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教师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教学为例,依托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寻找发展桑蚕之地、探析发展桑蚕之因、探寻桑蚕发展之变、思考桑蚕发展之路等策略,挖掘区域乡土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地理区域特征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区域认知;高中地理;课例设计;“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131-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1]。区域认知指的是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从而将复杂的地理环境进行分类,是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途径。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空间观察,认识其位置、特点,并对其与地区之间的互动进行分析、科学预测,有助于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2]。为此,笔者选取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的乡土地理资源,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为例,围绕影响河池市宜州区桑蚕养殖区位因素这一核心问题,从河池市宜州区桑蚕养殖出发,分析桑蚕养殖特征及差异,将不同区域的桑蚕养殖进行联系对比,制定出促进桑蚕养殖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桑蚕特色产业以促进河池市宜州区的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区域认知,学会综合分析,建立良好的“人地”观念,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一、学情分析
地理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当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育教学重点研究课题,也是高考考查重点。高考地理试题基于不同类型的区域,从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区域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学会运用地理核心思想、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在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观念。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精力充沛,兴趣浓厚,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地理学习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本节课选取中国桑蚕之乡——河池市宜州区的桑蚕养殖作为案例,提供相应的素材和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设置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的问题链,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培养其区域认知素养。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认知方面,引导学生定位区域位置——河池市宜州区,分析区域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区位影响;二是综合思维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农作物生长习性,说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三是人地协调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学生通过分析河池市宜州区的特色农业,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掌握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教学难点是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寻——桑蚕之地
教师开启图新地球软件,定位到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引导学生通过软件观察河池市宜州区农作物的大致情况;通过课件展示由学生绘制的2021年河池市宜州区农作物种植面积柱状图(如图1所示),开启本节课的教学。
教师讲解农业的概念,由农业概念引出当地人民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了解“桑蚕产业在河池市宜州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播放河池市宜州区桑蚕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相关视频。
教师提问:河池市宜州区作为“中国桑蚕之乡”,有着很多特色产业,为什么要选择桑蚕养殖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柱产业?
【设计意图】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图新地球软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直观感知河池市宜州区的地理位置,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创设真实情境,便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绘制农作物种植面积柱状图,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河池市宜州区农作物的了解,培养地理实践力;借助河池市宜州区桑蚕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区域位置,引发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析——桑蚕之因
教师首先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决定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次,讲解农业区位概念,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农业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最后,出示探究活动一并引发学生思考。
【探究活动一】根据材料一,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两个问题。
材料一:宜州区位于桂中偏西北部,地处河池市东部,属半山半丘陵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境国道323线、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
桑树喜高温、多湿、强光照环境,桑蚕正常发育的温度为20℃—30℃,温度升高,龄期缩短。宜州区一年内约有225天左右的时间适宜桑树生长(如下页表1所示),利用宜州区的热量优势,可满足一年9个批次的蚕饲养。
为了更好地发展桑蚕业,宜州区积极引进桑蚕优良品种,推广和引进“三倍体”、桂桑优系列等桑树优良品种,“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等优良蚕品种,同时加大桑蚕技术研究推广应用。
截至2020年5月底,宜州区开展桑蚕养殖技术培训122期,并对参加培训的部分农户适当给予补助资金。宜州区还推广全国领先的机械、省力化桑蚕养殖技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经济效益,激起蚕农的养殖积极性。
问题1:分析宜州区选择桑蚕养殖的优势气候条件;
问题2:分析宜州区选择桑蚕养殖的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结合材料及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1)根据桑树生长习性、光照年均日照时数和日均光照数以及降水量,可知宜州区光照强、热量充足、降水多,适合桑树生长,可以为桑蚕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2)由表1可知,宜州区温度适宜,有利于桑蚕生长发育,桑蚕产量高;(3)宜州区一年内约有225天时间适宜桑树生长,说明桑树生长期长、热量充足,桑蚕可养殖批次多;(4)由宜州区的地理位置可知,宜州区地理位置优越、地价低、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5)宜州区开展桑蚕养殖技术培训和引进优良品种,说明了桑蚕养殖户技术水平有了提高。
学习小组讨论展示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宜州区桑蚕养殖有光照、热量、降水、温度、生长期等方面的优势气候条件;桑蚕养殖还有地理位置、土地租金、劳动力、交通、技术、机械化水平、市场、政策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设计意图】在小组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宜州区的图文材料中,提取农业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信息,归纳区域特征,从区域特征综合分析不同时空背景下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宜州区地理事物的了解,掌握宜州区桑蚕产业的特征及差异。
