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解读“学思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梳理“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思路,以高中地理“服务业区位因素”为例,以“贵州安顺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材料为基础,探究“学思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学”、勤于“思”,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思”过程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学思课堂”;教学模式;服务业区位因素;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82-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忽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常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鼓励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强调学科思想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学思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思”理念起源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和“思”均不可荒废。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获得切实有用的知识。此理念一直被应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当中,但随意性较大,至今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直到2014年,北师大集宁附中为解决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首次将“学思”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学思课堂”教学模式[1-2]。该模式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教师先学,激励学生乐学
“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先“学”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进而乐于学习[3]。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学思课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才能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外,教师只有拥有更为丰富的知识,才能逐个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做到处变不惊,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学思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务必先“学”,在先习得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升华,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以辅助者、引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教师先思,引导学生善思
“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先“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源于教师的“思”。“学思课堂”中,教师的“思”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要预知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适中的教学往往更能引导学生主动“思”;另一方面是教师需要考量教学活动是否具有严谨性,严谨性高、逻辑性强的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于培养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逻辑思维,有效提高学生“思”的能力[4]。因此,在“学思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理应先“思”,思考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三)师生互动,打造“学思课堂”
“学思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既“学”又“思”。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尽量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繁复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避免学生在“学”的时候只背诵记忆而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要点内化吸收,搭建完整的知识逻辑框架结构,持续深化认知体系,提升知识底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促使“学”“思”交替融合,在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在“学思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坚持“学”“思”并行,引导学生乐“学”善“思”,打造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的高效“学思课堂”教学模式[5]。
二、“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思路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思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思路如下。1.指引教师先学先思,即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选定适合的情境案例,进而明确教学目标,拟定教学思路。2.指引师生共学共思,即教师先带领学生进入核心素养教学情境当中,通过引导让学生产生疑问。接着利用问题探究,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学生以互辩解疑难、释困惑获取新知。最后,师生共同反思课堂教学全过程,找到优点与不足,继而教师展开二次备课,循环互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思路见图1。
三、案例运用:“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路径探究
本节课以“服务业区位因素”为例,运用安顺以“凉”资源撬动“热”经济的案例,探究“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创设的实施路径具体如下。
(一)教师先学先思
1.选定情境案例
贵州省安顺市被誉为“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虽然贵州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的整体水平,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安顺经济由“衰”转“兴”,持续稳步发展。安顺成为避暑旅游城市的原因,既有安顺独特的气候优势,又有旅游资源的带动效应,其中离不开黄果树瀑布对其他旅游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笔者选取黄果树瀑布为教学活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展开教学。通过黄果树瀑布让学生了解安顺经济的发展历程,学会分析旅游业区位因素,这既符合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又能够让学生明晰家乡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明确教学目标
《课标》中对“服务业区位因素”部分的内容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其中“结合实例”是行为条件,选取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案例,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说明”是行为动词,强调学生通过“学”知识、“思”案例,达到理解认知水平。“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是行为内容,要求学生明晰服务业区位因素,因地制宜分析影响不同地区的服务业区位因素,结合时代发展探寻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通过解读《课标》,笔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1)结合材料,从气候角度说明安顺成为避暑胜地的原因,明晰安顺旅游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区域认知)。(2)分析黄果树瀑布案例,归纳黄果树瀑布成为国家级景区的区位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3)对比黄果树瀑布案例,概括安顺旅游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拟定教学思路
结合情境案例和教学目标拟定教学思路流程图(见图2)。教学内容以4个关键问题作为线索链,引导学生分析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景区的区位因素,层层深入探析安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原因。
(二)师生互动“学思”
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贵州安顺旅游发展现状”视频。近年来,夏季高温持续不断,每到夏季,便有大批“候鸟老人”探寻避暑胜地。贵州安顺抓准时机,巧用自身优势引“候鸟老人”入黔,真正实现以“凉”资源撬动“热”经济。安顺有哪些“凉”资源?这些资源又是如何撬动“热”经济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安顺,共同探寻安顺“以凉撬热”的致富妙招。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贵州安顺的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将学生引入真实情境当中,利用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活动探究1
教师:结合所给材料,从位置、气候等角度思考安顺为什么“凉”?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安顺的区域位置能够判断出安顺的主要地形以及气候类型,从而推断出安顺“凉”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安顺能够成为避暑胜地的初步认知。
3.活动探究2
教师:在安顺众多景点当中,让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景点是哪个呢?请谈谈该景点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材料:安顺著名景点简介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踊跃与同学、教师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知道安顺旅游景点丰富,有足够的地方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学生思考后明白安顺景点区域性明显,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为后续探索安顺如何以“凉”撬“热”埋下伏笔。
4.活动探究3
教师:结合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两个问题,一是黄果树瀑布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家级景区?二是黄果树瀑布的“热度”为何能够持续升温?
材料一: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的低洼地带,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瀑布高约77米,宽约101米,且水势浩大,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瀑布之一。1982年,黄果树瀑布正式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果树瀑布逐渐“年轻化”——打造的夜游、夜跑、3D秀、观光小火车等项目即将与游客见面。另外,黄果树瀑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打造新时代高品质旅游,成为安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材料二:安顺旅游景区分布图(见图3)。
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积极主动加入小组讨论,共同探寻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以安顺的“龙头”景点黄果树瀑布为例,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通过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探索旅游业的发展之道,按照从特性到共性、以小见大的逻辑顺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学生在分析安顺以“凉”撬“热”的过程中会发现,安顺旅游开发始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5.活动探究4
教师:通过分析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景区的区位因素,尝试归纳安顺能够以“凉”撬“热”的原因。
学生:回顾前3个探究活动的材料和问题,分析安顺能够以“凉”撬“热”的原因。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安顺旅游业促进了安顺经济的蓬勃发展,但随着时代的更迭,安顺旅游业在迎来自己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请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安顺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到时安顺又该如何应对?请大家结合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成功案例为安顺的服务业发展出谋划策,让安顺经济持续加“热”,助力安顺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结合实际生活预测安顺旅游业将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并在组内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一起找到为安顺旅游业持续加“热”的方法。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黄果树瀑布景区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归纳安顺的区位因素,有效提高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其次,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预测安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时代特点为安顺服务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以此构建解决问题的“学思”思维,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反思总结
1.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创设真实情境,诱学生“学”
安顺作为贵州主要的旅游城市,在贵州享有盛誉,贵州的学生对此较为熟悉。可以以此作为高中地理“服务业区位因素”一课的案例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思考。此外,乡土案例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关注地理的同时,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家乡的发展。
2.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链,渗透地理学科思维,引学生“思”
教学活动设计了4个活动探究,形成“探究安顺旅游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问题链,并由4个关键问题来推动。问题设置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结合《课标》的相关要求,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想思考、爱思考、能思考、会思考的地理人。
“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本节课属于案例式教学,对学生的起点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够顺利开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必要设计基础知识回顾环节,借此帮助学生巩固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安顺旅游业发展的案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利用“学思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更多一线地理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范敏.“学思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 张翔燕.高中生物教学中“学思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 秦慧.高中生物学“学思课堂”对科学思维培养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4] 马晓丹.“学思知行”是破解数学课堂教学难题的关键[J].中国教育学刊,2017(6):106.
[5] 魏夏倩. “学思课堂”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以北师大集宁附中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