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用人单位对中职生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

2024-09-27 00:00章永强覃小珊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8期

摘 要:构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中职生用人评价标准,是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不断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课题组从已有的用人评价标准出发,以幼儿保育专业为例,通过调研分析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等三大中职生评价指标,提出优化和改进当前中职生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质量评价;评价标准;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幼儿保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44-05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因此,中职学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用人评价体系,使职业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中有标准可循,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意义

一是丰富中职教育评价理论,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本研究通过开展中职生职业能力系统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中职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现状,明确当前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所在,同时研究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并以此为基准构建用人评价标准,更新评价中职生的内容和方式,实现社会标准与学生发展标准的相对统一,对加快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步伐、丰富中职生用人评价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引导中职学校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本研究从用人单位视角进行中职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重点关注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推进中职教育全方位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树立为行业企业服务的理念,强调中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中职学校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二)实践价值意义

一是促进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用人单位对中职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反馈信息,使中职学校更明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与当前中职生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找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积极性,促使中职学校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二是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现状的调查,明晰中职生职业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脱节的关键问题所在,为中职学校探寻相应的培养策略,使其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毕业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1]。

二、中职生质量评价问题分析

(一)用人单位视角:职业素养不足,通用能力薄弱,专业能力待加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多幼儿保育专业的用人单位未形成书面用人评价标准,也没有建立对中职实习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但对员工或实习生进行口头评价时,考核评价标准均包含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等三大方面。

首先是职业素养方面。德育在中职生管理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大部分中职学校有专门的德育管理教师队伍,但是中职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常缺乏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等职业精神,对本职业缺少职业情感,面对职业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不足,同时也会因为一线岗位工作辛苦而退缩,导致还未满实习期就跳槽等现象出现,缺少职业热情和职业认同,也缺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

其次是通用能力方面。现代企业更需要多面手,企业员工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通用能力,如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安全生产知识等,仅凭单一专业技能很难在企业长期生存。当企业出现生产变动时,可能会通过柔性管理重新分配工作岗位,如把技能型人员转为行政办公人员、销售人员等,因此对计算机能力、沟通能力、法律法规熟悉度等都有较高要求。中职学校虽然开设有计算机课程等通用课程,学生的毕业成绩也达到合格甚至优秀,但是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却不强。

再次是专业知识方面。中职生专业知识一般是在学校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专业能力由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组成,但是实际岗位操作存在生产效率要求、团队合作关系、上级任务压力等现实因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能力与实际岗位操作存在一定差距,企业需要再次投入时间、资金、人力来完成岗前培训。

(二)学校视角:应试现象、考证现象、竞技应赛现象突出

近十年来,职业教育倡导的“课证融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对口招生考试也为中职生提高学历打开了新的通道。随着职业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严峻,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也逐渐趋于应试、考证、应赛[2]。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统计,2023年广西本科、高职对口中职学校招生共录取94 914人,约占当年中职毕业生人数的一半。部分中职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会重点介绍本科、高职对口中职招生考试的政策以及本校对口升学的比例,以此吸引学生报读,有不少学生把成功对口升学作为就读中职的首要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不断背诵文化基础知识的考点和反复训练要考试的职业技能知识点上,而忽略职业素养和通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导致为考试而学习的应试现象。

最初国家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毕业生综合能力,将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纳入毕业生评价范畴,鼓励学生考取“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从2020年开始,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机构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向由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评定,职业培训机构迅速扩张。学生为通过考证,针对性地学习考证知识、背诵主要知识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培训场所反复训练操作技能,模仿企业技工演练,全力冲击证书考级。这就由通过接受职业技能系统教育达到考证要求,变成了通过职业培训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其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隐性技能被忽视,从而导致为考证而学习技能的考证现象日渐突出。