(三)探——桑蚕之变
河池市宜州区桑蚕养殖有众多优势条件,不可避免也会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对此,教师出示探究活动二,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二,找出河池市宜州区桑蚕养殖自然条件中的不利因素。
【探究活动二】根据材料二,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材料二:桑树快速生长期需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否则会影响秋蚕的生长,所以蚕农在7、8月干旱时会及时引水灌溉桑树。桑园秋冬灌溉为了防止秋冬干旱时桑树遭受低温冻害;建集水池排水沟,能同时起抗旱、排涝双重作用。
为了提高桑叶产量,蚕农选择气候条件较好的大中型水体附近或坡地逆温层等背阴、阳坡地点建设桑园,适当增加局部热量,增加桑叶生长期;利用山地丘陵修梯田,梯田内进行等高栽植,从而增加抗旱能力。高温干旱出现时,要及时除草浅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入冬前,增施有机农家肥,培好土,以提高土壤肥力;或是在冷空气来临前在桑园上风口点草木灰驱霜,使桑树能安全越冬。对于夏蚕饲养,要注意在蚕室外搭遮阴篷、开放门窗、通风换气,降低高温、高湿对蚕的危害。蚕农会根据桑蚕不同的阶段,合理控制养殖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情况。
问题3:结合材料,说明河池市宜州区通过改造哪些不利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中国桑蚕之乡”。
教师根据材料二适当讲解如何改造不利自然条件。
教师提示:人类对地形、光热等自然因素的改造会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则会间接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师出示探究活动三,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三探究宜州区桑蚕养殖的社会经济因素。
【探究活动三】根据材料三,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材料三:“东桑西移”是指我国将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随着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省区经济的发展,土地租金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致使东部蚕桑产业生产规模逐年下降,而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广西处在原料生产及销售阶段,很多高附加值的丝绸产品大部分还是在东部进行加工。丝绸产品适合现代时尚绿色和环保的服饰需求,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对蚕丝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加大,桑蚕养殖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加上国家政策引导和相应的资金补贴,宜州区顺势承接东部桑蚕产业并快速发展起来。
问题4:请根据材料三,分析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使得东部(江浙一带)桑蚕产业选择转移到广西河池市宜州区。
教师先讲解我国东部地区桑蚕产业发展历史,然后根据数据得出东部地区桑蚕产业的发展呈现衰退萎缩状态,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此延伸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
教师总结: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紧缺,致使桑蚕产业规模不断下降,而宜州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宜州区产出的桑蚕产品大部分运往东部地区进行加工,说明宜州区交通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加上国家政策倾斜,有了相应资金补贴,以及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使得桑蚕产业由东部向宜州区转移。
教师提问:桑蚕养殖由我国江浙地区向广西河池宜州区转移,是因为东部地区的气候不再适合桑蚕养殖吗?通过分析宜州区桑蚕养殖的不利自然条件改造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有劳动力、交通、地租、科技、市场政策等。
结论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人类可以运用相关技术进行适当改造,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设计意图】通过对“宜州区桑蚕养殖的不利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使得中国桑蚕产业由江浙地区向宜州区转移”的分析,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构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思维框架,结合真实的情境材料,学会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通过对不同区域桑蚕产业之间的差异明确区域联系,学会从区域角度综合分析区域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四)思——桑蚕之路
【探究活动四】小组合作探究河池市宜州区桑蚕养殖今后的发展方向。
教师提示: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河池市宜州区才能够顺利承接东部地区桑蚕产业并快速发展起来,从而带动蚕农脱贫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问题5:河池市宜州区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经验分享交流会。请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各小组利用平板搜集对应角色的相关材料,并根据所找到的材料组织代表发言分享。
学生经过学习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总结形成以下建议。
(1)河池市宜州区的蚕农代表分析桑蚕养殖对当地的影响:蚕茧价格不稳定,我们可以借助“金字招牌”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中国桑蚕之乡”河池宜州闻名于世。
(2)河池市宜州区乡村振兴干部代表:针对生产技术不严格的问题,要发展“蚕茧—蚕丝—丝绸‘茧丝绸’”及“桑—菇—肥”模式,延长产业链,走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提高生产技术专业性;要巩固拓展桑蚕养殖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要开展有关综合循环利用的座谈会,继续推进桑蚕养殖综合循环开发利用、保护生态。
(3)广西乡村振兴负责人代表分析桑蚕养殖的未来发展:要发展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教师总结:河池市宜州区的桑蚕养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一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搜集对应角色的相关资料,进行展示分享,深入了解桑蚕产业对宜州区发展的重要性,拓展对宜州区产业发展的认知,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引领深度教学。
四vfmrOp/mTP064ZMsy+xMGO7U5U6AjygWuPs/+zc3sws=、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节课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案例展开教学,素材丰富、形式多样,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问题链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厘清区域认知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区域认知素养对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色产业,领悟知识背后隐藏的原理和规律,学会利用原理和规律进一步分析新的材料,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点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河池市宜州区的区域乡土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利用,使合理、有趣、典型的乡土教学资源展现了生活中的地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增强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提升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励学生立志成才,用实际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罗仁宏.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案例探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3.
(责编 杨 春)
作者简介:黄越烯,1987年生,广西博白人,本科,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