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究

2024-09-27 00:00:00吴群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9期

[摘 要]初中阶段,阅读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抒情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强化学生的感知与情感体验。教师打造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美环境,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提高知识水平与技能的过程中,真正享受阅读,获得心灵与境界方面的提升,这也符合“双减”政策的号召。教师需要调动更多资源,更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弹性,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文章具体论述“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以期为教师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教学;“双减”政策;初中语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5-0016-03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让学生能够获得沉浸式体验的情境。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网络资源如音视频等,给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体会到独特的阅读氛围。教师要结合阅读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类型文章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不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设置的相关情境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真正爱上阅读。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优势

(一)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感悟阅读魅力

体验式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情境的构建离不开生活,这也正符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比如,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如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昆明的雨》《三峡》《安塞腰鼓》《灯笼》《永久的生命》《一滴水经过丽江》《背影》等;写作练习“新闻写作”“学习描写景物”“学写故事”“学写游记”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以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地感悟阅读魅力。

(二)增强画面感,加大共情力量

体验式阅读教学促使教师探寻、利用更多的资源,以使学生体会到更多新鲜感。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结合教材与教材外的资源创设情境,不仅能增强教学的新颖性,满足学生的期待,还能促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好地勾勒画面,从而让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学习《美丽的颜色》时,学生会不自觉地去想象居里夫人工作的画面。教师若能够展示相关的PPT课件或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等,就能把学生拉入居里夫人所处的时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体会到居里夫人为了科研无私奉献、不断求索的美好品质。

(三)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创作力

体验式阅读教学离不开生活。情景交融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积累更多的素材,进而增强学生的创作力。比如,在教学《春酒》时,可以让学生询问父母有关家乡的风俗习惯,以及春节、元宵节时家乡的饮食习惯等,并进行记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作有关风俗的文字片段,或者指导学生将家乡的风俗与不同地域的风俗进行对比,以收集、丰富生活写作素材,并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创作力,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又比如,在假期组织学生研学,调查本土文化,并在假期结束后开展调查成果讨论分享会。教师可结合学生观察与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开展故事编创比赛。这些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创作力。

(四)注重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升华阅读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十分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链接课堂教学与社会、课堂教学与自然,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活动形式通常多种多样,如逛书店、参观博物馆、观看民俗文化歌舞表演、采访等。多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进而提高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一)借助网络资源强化情境建设

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体验式阅读教学不应抑制学生的天性,而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摒弃纯粹的“听写”“背诵”“满堂灌”的方式,致力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提供可思考和感悟的素材。学生在观看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的过程中,能获得丰富的视觉体验、听觉体验。

例如,《与朱元思书》是吴均给友人朱元思的信的一部分,寥寥百余字,把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让人读后十分向往。笔者在阅读后联想到出自黄公望之手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于是,教授《与朱元思书》时,笔者在导入环节播放展示《富春山居图》之美的视频,从而既让学生体会富春江的山水美,又让学生通过有效鉴赏中国名画,提升审美能力。精美的画面以及悠扬的古典音乐为本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又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通过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进行导入,使南方的学生深入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热烈。之后,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读,随着朗读者抑扬顿挫的声音,进一步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的蓬勃生命力。由此,学生完全被腰鼓声所感染,激情澎湃。笔者抓住契机让学生齐读课文,结果真令人欣喜,学生读出了文章高亢、热烈、豪放的情调。笔者也情不自禁地和学生一起朗读起来。这节课的视觉体验、朗读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热爱之情。由此,笔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应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强化文章阅读的情境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深化阅读感知

体验式阅读教学通过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创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故事性,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教学氛围更融洽,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探究,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教学《灯笼》时,笔者在两个教学环节中分别创设了生活化情境。具体如下:

1.导入环节,以激发兴趣为目的,播放灯会视频,带领学生走进《灯笼》。此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文章的画面感,加大共情力量。

提问:视频里有什么?

