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情境的高中地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024-09-27 00:00:00赖海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针对传统复习课存在的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追求分数,不注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等问题,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单元教学为例,将“印度的人口”大情境作为线索,提出基于大情境的高中地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解读《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创新评价方式,构建评价体系;创设单元情境,引领师生探究;设置单元作业,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情境;单元教学;人口;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88-04

一、单元教学的提出背景

虽然高一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概念和原理,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体系尚未完整地构建起来。此时,教师有必要通过复习课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知识的再梳理、再总结和再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地理思想方法,促进有意义的学习[1] 。目前,大部分传统的复习课往往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过于关注知识的教授,追求分数,忽略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学习兴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元教学应运而生。

单元教学在地理学科教学研究中方兴未艾,但是受课时、课程体系、教师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其大多在新授课中采用,在复习课中所用甚少。随着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大概念整合内容、大情境引领学习”的单元教学新模式开始进入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研究的视野,基于情境的课堂教学得到地理教师的普遍重视[2]。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大情境角度对单元复习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探索单元复习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中出现了大量的教学情境,如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的孟加拉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芬兰人口分布特点、中国人口的分布、2017年我国春运场景、爱尔兰大饥荒纪念雕像、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欧洲移民、沙特阿拉伯移民等,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在教授新课时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但是这些情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情境过于零散、缺乏贯穿主线、角度大小不一等,在复习时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需要。

本文以“印度的人口”为情境主线,采用单元教学模式开展复习课,融合“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三节内容,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让学生在信息提取和加工的基础上,在情境中发掘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通过情境进一步考查学生整合知识、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以“人口”为例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崔允漷教授提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同时,他认为单元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本位,针对学生完整地学习某一单元而开展的学习过程设计[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课程内容情境化”[4]。此外,建构主义特别推崇情境教学。鉴于此,笔者认为基于大情境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可采用“解读《课标》、创新评价方式、创设单元情境、设置单元作业”的方法来实现。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为例,阐述基于大情境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一)解读《课标》,确定学习目标

《课标》对于本章的内容要求为: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该条《课标》明确要求以某个资料或实例为情境案例,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是本章的重点;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本章的难点。

根据《课标》,结合学生学情,笔者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运用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对比不同区域,分析人口迁移的差异;运用资料,说出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2.综合思维:结合案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运用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3.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树立趋利避害、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通过估算人口容量及人口合理容量,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观。

4.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能够动手绘制人口分布图及各人口特征统计图。

(二)创新评价方式,构建评价体系

以往的复习课教学评价方式倾向于用分数对学生进行区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思维能力的关注较少。通过单元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来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可以根据评价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来进行查漏补缺。可见,单元教学评价可以成为“教与学的助推器”。在单元教学评价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全体学生的达标要求。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复习效果,并通过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人口”单元形成性评价达标要求见表1。

除了形成性评价,我们更要关注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侧重学生在复习课中的实际表现,通过收集真实的表现资料,从多维度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学科素养水平等,以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复习课的评价主体应尽可能多元化,除了师生评价,可以增加生生互评和自评等方式,设置评价量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三)创设单元情境,引领师生探究

以往的单元复习课基本上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很少提供情境,因此学生学习被动、低效。单元复习课要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最好是能贯穿单元教学始终、贴近生活真实的大情境,这样才能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复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设置层级问题,引领师生探究。

“印度的人口”大情境具备了良好情境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1.典型性,印度人口数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印度的人口”为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2.熟悉性,印度作为中国的陆上邻居,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习起来易于接受;3.连贯性,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利用情境串联“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整章单元内容,具体的情境设计如下。

情境一:印度的人口分布

印度人口数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分布密度见图1。新德里是在印度古都德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是印度首都及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学生活动:1.根据印度的人口分布密度图描述印度人口的分布特点;2.说明气候、地形对印度人口分布的影响;3.分析新德里人口分布较多的社会经济原因。

以上情境的设置打破了学生对世界人口分布一般规律的固有思维,能吸引学生结合中国的人口问题来进一步思考印度人口分布带来的其他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做好铺垫。情境一的设计意图如表2所示。

情境二:印度的人口迁移

2020年印度人口总数为138 000.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 358.6万人,人口增长率为1%;与2010年相比,印度人口增长了14 572.3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010年的30%提升至2020年的35%。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最新数据,有近1 800万印度人生活在国外,这使得印度成为世界上迁出移民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迁出移民人口主要有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工。技术人员移民首选的目的国是美国,2020年在美国的所有外来移民中,印度人数量排名第二,有272万人。在硅谷,印裔人口约有30万人,他们都从事高新技术行业。印度普通劳工往往会到海湾国家打工,他们的目的是在签证年限内赚到尽可能多的钱,然后汇给家乡的亲人。

学生活动1:推测印度的人口迁移特点。

学生活动2:应用推拉理论说明印度为什么成为人口净流出大国?

学生活动3:印度人口迁出对当地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可根据学情适当补充印度人口金字塔、人口红利等信息,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并非主要靠机械增长而是自然增长,并和中国对比人口的年龄结构、迁移差异,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拓宽学生视野。情境二的设计意图见表3。

情境三:印度的人口容量

多平原的地形、肥沃的热带黑土、温和湿润的气候以及大小河流的浇灌,加上历史悠久的农业耕作,使得印度拥有面积广大的耕地。据印度国家统计和计划执行部的统计,印度可耕作土地总面积约2.01亿公顷,其中耕地约1.76亿公顷。印度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量不高。据有关专家测算,印度最少能养活15亿人。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下降。同时,印度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生态破坏问题以及酸雨、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未来印度究竟能养活多少人,预测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情境三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同时也是本单元复习课中的难点。在开展基于大情境的单元复习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重难点来进行设问;设问要有层次性,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复习内容。情境三的设计意图见表4。

(四)设置单元作业,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作业是复习课单元教学的延续,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的常用有效方式,是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布置复习课的单元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精心准备,确保单元作业形式多样,可以是习题类作业,也可以是活动类作业;二是数量适中、难度适宜,不仅减负而且能提升完成的有效性;三是可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这类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选择的角度和解决的路径,有助于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习惯。上述“人口”单元的知识结构图见图2。

四、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大情境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能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师生展开探究,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单元复习效率,实现对教材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转变复习思路,调整教学方式,加强理论学习,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选用“印度的人口”大情境作为线索,整合单元复习教学内容,系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学生在大单元复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积极探究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达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丁丽娟.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复习课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2] 李春艳,王雅慧.用大情境整合设计中学地理单元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7):24-27,32.

[3]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