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相关配套的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的供给显得尤为关键。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中职学校应当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深化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此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引入5E教学理念,即注重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个关键环节,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提升课程育人效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我们期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5E教学模式;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89-06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新能源汽修专业)作为近年来中职学校新开设的专业之一,目的是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和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新能源汽修专业是新兴专业,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尚未达到预期水平。为此,笔者近年进行了运用5E教学模式开展新能源汽修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5E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等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系统地进行学习,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质量。
一、“5E”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5E”教学模式是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最早应用于生物学学科的教学,后因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受到教育界高度关注。“5E”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分别为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1]。5E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吸引,是5E教学的起始环节。这一环节与常规教学的导入环节相似,通过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阶段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探究,是5E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是将学生在上一环节产生的认知冲突作为探究的对象,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形成新知。解释,是5E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探究学习成果进行分享提供表达机会,通常以交流、汇报等形式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场景中进一步内化知识,加深对问题、现象、原理等的认知。迁移,是5E教学的延伸环节。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迁移学习、迁移练习,促使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将新概念与已有概念联系起来。评价,是5E教学的结束环节。这一环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身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使教师对教学效果有清晰、客观的认知,便于后续教学的改进和优化。
21世纪初,我国引入5E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2]。在本土化教学改革与应用研究中,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张新红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中,指出5E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为专业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3];李善吾提出将5E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能够鼓励学生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验来掌握知识[4];于佳威将5E教学模式运用到青少年散打教学训练实践中,不仅提升了散打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散打学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
将5E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职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教学,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首先,该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该模式“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的循环结构,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的相关问题持续深入探索,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其次,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在探究、解释、迁移等环节中,学生将参与实操或实验,在持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加强技能练习,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和实际操作等能力。最后,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小组合作、课程思政等教学方法在5E教学模式中有着重要地位,这些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遵守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二、利用5E教学模式开展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
新能源汽修专业是培养新能源汽修专业人才的核心专业,致力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为具备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检测、维修、售后服务与业务接待等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利用5E教学模式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该模式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实操活动的中心地位,同时凸显学习的探究性与实践性,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与技能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并帮助学生建构新概念与新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确保各学习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形成“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的完整教学流程。
(一)吸引: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进入学习场景
在5E教学模式中,吸引作为首要环节,对教学而言至关重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鉴于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属于工科领域,其内容较为枯燥且富有挑战性,对思维能力、自控能力尚待提升又喜好追求新事物的中职生而言,其吸引力相对有限。因此,在5E教学的吸引环节,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精心设置生动、有趣且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其对新旧知识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兴趣。
如,在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以新能源汽车自燃现象为案例,吸引学生进行探讨。在新能源汽车自燃的显著成因中,电池故障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采用此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提出“新能源汽车为何会发生自燃”的疑问,学生普遍从电池热失控、外力撞击导致的电池损伤、电池设计缺陷等电池故障角度进行思考,部分学生也提及了线路短路、高温环境等外部因素。通过学生的回答,笔者了解了他们对电池故障引发火灾的初步认识,并让他们确认了电池故障作为新能源汽车火灾主要诱因。随后,笔者播放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电池故障起火事故的现场视频和新闻报道,使学生能够在直观、动态的画面中观察新能源汽车从正常状态到起火的全过程,并引导他们重点关注电池故障。同时,笔者结合视频案例,对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故障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起火背后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引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修与电池管理系统检修等核心学习议题。如,由电热失控引发的起火,其常见情况包括夏季高温下汽车长时间行驶或爬坡、城市拥堵时汽车频繁启停、动力电池长时间工作等,主要表现包括车内异常气味、烟雾、仪表板过热警告、车辆启动困难或振动明显等。
鉴于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普及,以及学生可能已经对新能源汽车自燃现象有所耳闻,笔者便将新能源汽车起火的场景融入课程教学,以此设计问题情境。此举旨在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进入相关学习场景,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笔者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增强情境画面的生动性、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探究:“支架式”支持引导,推动学习探究走向纵深
