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议论文写作常见概念不明确、论据不充分、观点缺乏推理、论证不深入等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入逻辑思维的同一律、充足理由律,可增强议论文的严谨性、逻辑性和说服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基于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的教学需要,教师可从逻辑思维出发开展写作教学:运用同一律,引导学生审题精准、说理有序;运用充足理由律,确保论证合理、说理充分。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同一律;充足理由律;写作教学;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77-04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作文材料,也进行了许多写作练习,但距离写出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高质量议论文还有距离。造成写作“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逻辑思维的欠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4个核心素养和18个任务群,“逻辑的力量”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而这一任务群又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紧密相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思维成长、审美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都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所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学逻辑可以把握事实真相,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这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也是高中阶段议论文学习需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基于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和逻辑学教学的需要,本文从逻辑思维出发提出写作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的概念及应用价值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规律确保了思维的确定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充足理由律通常表述为“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做出判断或推理时,必须提供充分的依据或理由来支持我们的论点。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在议论文写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确保议论文的严谨性、逻辑性和说服力,使文章能够清晰、准确地阐述观点并赢得读者的信任和认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与逻辑、推理、论证有关的知识性内容较多,本文讨论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让议论文说理更有力。
二、运用同一律,引导学生审题精准、说理有序
(一)审题精准
在学生习作中,偷换概念、转移话题的情况很常见。如果能遵守同一律,学生就更容易找准写作切入点,作文就不容易偏题。教师坚持对学生进行写作内容与命题材料的概念保持同一的训练指导,有利于学生精准找到议论文切入点。
训练1:运用逻辑规律判断以下写作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016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学生展示习作中心内容:
生1:谈论“生活中的评价”。
生2:谈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梵高创作的《向日葵》”的意义。
生3:谈论“该不该评价他人的生活”。
生4:谈论“评价他人的生活有哪些意义和价值”。
材料要求针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进行思考,生1将重点放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评价,扩大了材料话题的内涵,把“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一举动泛化成“各种评价”,理解有偏差,违反了同一律。生2将袁隆平的研究、梵高的创作直接当作“他人”的生活,缩小了概念内涵,造成审题不清,违反了同一律。生3、4的理解是正确的。优秀拟题示例(都恰当地体现了与材料的同一概念关系):
①“用独立与理性,摆脱评价浪潮”
②“恰当言论,为他人添彩”
③“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两个“世故”巧妙“违背”同一律,用语言趣味吸引读者)
(二)说理有序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常存在概念使用不一致的情况,在论述过程中从一个概念突然跳到另一个与之不直接相关的概念而不自知。这就违背了同一律,造成说理无序,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难以跟随作者的思路并理解其观点的合理性。教师可以创设在写作中充分考虑事件情境的氛围,设置不同情境,引导学生阐释不同情境下的概念内涵,对所使用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让学生真正懂得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同一”,论据也与之一致,会让说理更准确、更有序。
训练2:运用逻辑规律判断以下写作内容是否清晰。
(2016年上海黄浦区二模作文)“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唯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苦……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作。
学生习作文段:
生活中的碰撞让我们看到很多美好。廉颇曾对蔺相如轻视不满,两人的碰撞让旁人心惊胆战。但最后,两人却成为刎颈之交。司马光退居洛阳,结识了邵雍,二人都反对王安石新法,但表现形式不同。随着交往深入,两人有了很多共鸣,成为令人羡慕的莫逆之交。后世更有“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动人故事。而唐太宗和魏徵在社稷问题上的不断碰撞,又给后世留下直谏名臣、伟岸明君的佳话。人与人之间思想的碰撞,让世界和文化变得更加精彩。
这段习作看似材料丰富,论证周全,实则逻辑思维混乱。廉颇与蔺相如、唐太宗与魏徵之间的“碰撞”是因为猜疑、误会;而俞伯牙与钟子期、司马光与邵雍之间的“碰撞”不同,他们的碰撞因欣赏、共鸣而引发。不同人物之间的“碰撞”内涵不同,产生情境也有明显区别。作者不加区分地将例子罗列在一起,没有关注到“碰撞”内涵不同,对例子为何而用思路不清。如能考虑到“碰撞”产生的情境不同,对概念内涵分开陈述,思路就会清晰起来。可尝试做如下调整:“有的碰撞源于利益的对立与冲突,或者是思想的差异与对峙,但是一旦碰撞的双方能审视自我,放下私心,包容异见,结局会很美好。”先说清楚此处“碰撞”的特征,再引出廉颇与蔺相如、唐太宗与魏徵两组例子来论证观点。接着再叙述另一情境下“碰撞”的特征:“有的碰撞源于对伟大人格、美丽心灵或美好感情的惊讶、欣赏和珍惜,这种碰撞是意外相见时的震撼,是惺惺相惜后灵魂的共鸣。”同样是先说清楚此处“碰撞”的特征,再引出俞伯牙与钟子期、司马光与邵雍两组例子。这样修改,“碰撞”的特征罗列有序,素材清晰而有层次。由此可见,举例思路清晰的背后是逻辑思维的清晰。
事物本身有很多属性,“碰撞”从产生背景、产生原因等不同角度分析,可以有很多的特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应揭示讨论的是事物的哪一种特征,把当前语境描述清楚,让事例有理有序地展开。分析不同情境下的事物特征,接下来的推理概念就可以同一了,这样可以避免概念混乱不清,有利于作者有理有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境设置是合理推断的一部分,有了这个推断过程,就不至于将议论文写成只是观点加上例子、“油水分离”的文章。
三、运用充足理由律,确保论证合理、说理充分
(一)论证合理
充足理由律要求在论证过程中,任何推断都必须有理由,且理由真实,理由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充足理由律”在科学领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不是所有的论据都能支撑论证,要想论证合理,首先需要保证理由的真实。学生在写作表达中常以不合理的推理蒙混过关,对此,教师始终要向学生强调论据真实的重要性,真实是充足理由的立脚点,理由真实才能为论证保驾护航。
训练3:以下是论证“逆境出人才”的文段,该文段的推理过程是否合理?