国家鼓励“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但社会上却出现了“大赛获奖情况决定学校办学实力”的声音,导致学校教育向大赛靠拢,积极选拔尖子生和优秀教师进行强化集训,导致竞技应赛现象严重。学生虽是竞赛高手,但只是片面发展,虽然大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但不能代表其通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目前中职学校的综合评价构成主要由公共基础知识成绩、专业技能成绩、实习实践成绩、操行成绩等指标构成,评价指标较传统。评价主要由分数和评语构成,虽然说也是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构成,但是学生每学期末对分数和评语是否进行深入反思、在下学期是否有改进的评价指标尚未建立。这样的评价对学生虽有帮助,但激励意义不大,未凸显学生个性发展的“闪光点”,大多限于一种分数达标、达到毕业要求即可的满足状态[4]。

三、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对象

此次评价主要选取幼儿保育相关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评价对象主要是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二职校)幼儿保育专业的实习学生。

(二)评价指标设计

评价指标依据《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文件内容设计,既能全面地反映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在实际岗位工作表现的客观评价,又能使评价工作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本评价标准围绕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A级指标建设。A级指标下设相应的B级指标,如幼儿保育专业B级指标共有17项(如表1所示),B级指标分别附上评价要点说明,使评价内容既不过于烦琐,又能基本体现A级指标的内容[3]。

表1 幼儿保育专业评价指标

B级指标方面:B级指标为具体调查内容,根据调查结果分为满分所占比例和低分所占比例,并根据所占比例分析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具体能力的掌握情况,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三)评估结果分级

评价总分包括五星(85分以上)、四星(60—85分)、三星(60分以下),通过对样本专业所得到的五星、四星、三星的总数量统计,分析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总体评价。

四、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评价结果描述

为掌握目前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评价基本情况,本研究选取柳州二职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实习单位开展调查,调查分布3个省16个地市,以问卷调查为主、教师访谈为辅,共71个机构/企业的88名学生参与调查,共收回问卷88份,问卷有效率100%。

此次调查问卷以行业职业标准为设计依据,围绕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调查,88份问卷均认为问卷结构合理。

调查结果中满分占比指该项调查内容满分所占比例,低分占比指低于满分分数50%的数量所占比例。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调查评价结果描述

表2 中职生职业素养调查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在幼儿保育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调查中,各项调查内容满分占比和低分占比均相差不大。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中职生职业素养大体满意,但也存在不够满意现象。

(二)中职生通用能力调查评价结果描述

表3 中职生通用能力调查评价结果

相比职业素养调查结果,中职生通用能力(如表3所示)满分占比略低,低分占比略高,说明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大致满意,但还存在部分不满意现象。中职生在适应不同岗位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等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通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第二课堂、专业课等进行,但是需要融入课程教学,形成完整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不过,通用能力的考核难度较大,很可能会出现形式化现象。

(三)中职生专业能力调查结果描述

在专业能力调查结果中,满分最高项是资产管理,占比为93.18%;满分最低项是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情绪管理,占比为29.55%。其次是婴幼儿进餐、饮水管理与指导,占比为38.64%,其余项均在60.32%至73.86%之间(如表4所示)。

表4 中职生的专业能力调查评价结果

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中职幼儿保育毕业生12个方面的专业能力满意度总体不高,且各项差距较大;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情绪管理、婴幼儿进餐饮水管理与指导是幼儿保育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但满分率最低。

(四)中职生质量评价结果描述

由表5可知,中职幼儿保育毕业生中五星(85分以上)的有54人,超过总人数的61.36%,三星(60分以下)的有4人,说明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总体满意。

表5 中职生质量评价结果

五、用人单位评价中职生的三大指标分析

(一)职业素养

素养是在后天学习、生活和行为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综合品质,是内在的、稳定的、精神的、人格化的特质。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岗位竞争力、职业发展潜力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状态等综合品质水平。其影响因素较多,如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实践经历、社会适应等。

中职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是指中职生在学校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职业实训锻炼、职业文化熏陶及结合自身成长发展而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岗位需求所养成的最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及职业关键能力等综合性核心品质。