在5E教学模式中,探究环节作为第二个重要步骤,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与掌握关键技术技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不应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以新能源汽车为实际操作对象,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检测与维修技术。在5E教学的探究环节中,教师应当明确区分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以理论学习及现场观摩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新能源汽修实训室与实操设备的优势,设置具体的检测与维修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确保知识能够深入脑海、铭记于心。在整个任务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观察者、协助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支架式”的支持与引导,这对确保学习效果与效率至关重要。
首先,在设置探究任务时,教师需严格遵循“最邻近发展区”的原则,确保任务难度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修为例,学生在进行此探究任务前,已经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知识、电学原理、机械制图及高压安全等必要知识。基于此,笔者安排学生在深入学习动力电池类型与性能分析、电池管理系统(BMS)功能理解、故障诊断理论等理论课程后,进行“动力电池短路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探究任务。选择电池短路这一常见故障作为探究任务,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电池短路现象有所了解,且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电路基础知识,这样的内容易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确定探究任务是“支架式”引导教学方法的首要步骤,也是教学预热的关键阶段,旨在有效引导学生进入与学习任务相关的问题情境。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独立进行探究,教师则要根据特定的任务,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提示与指导,包括为学生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以及提供所需的操作材料。以“动力电池短路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探究任务为例,笔者先是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并介绍外观观察法、电压测试法、温度检测法、电流测量法等常用的诊断方法。随后,笔者通过现场教学示范或播放操作演示视频,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在实操环节,笔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如高压绝缘手套、安全帽、护目镜等,以及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报废动力电池、电阻器、导线、万用表等,供学生分组进行动力电池短路故障排查实验。在此过程中,笔者进行现场巡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或给予学生提示。实验结束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短路的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包括电压下降迅速、蓄电量明显减少、电池外壳变形、电解液异常等。
在探究任务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开展“支架式”支持引导的力度,始终以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为核心考量因素。面对学生在任务探究中遇到的显著困难,笔者会适度增加“脚手架”的构建,通过提供更为详尽的提示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障碍。然而,在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时,笔者则会逐步减少直接提示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解释:提供表达机会,让学生在解释中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
解释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处于探究环节与迁移环节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或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重要环节。在完成探究任务后,学生通常处于全新的学习情境中,对新知识的感知尚不深刻。如果没有有效手段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就难以将新知识内化为个人经验与认知体系。常见的学生解释形式包括小组内的个人发言和班级内各小组代表的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审慎评估学生的解释是否具有逻辑性,并鼓励学生基于既有知识、经验及探究过程与结果,对知识原理进行阐述。若学生解释出现偏差或推理面临困难,教师可借助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理解,甚至纠正学生既有的错误观念。
如,在完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短路故障诊断与排除实验后,针对常见的电池外壳变形、电压骤降、蓄电量显著减少、电解液异常等现象,笔者专门设计了“解释”环节,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增进学生对动力电池短路故障原理的理解。首先,各小组需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实验结果汇报,如A小组汇报本组通过万用表检测到电池电压较正常水平显著下降,据此推测是由短路引发的电流异常增大,导致电池无法维持稳定的电压输出。随后,笔者根据各组的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和探讨,例如针对A小组的汇报提问:是否存在非短路因素导致动力电池电压异常的可能性?这一提问旨在引导学生围绕电池电压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与阐释。最后,笔者全面梳理各类故障现象及其成因,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动力电池短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原理及方法。
在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通过解释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新能源汽修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新概念的理解程度,而且也为后续5E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迁移:加强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5E教学模式中,迁移环节作为第四个关键步骤,旨在深化和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特别是在新能源汽修专业教学中,这一环节对技术技能的培养尤为关键。当学生掌握了新概念、新知识后,教师需要采取相关策略构建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问题情境。这一做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新的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能够利用新掌握的概念和知识解析问题原理,并依托技术手段有效解决这些问题。5E教学模式中的迁移环节,实质上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拓展训练来实现的。这些拓展训练不仅涵盖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同类知识点的问题情境,而且包括了依据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而创设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有机会回顾和深化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两个主要环节开展拓展迁移训练。首先,通过引入新问题推动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动力电池的内短路故障检测与维修”为例,完成教学后,笔者提出新问题:“如何准确区分动力电池的内短路与漏液故障?”随后,笔者提供具有内短路和漏液故障的电池样本,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外壳、气味辨别、试纸测试和电压检测等方法,深入理解和区分两种故障的不同之处,从而有效解决新问题。接着,笔者设计知识拓展迁移的练习,旨在基于现有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描述一个宏光MINIEV充电后启动动力不足,仪表盘显示电池电量低,但排除电线破损或接触不良后,发现电池内阻过高”的情境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导致故障的原因。学生在新知识的启发下,聚焦“电池内阻过高”这一关键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电池主控制器内部电子元件损坏,从而准确诊断为动力电池故障是由主控制器内部故障导致的。这一训练过程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评价:实施多元化评价,提高知识建构的效度
首先,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去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教师,学生则作为被评价的对象。此种方式是教师对教学效果或学生学习成果的简单总结,可能出现主观、片面的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鉴于5E教学模式着重核心概念的构建,教师需对核心概念建构的效果进行重点评价。在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中,为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教师应对评价主体进行拓展。评价主体中不仅要有教师,还应包括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其他主体,如课程督导、学生、用人单位相关管理人员等。这些评价主体的参与对学生改进学习模式、深化核心概念理解具有显著作用。具体而言,学生自评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反思自身在新能源汽修知识原理及技术掌握方面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学生互评,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中,通过近距离观察同伴的操作情况,能够全面反映其他同学的学习现状,提出具体建议。此外,企业导师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代表,其评价尤为关键。邀请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评价,他们的评价反馈直接反映了行业需求,有助于学生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建构。