霍金如果没有遭受疾病,他的思绪就不能畅游宇宙,就不会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贝多芬如果没有经历坎坷的命运,《命运》就不会震撼一代又一代人;海伦·凯勒若不是经过那一段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就不能用一颗不屈的心、用爱去拥抱世界。不遇到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该文段的推理过程明显是有缺陷的。身患疾病的人很多,但像《时间简史》这样伟大的作品屈指可数,像海伦·凯勒那样可以演讲甚至能写书的盲人也是少之甚少。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更是直言:“如果可以,我愿意用我所有的成就,去换得健康奔跑的权利……”因此,决不能草率地说逆境才能出人才。该文段在推理中犯了理由不真实的毛病。逆境怎么能出人才?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合理之处,一定要有真实的理由,补足真实条件。逆境中的什么因素促使人成才?在逆境中培养的超强的忍耐力、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意志等,才是造就成功的关键。顺境和逆境都能出人才,顺境出的人才是好机器、好技术下炼出来的“好钢”,逆境出的人才是受过磨砺、百炼而成的“好钢”。能否成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而不仅看其是否在逆境中遭遇了磨难。说真话,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清醒和独立的表现,这才是有力量的表达。
(二)说理充分
学生撰写议论文时,可能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缺乏深入研究,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些事实或数据作为论据,而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解读。这样一来,即使论据本身具有说服力,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分析,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习作中论据与观点的联系,让学生习惯在写作中找准论据与观点的契合点展开论述。一切有效的论证都需建立在理由的真实与推理的踏实之上,这不仅决定了论述的可信度与说服力,还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者观点的认知与接受程度。
训练4:以下是论证“奉献社会,成就人生”的文段,该文段的推理过程是否合理?
(2017年高考山东卷作文《奉献社会,成就人生》)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屠呦呦的人生为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素便是屠呦呦对社会的奉献。枯燥的实验室是屠呦呦的世外桃源,她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实验室,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屠呦呦将奉献社会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倾力奉献铸就人生不凡,再看屠呦呦,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奉献社会,成就人生[1]。
文段所举的例子是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的事例,通过梳理该段逻辑,可发现事例陈述的内容与“奉献社会,成就人生”的中心关联不大,此表述仅能说明屠呦呦对科学研究的坚持不懈,未能写出屠呦呦对社会的奉献,犯了“不能推出”的逻辑错误。这样的议论文看似在提供论据,实际上只是强行贴标签,并没有为论题给出合理理由。现实中屠呦呦与奉献社会真的毫无关系吗?显然不是。屠呦呦在经历无数次实验失败后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素,然后快速地将青蒿素推广应用到临床,毫无保留地让传统中医药帮助世界人民脱离病痛,这对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不同的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屠呦呦事件有不同的评论,不同的评论适用于不同的论点。之所以会出现论据材料与论点相关不大的问题,关键在于作者没能参透题目材料,没有理清自选的素材,也就发现不了论据与论点之间恰切的联系。写作中论点是不可能主动靠近论据的,只能是论据指向论点,因此,要贴合题目要求来写,找到素材中与论点相关的内容,提高素材与论点的相关程度。《奉献社会,成就人生》作文修改后如下:
屠呦呦默默承受着与家人的聚少离多,她将枯燥的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世外桃源,将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实验室。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面对药理副作用的实验,她自己站出来负责试药……岁月没有辜负这位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普通的青蒿,终于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那枚诺贝尔奖章向世界宣告:青蒿素是中国传统中医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屠呦呦在获奖之后,不求名利,继续投身新的研发,将奉献社会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倾力奉献铸就不凡,让世界看到中医药的价值,看到我们祖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屡经考验,历久弥新。这就是成就自己人生的顶峰啊!
经过修改,习作内容围绕屠呦呦的研究背景,展现了她的艰辛付出,还从更高的格局突出了屠呦呦对全人类的关怀,展现了“奉献社会”的主题,论据与观点之间有了契合点,才能情真而理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例证运用失误,如:堆砌论据,只有论据的罗列,缺乏理性的思考;叙议失当,举例论证只是讲故事或叙述经过,叙多议少;不会分析,就例论例,分析表层化,不够深入;盲目引用名言,未从现象深入到本质……这些失误都是亟须纠正的。
逻辑学知识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远不止以上这些,本文只是从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充分理由律来窥其一斑。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指导策略,让学生通过实例学以致用,培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此外,写好议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但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阅历较浅,对生活的感受不够丰富、认知不深,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开阔眼界,提升心智,提高语文素养,把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写作中,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写出材料丰富、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有力的议论文。
参考文献
[1]2017年高考低分病文名师升格示例[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7(10):4-15.
[2]传播与版权编辑部.科学精神 国家利器:写在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之时[J].传播与版权,2015(10):3-4.
注:本文系柳州市“十四五”规划高中专项课题“高中作文教学培养思维深度的实践研究”(2022GKC-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周翠如)
作者简介:黄贞意,1978年生,广西柳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