预设:灯笼。(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中华传统节日里总会有灯笼的身影)

提问:灯笼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生活、文化、历史等角度指引思维发散)

预设:在中国,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人们都会在街上、家里挂起圆圆的红灯笼。到了夜晚,盏盏灯笼发出亮光,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灯笼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灯笼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也象征着幸福、光明、圆满与富贵。

2.情感感悟环节,发挥表演的作用。此环节以表演、与文本对话等形式创设生活化情境来深化学生的阅读感知。

(1)感悟母子深情。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母亲和儿子,表演母亲送儿子上学的情景。

预设:引导学生从描写(语言、动作)的角度加以体会,感受母亲的慈爱和关心,明白小小的灯笼是母爱的折射。

(2)感悟祖孙深情。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祖父和孙子,表演祖父与孙子夜行的情景。

预设:引导学生补白祖父的神态举止,进而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体悟灯笼笼罩下的温馨月夜。

(3)感悟爱国之情。让五六个学生(一个学习小组)配乐朗读诗歌,营造悲壮的氛围。

预设:学生配乐朗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李白《送友人》。霍去病、李广皆为西汉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名将,“马前卒”指在前方冲锋陷阵的人。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能感悟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想要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还能把握诗歌借古喻今、充满豪情的特点。

又例如,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让学生先行回忆自己和母亲相处的岁月,也可以设置一场“亲子共读”活动,将家长请到教学现场与学生共同阅读,以发挥亲子阅读独特的渲染氛围的作用。

除此之外,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可以进行“情景重现”“故事还原”的内容,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

(三)读写结合让阅读更加自由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这便涉及科学任务的设计。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设置分层读写任务,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教学《昆明的雨》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分层读写任务。

1.课外阅读汪曾祺的其他散文(推荐阅读《端午的鸭蛋》和《翠湖心影》)。汪曾祺的文章平淡质朴又富有情味,仅就一篇《昆明的雨》来品读体味是远远不够的,应由单篇阅读拓展到群文阅读,以真正了解其创作风格。在阅读结束后,请就汪曾祺的创作风格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阅读感悟。

2.为自己的家乡作画,并模仿课文开篇写法写作画作简介。

对此,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连班里平时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都踊跃上交了图文并茂的作业,笔者甚是惊喜。这可能得益于本节课设计的抛砖引玉环节,因为示范引导到位,所以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又例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以“我眼中的邕江”为主题,采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一张家乡宣传单。

设计意图:家乡宣传单的设计强调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将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能考查学生是否注意到写作手法和语言的精练之处,并检验教学效果。学生在感悟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同时,也有效鉴赏了家乡本土文化。

(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生动活泼的,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举行班级春节写对联活动。可将寒假作业中的一项设置为在春节给家里写对联。这能使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朗读者》这一节目并写作观后感活动。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朗读者》第二季第12期节目。节目的主题词是“故乡”。通过观看节目和写作观后感,拉近学生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3.举行“走进博物馆,传承中华文化”活动。在教学毛宁的文章《梦回繁华》后,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学生通过参观,能了解历史文化,激发探求知识的兴趣,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

4.开展“走进电影院,学习榜样”活动。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电影《第一书记》和《无问西东》。通过直接的观察、体验和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可将电影中具有正能量的艺术人物作为榜样,促使自己努力成长为优秀的人。

5.布置元旦短视频拍摄任务。给学生布置在三个关键词“元旦”“南宁”“快乐”中任选一个,并自定拍摄场景和主题来拍摄短视频的元旦假期任务。

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5人以内)拍摄一个视频。②视频中可以出现拍摄人和解说语音、解说文字,也可以只出现解说语音和解说文字。

通过镜头,学生记录了社会的美丽,生活的美好,自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生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成长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在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产生更多的思想碰撞,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振,增强共情的能力,不断丰富人生阅历,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提高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精髓,通过资源获取、情境创设、读写结合等诸多方法构建优质的阅读课堂,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童皓.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组合选文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16(88):24.

[2] 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 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农越华)