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边城》教学例谈

2024-09-27 00:00占远秀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8期

摘 要:为了响应高中“三新”改革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要求,北海市合浦廉州中学创建“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以《边城》教学案例分析“五导”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五学”教学策略的实施,强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提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德智共进”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边城》;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80-04

近年来广西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关注问题情境的设置,让课堂具有互动、启发、探究和体验等特征,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基于此,北海市合浦廉州中学(以下简称廉州中学)依据119年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教学实际和办学条件,总结前一轮课改创建的“体艺齐飞、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得失,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2017年版各学科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创建了“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让新课改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实现“德智共进”的教学目标。

一、“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学的方式取决于教师教的方式,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教的程度,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的模式才能彻底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基于此,廉州中学创建并积极推行“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式包括“导入→导学→导论→导思→导达”的“五导”活动和“学闻→学讲→学议→学悟→学用”的“五学”活动,通过“激情→感知→理解→深化→运用”的认知过程和“心智启迪→心智发展→心智形成→心智碰撞→德智共进”的课堂流程,促使学生“有启而发→有问而答→口欲言而能言→智明而行无过→立亦达而学成”。

“五导”活动强调教师要科学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具有问题导向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过程赋能,让“导入、导学、导论、导思、导达”过程丰富并且形式多样,为每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开发和培养。“五学”活动强调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导学案提前准备好课堂学习资料,预习到位、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有独到的个人见解,参与活动的目的明确。

二、“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及课堂变化

“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问题导向式情境的设置,通过逐层深入的导学活动,让学生心智从“启迪、生长、生成、碰撞”到“德智共进”,促使学生能力逐步形成,从“有启而发”“有问而答”到“口欲言而能言”“智明而行无过”,最终实现“立亦达而学成”。下面以高中语文《边城》教学为例,具体分析“五导五学、智慧共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设置“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启而发”

“五导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利于学生“有启而发”。比如在教学沈从文的《边城》第三课时,教师创设了“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其在“导入—学闻”环节是这样设置的:“沈从文先生用他那如诗如画的笔调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良善、淳朴、安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式的美好世界,我们已经用了两节课时间初步感受到了西湘干净、清澈的优美以及和谐、传统的风俗美。下面我们借助一个关于介绍风俗美的短视频回顾课文内容。”介绍《边城》故事梗概的视频文字解说如下:“有人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座就是沈从文的《边城》。如果说《围城》写的是看不清道不明的人生百态,那么《边城》写的则是令我们心神往之的田园牧歌。在这片世外桃源里,沈从文先生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构建了景美、人美、情亦美的纯真世界……”

教师借助视频材料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营造了学习课文的美好氛围,对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作了情感铺垫,学生表现欲望变得强烈,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也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把问题引到关键知识上,使学生达到“启”的境地,做到“有问而答”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设置要把问题引到关键知识上,关注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攻破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沈从文《边城》教学中,“导学—学讲”这个环节是这样设置的:“小说《边城》的帷幕徐徐拉开,带我们走进一个桃花源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沈从文的脚步,看看在这个桃花源式的世界中他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人和事。”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下,通过互动和探究,能够梳理该文的情节结构是“从今年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一年前的端午—今年的端午”,并能结合文章的情节结构概述故事情节:两年前的端午,老船夫祖父带翠翠去城里看龙舟赛,偶遇捉鸭子高手傩送,两位此前从未见面的年轻人经过简单对话交流相互有了好感,而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兄弟两人决定按照当地风俗用唱山歌的方式决出胜负,但在决赛的晚上哥哥天保独自驾船外出后出事了,弟弟傩送因心怀愧疚也外出远行了。不久后,祖父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独守渡船,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导学—学讲”环节,学生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的引导下,达到“启”的境地,做到“有问而答”,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做铺垫。

(三)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表见解,做到“口欲言而能言”

“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关注情景的生活性和运用性,设置的问题情境对解决问题有帮助,能从多角度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能针对问题踊跃发表见解,做到“口欲言而能言”,在自主探索和同伴互助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能力。这个环节是体现新课改“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边城》“导论—学议”环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沈从文先生用抒情化的语言和田园牧歌式的笔触书写《边城》,请同学们在阅读此课文后开展小组讨论,具体说说从课文中哪些句子感受课文的人性美?”学生主动参与,借助同伴互助和合作探究,深入阅读课文和思考问题,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品味人性美,获得审美体验:这里有凡帮助人远离患难,即使到了八十岁也还是把它当作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他还给翠翠祖孙送鸭子、送粽子;这里有善良、热情的摆渡人祖父,五十年来默默摆渡,却不求任何回报;这里有与翠翠素未谋面却深夜拿着火把送翠翠回家的陌生人;这里有淳朴善良、重义轻利、豪爽仗义的乡邻。文章表现了翠翠与傩送、天保之间的纯真爱情,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情,祖父与乡亲、邻里之间的醇善之情……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乡情的淳善、亲情的醇厚和爱情的纯真,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发表见解,做到“口欲言而能言”。

(四)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思维碰撞并产出思维成果,实现“智明而行无过”的学习目标

“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在“导思—学悟”环节要有再创造和补充修正,学生在积极思考和解难释疑过程中,发生思维碰撞并产出思维成果,对已有知识基础进一步补充和修正,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实现“智明而行无过”的学习目标。因此,这个环节应该是整堂课最精彩的部分。

例如《边城》教学中的“导思—学悟”教学环节是这样设置的:“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主人公翠翠,沈从文在翠翠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这个十五岁少女偶然间与天保、傩送兄弟相遇,掀开了爱情的朦胧面纱,由此展开的唯美爱情故事正是小说特别吸引人的部分。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翠翠这种朦胧的爱的情愫的?”