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当前,针对中职学校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师需要强调实操技能的重要性,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技能型汽修人才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考核中增加实操技能考核内容的比例。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布置模拟实操或现场操作作业,确保学生每学期不少于三次的实操机会,并将平时成绩的占比提升至40.00%至50.00%,从而有效增加学生的实操机会,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不应仅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查,还应进行道德品行、学习态度、方法策略、能力品质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考查。这样的综合评价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最后,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新能源汽修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已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水平。为确保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实际需求,中职学校必须摒弃单一的评价手段,转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在类型上,包括横向评价、纵向评价、自主评价、合作评价、综合评价及鉴定评价等;在形式上,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以及成长记录等。只有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评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全面、公平、合理与准确,从而驱动学生主动反思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下一个学习阶段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主动探究、参与解释并积极练习,从而实现5E教学模式的良性循环,为新能源汽修行业培养更多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如,笔者将“动力电池单体故障维修”这一内容的三维评价目标设定如下:一是知识目标,确保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动力电池单体故障的基本类型、故障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为后续的维修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技能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准确识别动力电池单体故障、深入分析故障原因以及高效进行故障维修等技能,以满足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三是态度目标,强调安全操作在维修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确保维修工作的高效、安全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动力电池单体维修中的电池拆装、故障诊断、模块更换等操作对技术精度要求较高,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电池损坏或人身伤害,因此,笔者要求学生精准掌握这些技术难点,以提升其专业性和工作安全性。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笔者设定了以下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占20.00%,包括出勤和作业各占10.00%;理论考试占40.00%,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形式;项目考核占40.00%,由学生、任课教师、专业教学秘书、企业导师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这一考核模式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检验,又强调实践能力的评估,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环节是5E教学的关键总结阶段,旨在客观评判教学效果,并对前四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进行自我提升。同时,教师也能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与教学建议,持续优化5E教学模式,确保各个教学流程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三、采取5E教学模式实施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为了检验在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实施5E教学的效果,笔者设计了一份较为详尽的调研问卷。调研过程中,笔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发放了330份问卷。笔者回收了312份问卷,回收率高达94.55%,其中,教师问卷占比为7.69%,共计24份;学生问卷占比为92.31%,共计288份。所有回收的问卷均符合调研要求,有效问卷率为100%。
问卷调研聚焦5E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中的成效,以及师生的态度与建议。如,在关于“是否了解5E教学模式”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18.9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有81.09%的学生表示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这一结果表明,仍有部分学生对5E教学模式缺乏足够认识,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该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率。在“是否认可教师的5E教学实践过程”的调研中,有89.93%的学生选择了“比较认可”或“非常认可”,有10.07%的学生则表达了不认可的态度,主要是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教学风格较为呆板缺乏趣味性等。针对“是否认可5E教学模式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中的效果”的调研,结果显示,仅有4.17%的学生表示不认可,理由是对自身学习帮助有限、流程复杂且耗时、操作难度高等;有95.83%的学生则给予了积极的认可,这表明5E教学模式在新能源汽修专业的教学中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在收集师生对5E教学模式改进建议的调研中,学生普遍建议增加探究环节的操作材料和场地,以及加强实验环节的安全保障。教师则强调要加强实训室和实训设施的建设,以提供更加安全的实训环境。这些建议均指向了新能源汽修专业实操性项目的危险性,表明在5E教学模式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与安全保障措施。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行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业态,对专业的检修人才需求较大。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大部分中职学校开设新能源汽修专业,也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将5E教学模式引入中职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然而,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学生对5E教学理念的认知不够深入。这无疑限制了5E教学模式在学生群体中的有效实施。其次,教师对5E教学模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5E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许多教师可能还未完全达到这一要求。再次,学校在保障5E教学模式顺利实施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环境的优化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中职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加强实训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还应加强安全保障建设,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最后,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5E教学模式的认知和接受度,使其能够在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为5E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推动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笔者通过引入5E教学模式开展了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实践研究结果表明,5E教学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首先,5E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和投入。其次,5E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次,5E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5E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因此,5E教学模式在新能源汽修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5E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波,孟丽红.STEM教育理念下“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4):53-56.
[2]王颖.5E教学模式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3.
[3]张新红.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DNA复制”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8(9):14-17.
[4]李善吾.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5E”教学模式有效路径研究[J].汽车维修技师,2024(8):104-106.
[5]于佳威.5E教学模式在青少年散打教学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GXZZJG2023A029)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蒙秀溪)
作者简介:谭光旭,1981年生,广西德保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