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单元引言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单元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的单元引言主要由单元标题、单元内容概括和单元学习目标三部分构成。文章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例,在分析单元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单元引言构建课堂教学框架,组织教学过程。
[关键词]单元引言;高中历史;教学主题;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65-03
单元引言作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单元标题、单元内容概括和单元学习目标三个部分构成。单元引言在教学中具有导入新课,概括单元主旨,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引领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和重难点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功能[1]。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重视单元引言的作用,在单元引言的指导下明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
一、单元引言的教学价值与作用
单元引言是指对单元教材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帮助教师导入教学的部分,它往往置于每单元的开篇。相比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上)》)将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对单元引言的叙述往往围绕单元标题展开,并融入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一)单元引言明确了单元教学的主旨
《纲要(上)》第二单元的引言由单元标题与正文内容两部分构成,其中单元标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指明本单元的历史时段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本单元的两个关键词为“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这两个关键词虽然在单元标题中按照并列关系呈现,但是根据历史事实可知,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实际上这一点在单元引言中已明确指出,即“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叙述指明了本单元的教学主旨,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围绕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实施本单元的教学。
(二)单元引言梳理了单元的基本线索
单元引言是对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通过单元引言可以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纲要(上)》第二单元的引言的第一段由五句话构成,前三句话表明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一个由战乱逐步走向统一和平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和经济文化大发展;第四句话指出隋唐国家统一后不仅在经济文化上获得了发展,在制度上也有了诸多创新;第五句话交代了唐朝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与国家逐步走向分裂。概括起来讲,本单元的基本线索主要有以下两条:一是国家处于由分裂走向统一再到分裂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融合、制度创新、经济发展三个主要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两条基本线索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厘清民族融合、制度创新与经济文化发展的表现。
(三)单元引言指明了单元学生学习目标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单元引言直接指明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纲要(上)》第二单元关于此的表述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单元引言通过“了解”“认识”两个动词指出了本单元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明确了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先后步骤与重难点,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须认识与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交融、制度创新与经济文化发展。
二、单元引言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教师在对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从整体、模块、单元、单课等方面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教材,以便凝练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确定重点、难点[2]。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单元整体结构出发,而单元引言作为整个单元的概括性内容,便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关键。以《纲要(上)》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一)凝练单元教学主题
主题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中心点。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需要从单元整体内容入手。《纲要(上)》第二单元一共由第5课、第6课、第7课、第8课共四课内容构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朝代变迁顺序展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可知,教材看似在知识的记叙中做到了面面俱到,实则在每一课的内容选择上有其着重突出的地方。例如,第5课着重记叙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南方地区的开发,第6课着重记叙唐朝对民族关系的处理举措,第7课着重记叙隋唐制度的创新,第8课着重记叙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发展。回顾本单元的引言可知,本单元的四课内容紧紧围绕单元标题的关键词展开,即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在三国至隋唐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交融、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三国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向前发展的表现”,这一教学主题紧扣本单元内容,将民族交融、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因素。
(二)建构单元教学线索
单元教学主题引领下单元教学线索的建构关乎教师教学的流畅性与学生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建构清晰的教学线索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线索的确定要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换言之,教学线索是由教学主题延伸出的、能够串联教学内容的中轴线。在教学《纲要(上)》第二单元的过程中,基于“三国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向前发展的表现”教学主题,笔者确定了两条单元教学线索:一是“新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演进”,二是“新变化:民族、制度与经济文化发展”。之所以将此确定为本单元的教学线索,是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是封建国家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关键历史时期,虽然国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但是隋唐盛世的出现表明了统一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点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有相关叙述;此外,民族交融、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高潮,这些共同的因素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也是本单元在引言中提出的学生学习的落脚点。
单元教学线索既是单元教学主题的分解,又是单元内各课内容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单元教学线索,将分散于单元内各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而促进单元教学的实施。
(三)组织单元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要求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视角而言,教师组织的单元教学活动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针对性,即单元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破解教学难点问题展开;二是整体性,即单元教学活动要着眼于整个单元,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展开。
本单元教学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让学生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及隋唐的统一中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二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民族交融、制度创新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针对这两个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步骤1: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朝代更迭。
活动步骤2:结合初中历史知识,在时间轴中补充完成秦汉、辽宋夏金元、明清的时间阶段。
活动步骤3:阅读教材内容,列举出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的大事件(每个方面至少列举2例)。
在以上活动步骤的基础上,笔者给出如下史料并提出问题。
史料一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再度走向隋唐中央集权统一时期。这个过程是中华民族不断攀登文明高峰走向盛唐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不断被各民族认同及中国统一国家的统一深度不断加强的过程。
——摘编自贺云翱《分裂到统一 传承和借鉴 共生与融合》
史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1: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制度创新与经济文化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问题2: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历程中,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问题思考明确:三国两晋南北朝虽然处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分裂阶段,但是历史的走向表明这一分裂只是历史的暂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并没有改变;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并走向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是封建制度不断创新的历史时期,也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关键时期。而正是这些历史发展的表现共同助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走向强大。
三、单元引言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建议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时间为序,《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四个单元详细叙述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及发展的过程。但由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利用单元引言组织单元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一)单元教学要体现侧重点
《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虽然紧紧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演变这一基本主线进行历史呈现,但是每个历史时期的叙述具有其侧重点。例如秦汉与隋唐时期侧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制度创建;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辽宋夏金元时期侧重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落实单元引言对单元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对单元教学的要求;二是深入研读教材内容,通过教材每一课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去把握教学重点。
(二)单元内部课与课之间要具备逻辑性
教师在运用单元引言设计单元教学时要先确保单元教学线索的完整性,即单元教学线索要尽可能囊括所有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确定单元教学线索时要立足以下两点。一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每个单元所包含的历史阶段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因此只有立足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确定的单元教学线索才具备连贯性。二是课与课之间的关系。《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一个单元往往由3~4课内容构成,课与课之间具备严密的逻辑关系,教师在确立单元教学线索时要立足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苗.导言在教学中的应用: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2] 薛伟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韩金华.基于“历史关联性”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育: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2(31):63-66.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