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背景下,历史课程的目标更加明确,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对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改革,突破传统课堂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文章对大概念视域下初中历史跨单元主题作业设计策略进行探究,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素养本位”的课改精神。
[关键词]大概念;初中历史;跨单元主题作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72-03
21世纪注定是义务教育历史学科重要的改革创新期。2016年,统编初中历史新教材问世。2021年,中小学教学进入“双减”时代。紧接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出炉,“以史育人,培根铸魂”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双减”背景下,历史课程的目标更加明确,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对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改革,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通过思考与实践,笔者认识到,在大概念视域下精心设计初中历史跨单元主题作业可使历史课堂提质增效。
大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建构学习框架的主题。在学生学习完几个单元后,教师可从这几个单元提炼出一个主题性的核心概念,该概念是学生在教材分析中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归纳出来的,是能够统领分散的学习内容和各个学习环节的跨单元的核心学习主题。在大概念视域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课标》要求和本册教材学习主题相呼应的核心任务,整合碎片化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在具有梯度的问题中逐步突破重难点,构建知识体系。跨单元主题作业一般是指针对同一学习板块或相近学习板块的不同单元布置的,由固有的主题统领的核心任务作业。那么,大概念与跨单元主题作业如何结合起来呢?
一、主题提炼,把握作业设计方向
一些学生觉得历史难学是因为它包罗万象,内容繁杂,靠死记硬背很难完全掌握。其实,教师可以依据历史学科特有的时序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基础上,了解和认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提炼出核心学习主题,再围绕该主题进行跨单元主题作业设计,即分析教材,整体梳理教材内容,把握每一学习主题涉及的范围、层次及要点,使教材内容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从多层面整合和提炼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而这就是教师要把握的作业设计方向。
例如,在学习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第三单元时,笔者选取了能够统领整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课标》在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教学提示”中指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要通过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相关重要史事,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展开。基于此,笔者提炼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跨单元作业的主题,并选择辽宋夏金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史料作为依托,利用大概念对第二、第三单元中的政治史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跨单元主题作业。
二、目标明确,整合作业设计结构
作业目标是作业设计的关键,作业设计结构的整合应从作业目标设置入手。
【作业目标】
(1)以绘制时间轴的方式,准确表述辽宋夏金元时期至明清时期朝代的更替,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2)阅读、获取并规范表述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感知这一时期国家治理的基本线索与总体趋势。
(3)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形成合理的历史情景想象,从区域到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正确认识元明清三朝共同的历史作用,初步学会对史事进行评判。
【作业内容】
主问题:元明清三朝共同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有重要意义。)
[作业一]阅读教材,绘制10世纪初至1820年的朝代更替示意图。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应该一手抓时间,一手抓空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在具体的时空定位下还原历史情境。结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第三单元的内容与地图册,以时间轴的方式梳理宋元至明清时期历史发展进程,对不同朝代进行定位,这是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作业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设置澎湖巡检司。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终永乐一朝,朱棣五次北征,三次打败蒙古军队。……永乐死难,设哈密卫,加强对西部边陲的统治。……永乐五年,修筑驿路,设置驿站,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永乐十三年,增设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在西南地区的统治。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1616年,后金汗国建立。经1621年的“辽沈之战”、次年的“广宁之战”,已领有辽河以西的东北地区,进逼山海关,拥有了“逐鹿中原”的根据地,……1644年,清入主中原。此后历经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统一中国。
——摘编自《中国古代农耕与游牧社会交往的历史脉络》
(1)材料一中“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元“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朱棣”是哪一朝代的皇帝?据材料二,归纳其巩固统一的两项措施。
(3)材料三中“后金汗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元明清三朝共同的历史作用。
(5)1644年“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是谁?举例说明清朝“历经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管辖和开发边疆地区的措施有哪些。
[设计意图]中考的材料题一般围绕一个历史核心主题进行命制,所以以一则材料为抓手,辅之以低起点、缓坡度、宽联系的设问,很容易就建立起本主题的知识框架,将碎片化的历史知识立体化、结构化。历史学习不仅要学习史实,还要通过史料的呈现,在“史实—联系—认识”的进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作业三]阅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元朝形势图(1330年)》《明朝形势图(1433年)》《清朝疆域图(1820年)》,与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相比,概括元明清三朝共同的历史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地图讲解元明清三朝和辽宋夏金时期相比的疆域形势变化,让“地图会说话”。从地图的“可见”出发,学生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上述作业是按照《课标》中《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逐层设计的,即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
三、多元合作,优化作业设计评价
历史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上述作业以辽宋夏金元时期至明清时期从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线,以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通俗易懂的史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明线是朝代的更替和地图疆域的变化,暗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重点是理解元明清三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难点是跨单元分析重要史事间的因果关系。该作业需要学生调动和运用已学知识,运用时序与地域、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连点成线,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感知这一时期国家治理的基本线索与总体趋势,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笔者创设历史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提出探究问题,开展史料研习,组织历史作业论证。经过“学习—设计—实践—反思—研讨—改进”,以及四个不同学情班级的磨课,笔者将作业评价方式优化如下。
(一)导入
学生上台解读地图中的有效信息,判断第一张幻灯片反映了辽、西夏、北宋的并立以及金、南宋、西夏的对峙,第二张幻灯片上分别是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疆域图。
教师评价学生讲解地图的表现,提出表扬或指导学生适当补充,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环节设计与过渡
过渡:同学们的表现说明我们从空间方位上能够把握各个朝代的疆域状况,那么你们能否从时间上把握从辽宋夏金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朝代更替呢?
在学生完成作业一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朝代顺序错误、政权并立方位错误等)。
小结设计:在希沃平台上实时呈现学生作品,并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来纠错和改进。
评价检测与典型错误补偿方案:课后学生进一步改进,再进行展示评比,将此作为延伸拓展性作业。
过渡:同学们已经能够清楚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发展脉络。那么,不同朝代又是通过哪些措施来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呢?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些年,解读那些事。
在学生完成作业二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面批,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如表述不规范、归纳措施不到位等)。
小结设计:学生在学案上限时8分钟完成。
评价检测与典型错误补偿方案:教师在批改学案后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希沃平台上并进行分析讲解,教师补充指导解题方法。
过渡:从以上分析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这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现在我们透过现象再深入地挖掘一下本质。
教师对作业三进行适当加工:再次阅读《元朝形势图(1330年)》《明朝形势图(1433年)》《清朝疆域图(1820年)》,综合上述学习,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元明清三朝的共同政治特征吗?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答出“统一”,而在归纳元明清三朝共同的历史作用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答案就自然生成了。
小结设计:学生在这次作业活动中,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评价检测与典型错误补偿方案:讲练结合,及时完成该专题作业。
在这一跨单元主题作业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参与的状态、进展与成效等作出评价,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收获,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本文结合具体课例,从方向、结构、评价三个方面阐释了大概念视域下初中历史跨单元主题作业设计策略。作业设计的意图就是通过将教学过程问题化,使学生在符合认知的历史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对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这样的作业设计既是对《课标》要求的具体落实,又是对初中历史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彪.以单元核心问题为引领设计单元教学活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2):28-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李颖.浅谈单元教学设计引导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以统编教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0(2):41-43.
[4] 赵启英.主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甘肃教育,2020(13):10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