情境问题摆出来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从课文“沉默”的三个细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翠翠……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但是另外一件事……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在误会解除后,翠翠的心门悄然开启,埋下了一个人的影子;先前是跟祖父使小性子不作声,此时的沉默是因为这意外而甜蜜的相遇,沉默的翠翠从此告别童年,走向少年。三处语言上的“沉默”,却是心理上的潮涌。学生能够借助“翠翠去欣赏迎亲队伍上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和“坐在船头听祖父吹《娘送女》曲子”等细节描写来理解翠翠对纯真美好爱情渴望的心理活动。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发生思维碰撞的关键环节,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学互动、思维对话和严谨论证的过程,最终产出思维成果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整堂课最精彩的部分。

(五)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实现“立亦达而学成”的教学目标

“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在“导达—学用”环节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设置的检测问题能够检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既要检测学生对必备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又要检测学生学习后是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且问题情境还要具有应用性。在“导达—学用”环节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和呈现出来的答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和知识迁移等方面的情况,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检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价值取向,实现“立亦达而学成”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边城》“导达—学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堂练习:翠翠生长在山美水美人亦美的边城,天真烂漫、野性天然,是一个情窦初开的乡野少女,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爱与美的化身,然而她未能如我们所愿一直美下去。天保退出竞争,外出闯滩遭遇不幸;傩送负疚出走,不知归期;老船夫抑郁而终;翠翠只能孤独等待。这么美丽的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尾,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呢?师生通过讨论释疑后明确,沈从文创造这场爱情故事,始终没有安排“小人”从中作梗,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船总与祖父的好心、善良不凑巧,兄弟两人都对翠翠有好感不凑巧,祖父喜欢天保与翠翠喜欢傩送不凑巧,船总封建迷信与祖父担心翠翠重走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不凑巧,命运的偶然性与精神的孤寂封闭不凑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用“我认为《边城》是……”的句式描述学习课文后的体会,通过学生呈现的答案检测学生积累构建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对作品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学生在个人思考基础上,借助同伴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明确小说创作的目的是希望用作品留住人情美和人性美,促进学生活跃思维、碰撞思想,在获得知识和提高学科素养的过程中也获得情感体验,实现“德智共进”的教学目标,实现“立亦达而学成”的教学效果。

(六)在课堂延伸环节中强化所学知识,增强情感体验

“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在课堂延伸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动力,强化知识体系建构和情感体验。例如在《边城》课堂延伸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根据这个优美而又不悖呼人性的故事改编的歌曲《等等等》:“……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借助歌曲创设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体验:纯真而善良的翠翠,因为对未来充满期待而乐观自信,因为心中有爱而更加执着坚强,把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求演绎成自然牧歌。翠翠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的这个人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一辈子不回来了,但是只要有希望就有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力量。通过这个课堂延伸环节,不仅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情感体验。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增长知识,收获情感体验,建构新的知识和情感体系。

三、“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模式引发的思考

基于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廉州中学在课堂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任课教师需反思的问题

教师需要思考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并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高质量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手段,“五导”环节要清晰;在问题导向的教学中及时转换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贴心导师;设置的教学环节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安排针对性强且“五学”环节落实有效的课堂检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展示交流和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表达;及时采取积极多样且有鼓励性的评价方式,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学生应提高的能力

没有思考学习就难以深入,“五导五学”课堂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且往往需要分组解决问题,需要同伴互助,需要个体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倾听能力。问题导向的教学需要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管理者应思考的问题

任何教学改革都会有阻力,廉州中学“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教育改革和政策变化可能会对基于问题导向式情境教学产生影响,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动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计划,以确保教学方法与教育改革和政策保持一致;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教师按照要求进行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还需要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开放和包容的教学文化和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尝试和相互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学校或组织拥有必要的技术基础设施,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学习机会,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来支持基于问题导向式的情境教学;在推动创新的同时,确保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需要管理者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和稳健的决策能力;制定包括针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等考核指标的课堂评价制度,实现教学设计的前瞻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从中体验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总的来说,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廉州中学基于问题导向式情境设置的“五导五学、德智共进”课堂教学模式,在“五导”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五学”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师努力向“五导”的角色转变,学生主动参与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实现全面发展,从而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必备品格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实现“德智共进”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师生未来发展,也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责编 周翠如)

作者简介:占远秀,1967年生,广西合浦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