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园+”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2024-09-27 00:00蒋涛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8期

摘 要: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游园+”模式,将游园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基于“游园+”模式的理论框架,结合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学习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实施包括情境创设、互动体验、反思分享、跟踪评估、资源整合和持续推广等六个步骤的教学流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游园+”模式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反思与评价。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游园活动;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3-0036-0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关键环节,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通过开展基于“游园+”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游园活动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游园+”模式的理论框架

教育部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此外,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改革提出“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相比以往的教育教学,“三新”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以及关注学生的尊严等。因此,在“三新”改革背景下,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

已有研究证实,运用体验式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系统的情绪情感体验环节,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情绪情感[2]。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亲身经历、感知、领悟、运用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3]。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4],也是在重视学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前提下推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总结、升华和体验,更尊重学生生命意义的独特性、体验的个性化、学习的自主性,强调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借助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中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者借助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经验主义教学理论,他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和手工艺品等活动课中,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与外界建立友好的连接,感受到最真实的教育情境[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雏形,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朝着灵活的教学方式发展。教师一改以往教学中单向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清晰。21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不断变化,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受到重视[1]。部分学者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学者高飞在《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中提出,应从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出发,以“课程引入—创设情境体验—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经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个阶段的体验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知识[5]。学者于成文、史立伟等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案例启发—体验学习—实践巩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情感体验、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交往互动中[6],还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在高中阶段,基于“游园+”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了积极心理学、体验式学习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了将游园活动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该理论框架强调通过一系列游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互动机会,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和自我认知能力。同时,该理论框架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交流,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游园+”模式的教学流程

基于“游园+”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设计了一系列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游园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笔者设计的游园活动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1.情境创设: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游园活动情境,如心理健康主题园区、角色扮演游戏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2.互动体验:设计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心理健康知识,如团队合作游戏、情绪管理挑战等。

3.反思分享: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引导其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跟踪评估:为了确保活动长期有效开展,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评估,如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活动效果的反馈,以及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情况,这不仅可以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改进依据,而且能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参考。

5.资源整合:为了丰富游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可以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比如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企业、社区合作,共同筹划和组织相关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和活动信息,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6.持续推广:心理健康游园活动应当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类似的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也可以将活动经验和成果进行推广,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

教师可根据以上六个步骤,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游园活动方案。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游园+”模式的教学案例

以下是笔者基于“游园+”模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学案例。

(一)活动目标

一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二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三是通过游园活动,让学生体验放松与愉悦,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四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活动内容与实施

校园心理游园会由七个子活动组成,分别是“摘星图”“梦想展览馆”“情绪交换盲盒”“涂鸦旅行”“嘿,我的伙伴”“寻找印迹”“勇敢少年说”。参与者每完成一项活动即可获得专属纪念印章,最终以学生制作的心理小书作为活动成果。活动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紧贴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兼顾专业性、趣味性、实用性,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在活动准备阶段,笔者提前布置活动场地,准备所需物资,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对活动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进行不同的活动项目。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活动节奏和方式。在活动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鼓励学生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1.“摘星图”。“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闪闪发光的优点。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完成属于自己的五星图(以一个个优点填充五星图形,如图2所示),以发现自身和他人的优势,给彼此带来自信心和力量。

图2

2.“梦想展览馆”。梦想指引前进的方向,带来奋发拼搏的力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心理小书或明信片上,写出或画出自己的梦想或未来职业理想,完成梦想卡片后,将其进行陈列展出(如图3)。

图3

3.“情绪交换盲盒”。“情绪交换盲盒”分为“开心收集站”“负能中转站”“能量加油站”等三个情绪盲盒。参与者可以将写有表达开心、温暖等内容的语句的纸条放入“开心收集站”;可以从“负能中转站”抽取一张他人写着烦恼内容的纸条,并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也可以将一些写着励志内容的纸条放入“能量加油站”,为高三学子加油助威(如图4所示)。参与活动的高三学生,在抽到“能量卡”时纷纷反馈“很开心!”“感觉很温暖!”“得到了鼓励,很有力量!”。

图4

4.“涂鸦旅行”。“涂鸦旅行”分为“青春”“少年”“热爱”三个主题。参与者可以接力创作,也可以自由创作,创作结束即可获得活动专属奖章。很多学生结伴参与其中,在宣传板上留下了青春印记,其绚丽的颜色、趣味的图形、多彩的文字,彰显了学生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如图5所示)。

图5

5.“嘿,我的伙伴”。此项活动由“不倒森林”“接力彩球”两个子活动组成,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者互相加油鼓励,朝着共同的目标团队协作。“没关系,我们慢点来”“加油!我们可以的”,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学生在合作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6.“寻找印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好,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地感受和发现,父母的关爱、教师的鼓励、同伴的支持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养分。在活动中,参与者寻找到让自己感到美好的人或事,在心理小书留下文字或图案等印迹,并与其他人交换分享。

7.“勇敢少年说”。学生参与了前面的六个游园活动后,接着制作完成属于自己的专属心理小书,可以将心理小书进行悬挂展示,可以站上“勇敢角”进行宣读,也可以为高三的学长学姐呐喊助威、加油鼓劲,传递正能量。有的学生反馈,站上“勇敢角”大声地宣读自己的心声,那一刻感觉自己很勇敢、很有成就感。

(三)活动效果

在参加“游园心语”活动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还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表达情感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心理游园活动是一种集合了娱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旨在通过有趣的互动游戏提高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本次活动主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笔者通过设置角色扮演游戏,让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提高了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心理游园活动前期,笔者利用传单、海报或社交媒体等方式做好活动宣传,提前营造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笔者还设置了积分系统或奖励机制,鼓励参与者完成不同的项目,最后可以利用积分兑换小礼品或证书等。另外,活动中有专业人员在场,可以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紧急状况,并随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游园+”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评价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创造力多因素理论”中提到,影响个体创造力发挥的因素中主要有环境因素。高中生思维表现出灵活性、敏捷性及独创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改变信息加工方法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以及生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会激发出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见解,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潜能[7]。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情境教学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有效,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做到充分信任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课程的连贯性和适应性,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收获应有的教学效果[8]。

为了全面评估基于“游园+”模式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心理游园活动的成效。一是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接受度、满意度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等数据;二是观察记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情况、互动表现等进行观察记录,以评估教学效果;三是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自我评价,以了解其在该教学模式下的成长和进步;四是学生互评,引导学生对同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价结果显示,参与者的身心状况得到改善,团结协作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部分学生反馈,基于“游园+”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改善了心理认知与身心状态。

总之,基于“游园+”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等方法,验证了将游园活动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与知识的互动联系,注重学生的参与,体现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双向沟通,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9],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新颖度高、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邢雨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24.

[2]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143-145.

[3]谢琴红,何静.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04):40-41.

[4]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6):67-68.

[5]高飞.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01):91-95.

[6]于成文,史立伟,王艳.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136-138.

[7]林崇德.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70.

[8][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11.

[9]陈晓红.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J].教育,2014(21):3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2021B236)的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

作者简介:蒋涛,1980年生,广西资源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