“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将个体素质根据不同的要素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可见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不可见部分),即显性层和隐性层。显性层由可展现的职业知识和具体技能构成,裸露在冰之上,比较清晰、可见,可以通过前期的学习和后期的培训获得,可以通过考试、测试等方式检验。隐性层由价值观、个体认知、品质、动机以及个体特质构成,隐藏在冰之下,虽然模糊、能见度低,但是不会轻易受外界干扰,对个体有深远的影响[5]。

通过对中职生专业能力需求和个体特质进行研究,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以促进自我发展等,隐性层要素推动后期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效果,对显性层有促进作用。反之,优化显性层要素,也会对隐性层有提升作用。

(二)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指在与所学习或所从事的职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以迁移的、可以在不同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这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通用能力不同于专业能力,其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解能力、主动性等。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专业技能外,还应重视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各种职业环境中能更好地适应各种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因此,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岗位需求绝不仅仅是专业能力。中职学校要探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联系,提高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契合,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此外,中职学校还要深入研究企业对中职生岗位的用人评价,了解其用人需求,使校企互相适应,达到与企业共同育人的目标。如实训操作与企业要求一一对应,要求学生穿着企业工服、熟悉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等。通过企业用人评价反哺人才培养,不仅能让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适应多种工作环境的通用能力,以适应不同企业岗位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中职学校可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依托专业课程教学,二是开设职业通用能力相关课程,三是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三)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以专业知识和专业理念为基础,通过职业实践形成、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理念、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的专业能力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胜任本专业岗位,这既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要求,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后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中职生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获得,也可以通过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得。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制订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幼儿保育专业为例,可以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及课程标准为指导,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柳州二职校携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专家、幼儿园园长、幼儿园一线教师、保育员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明确中职生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二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课堂实训、校外实习、第二课堂,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等方式,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聘请行业导师加入,形成双导师协同育人的教学机制。

六、用人单位评价结果对中职人才培养的启示

职业教育要求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高度契合,从用人评价指标维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实践改革,以达到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平衡。

(一)重视职业素养在中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当前,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企业用人要求不断提高,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公共化、大众化,并且对职业道德也要求更高。因此,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要摆脱刻板教育的弊端,防止学生出现认同感缺失、价值观偏离等问题,全面增强中职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提高岗位胜任能力,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职业素养评定侧重于定性,培养方式侧重于精神培育,属于个人素质的隐性层,实际培养效果难以测定,急需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将职业素养融入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开展职业素养培养。

(二)以培养通用能力为辅线,以适应多种工作环境为导向,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职业人才培养要将专业课程教育与专业基础课程、文化课程教育相统一,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当代企业要求复合型人才,人才除了本岗位专业技能,还要具备适应不同岗位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具有变通能力的通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某一岗位的单一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还要重视学生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如中职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历史、艺术、物理等课程,怎么授课才能符合企业人才通用能力培养的需要、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开展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构建中职专业特色与地域产业共同培育模式

专业能力是中职生走向社会、上岗操作的基本技能,是生存及发展的“饭碗”。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因此,中职学校的产教融合应结合地域特点,培养符合地方企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例如,柳州二职校幼儿保育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主动邀请柳州市直属机关幼儿园、柳州市爱德哈贝托育有限公司等单位、企业共同参与。此外,柳州二职校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与广西哈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柳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综上所述,本研究依据已有国家文件和国家职业标准,从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探索幼儿保育专业用人评价标准,分析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评价结果及其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以便学校及时改进幼儿保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风伟.基于用人单位评价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6).

[2]方建华.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5).

[3]黄友谊,洪庆根.建立用人单位对军队院校毕业学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04):37-39.

[4]张越,程起翃,黄立晖.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17):38-41.

[5]林文华,魏琛.会计继续教育的理论支撑及路径优化:以素质冰山理论为视角[J].武夷学院学报,2023,42(11):94-9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中职生用人评价标准构建与应用”(2022ZJY653)的研究成果。

(责编 林 剑)

作者简介:章永强,1968年生,广西柳州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中职学校教学研究与实践;覃小珊,1987年生,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