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针对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策略: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筛选与汇总问题,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85-03
新课改的提出和推行,需要教师探索和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强调了问题式教学,这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积极探索问题式教学实施的方法,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式教学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课标》提出了“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的要求,同时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到重视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中不断感知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达到地理教育的目的。
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将教学活动有效整合。问题式教学强调通过生活的真实情境提出地理问题,让学生相互合作、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问题式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现阶段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对问题式教学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问题式教学就是简单地罗列问题、解答问题,即教师负责将问题罗列出来并让学生解答,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会立刻公布正确答案。这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只是对问题式教学表层的理解。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时,如果教师只是提出问题:我国的主要地貌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征?接着便公布教材中的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只会浪费课堂时间,降低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不会独立思考。
(二)缺乏对地理素材的整理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这种来源于生活的地理素材有利于丰富问题情境。同时,合理设置问题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做好地理素材的整理工作,导致问题式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地理素材整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少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素材整理上,于是便选择直接在教材的基础上提取问题,完成教学任务。2.部分教师不与地理备课组其他教师沟通交流,自己独自整理问题,导致问题的编排缺乏合理性。3.一些教师直接沿用以往用过的问题,一套问题用到底,觉得这样省时省力,还完成了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大多是教材上已有的,只要学生熟悉教材就能很快找出答案。教师的问题库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在地理问题式教学中使用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
(三)设置的问题有违学生的认知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适应的过程: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只有师生相互适应、彼此合作,才能创造出高效课堂。在问题式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难度过大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而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即使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也解决不了,这样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并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陆地入海径流对东西伯利亚融冰和结冰的影响。这对学生的读图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种有难度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不出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违学生的认知。
三、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策略
(一)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在新课改中,问题式教学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式教学需要依托实际的情境才能有效进行。教师应创设好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生成问题。根据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合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相关的地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教学为例,这节课需要学生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调整目前采取的措施和发展方向。教材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的陶瓷产业作为课前导入资料,但是教材的资料只是概述陶瓷产业,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情境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索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实际问题情境:红红的爸爸妈妈于2000年在广东佛山开了一间陶瓷厂,刚开始那几年生意很好。2007年后生意越来越难做,他们厂的利润越来越少,厂房面积一再缩小,最终陶瓷厂在2015年被迫转移到了江西。开动脑筋思考:1.造成陶瓷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3.搜索感兴趣的地区资料,看一看有哪些产业进行了转移?为什么?以上问题采取渐进式的设计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最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更看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一味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问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符合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1]。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研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四节“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筛选、整理与这节课相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综合分析问题,最终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材在探索部分列举的是青藏地区铁路运输及其意义,教师可以尝试以此为基础,补充材料,设置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由浅入深地探究本章节内容,进而明白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例如,教师可补充青藏地区交通布局的相关材料,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青藏地区的交通示意图,让学生自行分析、探索、总结青藏地区的交通布局特点。同时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本章节的内容,并引申至现实社会的区域发展情况,对地理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根据教学材料,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比较一下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2.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方面?3.我国很多地方修建了地铁,地铁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前面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三)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采取问题式教学法进行地理教学,教师要考虑到问题设计的质量,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形成思维链,一环扣一环。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创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符合高中地理课堂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为例,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工具搭建教与学的桥梁,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要学习的知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下一组问题:1.什么是城镇化?2.城镇化有哪些特点?3.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教师用一组简单的记忆性问题,就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上,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城镇化的概念、特点。接着,趁学生的学习劲头正足,在了解基本的知识点后,教师再设置一组难度更大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给出北京与山西2020年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图,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衡量北京与山西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什么?2.导致北京与山西城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解答完这两道题后,基本能正确掌握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明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镇化水平。当学生基本了解了整节课的知识点后,教师可设置高阶题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他们提升地理综合能力。例如,比较我国和英国城镇化过程的不同特点,思考城镇化的利弊,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设计这样有梯度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筛选与汇总问题
学习贵在能提出问题,对所学内容有疑问,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思考过。经过存疑、解惑、感悟的过程,学生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运用知识时也能游刃有余。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不是随意提出来的,而是要有引导性、探究性,对推进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因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把经常遇到的疑点问题进行筛选、汇总,整理好后大家共同探究、深入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七节“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为例,教材中列出了一些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如学习指南中的“世界上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典型特征?”这些问题属于记忆性问题,只要学生熟悉教材就能快速回答出来。但只有这类问题,对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将存疑的问题筛选、分类、汇总,最后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分为记忆性问题、归纳性问题、应用性问题三种类型,然后让学生一一解决,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研学旅行的沿途风光(如海南—内蒙古),然后设置以下问题:研学旅行中沿途植被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如果沿途没有了植被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这些植被全部被人类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既有基础性问题,又有思考性问题,包含了植被对气候的影响、地貌对植被的影响、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点。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学生对植被与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能理解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
总而言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式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问题分析、探究中获得新知。问题的合理设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并践行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马琴.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探究[J].学子(理论版),2017(10):11.
[2] 张静.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7(45):153.
[3] 刘丹.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7(14):295.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