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这对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文章分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原则和方法,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第二册Unit 3 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教学为例,探索用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迁移创设语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讲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38-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课标》还指出,学生应达到的文化意识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高考试题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近年来,高考英语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在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中,中国元素尤为显著。例如,新课标Ⅰ卷阅读填空题介绍了中华美食小笼包,全国甲卷书面表达题要求介绍一位中国历史人物,全国乙卷阅读填空题介绍北京的历史,北京卷书面表达题要求为策划“绿色北京”主题社团活动写一封建议信。这些都凸显了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材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英语教材重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学生从教材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包罗万象和丰富内涵,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许多选文的主题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该教材必修第二册Unit 3 的Extended reading板块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回老家欢度春节的故事,凸显了节日背后“家”的观念;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1 Extended reading板块介绍了中国地方特色美食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3的Reading板块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历程,Integrated skills板块介绍了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戏,Extended reading板块介绍了孔子及其哲学思想。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文化失衡现象
部分高中英语教师采用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如语篇教学仍以语言知识输入和语言技能训练为重点,而忽视了对语篇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知识的解读。如果教学中总是忽略文化的融入,会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越来越薄弱,从而难以实现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文化意识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原则
教师应多渠道开发蕴含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素材,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思想信仰等多个方面,并将其科学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等因素,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策略,实现循序渐进式的教学目标。
(二)对比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一概拒绝,又不全盘照搬。
(三)寓教于乐原则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寓教于乐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增强传统文化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其对文化知识的自主探究。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下面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必修第二册Unit 3 中Integrated skills板块“Importance of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in modern society”一文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一)趣味导入,创设主题语境,教给学生学习文本的新方式
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精心挑选切入点,进行恰当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同时,教师通过导入进行有效的话题引领,能够让学生沉浸于特定的主题语境中,从中获得并梳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教学片段1】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日报网《话说中国节》系列短视频(该视频主要介绍春节及其习俗),引出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这一话题,并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及生活经历,谈谈应该如何庆祝春节。
Q:What do you often do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What Spring festival traditions do you observe?
教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列举所了解的春节重要习俗。
A:set off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s/make dumplings/pas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put up paper
cuttings and New Year paintings/hang red lanterns/give and receive red envelopes/watch dragon and lion dances/have a New Year's Eve dinner/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Gala/stay up late on New Year's Eve/ pay a New Year call/go to the temple fair...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关于春节的短视频,为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创造出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语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并围绕主题进行探究。这种直观形象的导入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生活体验得到激活,使他们能够梳理出春节的重要习俗,增加了语言输入,为文化积累和语言输出提供了语料。
【教学片段2】
教师就主题继续展开提问,引导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快速列举中西方的重要传统节日,并简要谈谈其典故及习俗等。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能够用英语将西方节日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但可能难以顺利自如地将寒食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典故及习俗用英语进行表达。以此引发学生思考教材文本中所探讨的第一个问题——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的挑战,自然过渡到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文本解读。纵观整个导入过程,学生沉浸在聚焦的主题语境中,以放松的心态去了解和探讨传统文化,于无形之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围绕主题语境,深入解读文本,启发学生探寻文化内涵
教师在形象化呈现文本主题以及创设主题语境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教师全面研读文本,对其进行深度分析与拓展,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理厘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展开理解、分析、推断、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主旨探究,挖掘文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内涵。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感悟文化魅力,深入探寻文化内涵。
【教学片段3】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一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Q:What challenges ar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facing?
学生可迅速从文本第5、第6行找到该问题的答案:They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popular.
教师进一步展开提问,引导学生结合导入环节中所列举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思考造成中国传统节日面临这一挑战的原因。
Q:What lead to the challenges?
针对这个开放式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中,学生通过列举中西方传统节日,联想到西方重要节日在中国受追捧的程度,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正遭受的冲击。因此,学生可顺畅回答教师关于文本内容的提问。随后,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跳出教材的束缚和文本的表层,进一步提问造成挑战的原因,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渗透进学生的内心,为下一步思考如何推广中国传统节日做好了铺垫。
【教学片段4】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至第四段,定位各段中心句,了解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必要性。
Q:Can you list the reasons why we should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A: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teach us about Chinese history/ enable us to learn more about fine Chinese values/ are a source of national pride and help shape our national identity.
针对第二点原因中的fine Chinese values,教师可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再次进行头脑风暴,列举出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文本,学生认识到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必要性。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文本表层,深入挖掘,归纳中华传统美德,积累更多的拓展性词汇,有助于实现语言输出,为后续开展写作等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思考和呈现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无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这一过程使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美德内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教学片段5】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推广中国传统节日。
Q:How to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学生可进行小组讨论,以发散思维,从政府、学校、媒体及个人等角度,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
设计意图:在梳理文本信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字里行间所反映出的作者观点和态度——推广中国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积极思考在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的背景下,政府、学校、媒体和个人应如何有效地推广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突破教材的束缚,跳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挖掘主题核心文化价值,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三)迁移创新,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落实核心素养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对文化的感知上,还应注重培养文化传播能力。在解读文本后,教师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唤醒学生用文化素材写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利用知识储备写出优质的英语作文,实现知识向能力再向素养的转化。
【教学片段6】
教师就“推广中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在课堂建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动手设计并完成一项写作任务。
教师首先选取高考中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写作内容作为范本,如2017年浙江卷:假定你是李华,得知外教Mr Hall寒假不回国,想邀请他到你家过春节。请给他写一封信,内容包括:1.时间;2.一同过节的家人;3.活动项目。
教师仔细分析范文结构、语言和思维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实现写作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设计意图:写作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以写作为载体,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写作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思考,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树立主动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课标》提出了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和机会,使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任务,并运用文本解读中获取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合作完成任务,能够有效开发其英语思维能力、激发写作热情。
【教学片段7】
在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小组互评,引导学生从语篇结构是否合理、内容要点是否齐全、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得体及灵活多样、上下文衔接是否符合逻辑等角度对作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表如表1。
设计意图:教学评价应始终贯穿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合理性。教师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借鉴评价标准展开互评,可以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教师对写作任务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层面进行剖析,向学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在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层层递进,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认识。这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英语对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国际人士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婉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J].英语教师,2020(6):22-24,29.
[3] 曹娟娟.“三新”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论坛,2023(5):59-61.
[4] 周美霞.有效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综合文化意识[J].英语画刊(高中版),2022(35):91-93.
[5] 金永建. 英语教学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10):52-54.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