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课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024-09-27 00:00:00陆小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9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是丰厚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例;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19-03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显而易见,拥有并有效利用丰厚的文化遗产能够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对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十分关键。语文学科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意识到,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不仅掌握和领会相应文化的内涵,提高人文素养,更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突破既有框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实践,并指导学生深刻领悟,令其焕发新活力。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

一、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科领域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不单独展现其形态,其总是与各学科特色紧密融合,并渗透于学科思考等之中。以语文学科为例,教材课文的语言文字形式优雅、音韵和谐,所传达的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深含民族文化韵味。语文教材的选文集萃了古今佳作,不仅涵盖古典名篇,还包括反映当代风貌的新锐之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汇集其中。相关选文展现出我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等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厚的学识和精致的文字追求,映射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等等。

因此,顺应地域特色,秉承教材精神,创造性地理解并运用教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做法,在鼓励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方面可以产生显著的成效。比如,教材选文《〈世说新语〉二则》提到的“太傅”和“尊君”涉及我国古代的官位文化和敬谦词的用法;《唐雎不辱使命》提及的“布衣”和“天子”等映射出古代不同社会地位人物的相应称呼;《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以及《核舟记》所述的“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甫”,涉及人物的特殊称呼;《论语》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包含“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用来表述年龄的特定词语;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所挖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纵c625ec9ed247d3404312c7cd44742642f3b0aedc950abd2403b003b74e7fd8ac向拓展和横向拓展,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宽度。比如,可由《论语》中提及的年龄代称,拓展到“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等;可由《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提及的重阳节习俗,拓展到乞巧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习俗;可由《爱莲说》提及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拓展到陶渊明爱菊的经典故事以及写菊的诗文。又比如,在《黄河颂》的教学中,可增加成语、俗语推荐环节,引导学生识记“不到黄河心不死”“带砺河山”“长江大河”“砥柱中流”等知识,还可增加推荐相关神话传说的环节,如给学生讲《河伯授图》《鲁班修造将军柱》等故事。

在现代优秀作品中也能探究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课文《荷叶·母亲》中提到的“菡萏”,是荷花的别名。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花卉的多样化称谓,如兰花有“空谷仙子”“香祖”等美誉,菊花有“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陶菊”“日精”“女华”“延年”等多种雅称。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更新教学手段

首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引领学生朗读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篇章,能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以《爱莲说》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教学共分“辨音义”“断节奏”“理层次”“明形象”四个环节。

在“辨音义”环节,采取口头朗读指导策略,依序引导学生“辨音析义”“识形析义”“学法析义”,内容涉及读音、偏旁、组词、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等,以使学生既能有效了解生字词及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阅读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感受汉字独一无二的魅力,认识汉字融形象、声音和意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知晓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展示出中华民族延绵数千年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

在“断节奏”环节,通过朗读导学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节奏停顿的探究,让学生感受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在“理层次”环节,带领学生进行三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以使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体悟“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在“明形象”环节,通过组词的方式丰富“君子”的内涵,使学生加深对“君子德行”的理解,进而自主遵守道德规范,涵养良好品德,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

由《爱莲说》这一教学实例可知,多元化的朗读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感受音韵、行文之美,涵养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其次,应用微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深度及广度。微课是一种重要的新式教学工具。合理应用微课能够高效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同样以《爱莲说》的教学为例。在“明形象”环节,应用微课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周敦颐的生平经历,把握文章的情感倾向。

又如设计“初识诗歌”“走近诗歌”“走近诗人”“诗歌背后”等环节来推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在“初识诗歌”环节,应用微课介绍作者刘禹锡及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诗坛地位、代表作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还能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为感悟作者情感打好基础。值得一提的还有在“走近诗歌”这个环节,通过音频和动画的同步播放,指导学生规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完成正音、节奏划分等学习任务,构建“学—评—用”的完整学习链,以使学生了解律诗特点,感受律诗的音韵之美,提升审美情趣。在“诗歌背后”这一环节以乐观奋进精神为辐射点,拓展延伸,由点到面,应用微课指引学生感悟哲理,回顾民族历史,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涵养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三、挖掘地方资源

语文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回归生活。可挖掘各地方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并融入校本课程。这样做能让学生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激发对故乡的情感,滋润心灵。

以笔者组织开展的“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为例进行分析。笔者将“爱国情怀”作为主线贯穿整个实践活动,共划分“我知家国义”“我说家国人”“我写家国情”三大活动环节。“我知家国义”环节从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入手,引导学生搜集爱国名言、背诵爱国诗篇,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说家国人”环节的第一个活动是“我猜猜”,让学生通过事例,猜英雄。这个活动通过猜谜的形式,展示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二个活动是“我说说——我为家乡英雄点赞”。在课前,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以及当代杰出人物,并搜集、筛选、整理有关这些人物的资料。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把他们整理好的资料展示出来。课堂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的做法新颖,能突破教学局限,锻炼学生的能力,引导他们关注地方文化,感受爱国情怀。在“我说说——我为家乡英雄点赞”活动过程中,有学生小组搜集整理了英雄冯子材和刘永福的事迹,并以PPT、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以使其他学生深入了解冯子材抬棺上阵抗法,以及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者的赫赫战功。有学生小组结合“绥丰书院”的历史,汇总了冯子材为钦州教育所作的巨大GhSb3tgiLMPaHyDwOCZ9WSmh3NuFRmXDs5hCQS1+SWE=贡献。还有学生小组选择介绍小董起义的革命事迹,让其他学生了解陈浩、林国兴、陈中任等13名革命烈士的坚贞不屈。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众英雄爱国、爱民、爱乡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又以笔者组织开展的“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由划分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各学习小组要合理分配活动任务,如围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搜集资料、设计活动方案等。此次综合性学习共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文化遗产”,给学生介绍“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文化遗产的分类,列举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使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范围。第二个环节是“我为钦州 代言”,引导学生推荐与评选钦州本地的文化遗产。具体步骤如下:合作寻找文化遗产;通过相关材料分析、访问等,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项目,并制作相应的介绍卡片;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写作相关的报告;组织模拟答辩会,深入介绍小组所推荐的文化遗产;编辑班刊,记录本次综合性学习过程及成果。第三个环节是“关注我国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材料阅读,使学生关注更多的文化遗产。

在此次综合性学习中,各学习小组分别推荐了“坭兴陶”“钦州跳岭头”等文化遗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深入了解这些文化遗产。其中,第四学习小组制作的视频最受学生欢迎。第四学习小组以“钦州猪脚粉技艺”为推荐对象,用探店的形式,拍摄了集小组成员品尝钦州当地有名的猪脚粉、猪脚粉的制作、小组成员根据制作技艺动手制作钦州猪脚粉等内容于一体的视频。第一学习小组推荐了“坭兴陶”,他们通过采访制陶师傅了解坭兴陶的制作流程,还特意到坭兴陶店拍摄了视频。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第五学习小组推荐的“钦州跳岭头”。“钦州跳岭头”是指主要分布在广西钦州市一带的一种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习俗活动。“钦州跳岭头”有一定的时节时间限制,因此学习小组没能拍摄到实时的活动情景,只搜集到了一些往年的资料画面作为推荐材料,但这些足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都能自主挖掘、展示家乡的文化遗产,且通过搜索资料,他们能更真实地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的来说,借助综合性学习活动挖掘地方资源的做法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通过引导学生搜索资料、实地考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自发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若能拓展语文课程范围,便也能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度和广度。如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校园文化,使师生加深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办学特色等,并自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促使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不计其数,对此,一线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相信历经重视、探索后的语文教学课堂,必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沃土。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