新型牛娘戏技艺传承人。

通过全面发展德行、技艺和创新三项核心能力,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而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未来非遗传承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非遗牛娘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三元三阶三能”模式实施的保障

为了保障中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岑溪中专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保障教学团队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培养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岑溪中专音乐表演专业致力于创新教学模式,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组成的“1+1”教学团队,并加大非遗领域教师的培训力度,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专业教师主要由音乐表演专业的专职教师组成,他们负责传授音乐表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遗传承人以岑溪群艺馆的牛娘戏传承人为主,他们负责传授牛娘戏的技艺和文化。具体来说,牛娘戏主要的授课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牛娘戏传承人在讲授技艺时,专业教师辅助讲解音乐表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一个班级或是一门课仅有一位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得以有效衔接,不仅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促进了专业教学团队的成长。教师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开发牛娘戏相关课程,打造牛娘戏特色精品课程,进行地方非遗课程资源库建设。一是在艺术公共基础课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乐理、视唱练耳、声乐表演及舞蹈实践等课程中,采用附加方式保持现有常规课程的基本结构和教学目标,遵循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牛娘戏的文化知识、弦乐器伴奏、唱词、表演基本功等知识;二是在每个教学周开设三节以上牛娘戏特色课程,让学生进行牛娘戏表演和创编的强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了更好地支持牛娘戏的教学和实践,岑溪中专通过建设或改造符合专业标准的剧场、排练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如在教学区域,学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系统和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同时配置戏曲服饰、道具和乐器等教学辅助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牛娘戏的学习和表演,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牛娘戏表演技巧,有效提升舞台表现力。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校政业行”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牛娘戏表演文化传承工作室,建设教学、实习一体化实训基地和服务平台。如岑溪中专与岑溪群艺馆、岑溪市融媒体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发戏曲相关课程,将戏曲历史、表演艺术、音乐创作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徒传承模式,让经验丰富的牛娘戏艺术家指导学生,促进师生深入了解牛娘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岑溪中专致力收集、整理牛娘戏的经典剧目、音乐、表演技巧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数字化保存。这些资料可作为教学资源供师生查阅和学习,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牛娘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由此,岑溪中专与合作伙伴共建数字化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传承牛娘戏做出贡献。

另外,岑溪中专通过举办牛娘戏展演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学生的牛娘戏创编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平台的演出,提升其非遗实践和传播能力;由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联合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牛娘戏元素文创作品设计,申报牛娘戏文创作品专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鼓励教师团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深化产教融合等[3],从而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成果展示与转化平台,促进教学成果的产品化和产权化,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常态化和持续化。

总之,岑溪中专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承担起中职学校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责任,将非遗牛娘戏引入本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有效地解决本土非遗牛娘戏传承和本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困境的问题,更好地推进中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和牛娘戏技艺的有效传承,帮助学生建立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泽,张学敏.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与投入:“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6(1):6-16.

[2]陆欣桐.“双高计划”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路径研究:基于PEST模型视角[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9(4):40-45.

[3]龚瑜.非遗语境下高职艺术设计“三元、三创、三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3):107-112.

[4]洪燕,程志山.浅析“工”和“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承教育之功效[J].陶瓷研究,2019,34(2):73-7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非遗视域下中职学校‘三元三阶三能’牛娘戏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3A012)的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

作者简介:李巧,1979年生,广西岑溪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遗技艺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